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P9

  ..續本文上一頁的心念,心心相繼,乃至十念,這就叫作十念相續。

  

  斬斷世緣,早辦前程

  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難矣。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會難矣。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什麼事?

  不以念佛爲急,而以世間小善爲急;不以生死大事爲先,而以人天福報爲先;是不知先後也。居士今日要務,惟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爲盡美。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爲之早辦耶!

  王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

  [參考譯文]

  如果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盡力提起,意欲脫離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難得成功的;若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想了脫生死是很難的;未能了脫生死,而想不墮到惡道,又是極難的。縱然一生兩生不失人身,又能濟得什麼事呢?

  不以念佛作爲最緊急重要的事務,而以世間小善念念挂懷、日夜奔走;不把了生死大事放在優先地位,而把求人天福報放在優先地位;這是不明白輕重緩急。居士今日亟須做的,惟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兼以奉持齋持,尤爲盡善盡美。一般說來,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悠悠散善便能到的。萬劫生死,不是因循怠惰便能解脫的。無常迅速,死亡早晚便到,怎能不趁早預辦往生的資糧呢!

  

  生死無常,急宜念佛

  昔一僧探俗友,勸以生死事大,急宜念佛;友謝以叁頭未了。僧問故。友曰:親柩未舉,男婚女嫁未畢。僧別不久,友忽亡,僧往吊,作詩曰:

  吾友名爲張祖留,勸伊念佛說叁頭,可怪閻公無分曉,叁頭未了便來勾。

  周克複居士:《淨土晨鍾》

  [參考譯文]

  從前,有一僧人探望俗友,勸告俗友說:生死事大,應當趕緊念佛。俗友回答:“有叁件大事沒有了結,目前沒有時間念佛。”僧人問你有哪叁件事沒了呢?俗友說:“父母待送終、兒子待娶親、女兒待出嫁。”僧人聽了,默然而退。不久,俗友忽然亡故,僧人去吊唁,作詩一首:“吾友名叫張祖留,我勸他趕緊念佛,他回答說等到叁件大事了卻後再念吧。可惜閻王老子不管你大事不大事,叁件大事沒來得及了卻便來將此人勾去。”

  [編者注]

  古人說“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又說“世事無窮,生涯有盡。”如此看來,若真正發願念佛,精進修持,應當從今日開始,此刻開始,決不拖延!

  

  至心念佛,如救頭然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回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叁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世間一切極重的痛苦,都無過于生死之苦。如果生死不能了脫,必定將要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這樣已是痛苦不堪,更何況沒有跳出輪回,還難免墮落。一念之差,就會墮入叁惡道。古德說:“叁途容易入而很難出,地獄時間長而痛苦重。”一想到這裏,能不憂心如焚?所以現在就應該痛念生死,像喪了父母那樣痛心,像救頭上火燒那樣急迫。

  

  拔除愛樁,乘願往西

  淨土法門,千妥萬當,不容擬議。且此一句佛,開口便道著,有何難念?然舉世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其故何也?只爲娑婆念重故也。正如萬斛(hú,一斛等于十鬥)之舟,欲乘風張帆,有瞬息千裏之勢。你若向船頭釘一樁,不肯拔去,其能進否?所以雖日日念佛,西方尚遠,往生無分。今念佛人,若能得娑婆世界上一切恩愛、一切産業、一切怨債、一切欲樂嗜好,一刀兩斷,不複回顧,但專持佛名不舍,任運度日,則往生自然可必。

  駱季和居士:《淨土叁要述義》

  [參考譯文]

  淨土法門非常穩妥,非常便當,這是不容有絲毫懷疑的。並且這一句阿彌陀佛,開口便能念,有什麼難得呢?然而,世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是什麼緣故呢?原因就是對娑婆世界的貪念重。正如萬斛之舟,如果乘風張開帆蓬,便有瞬息千裏的力勢;倘若你在船頭釘一個樁子,不肯拔去,這條大船還能前進嗎?所以,雖然天天念佛,而西方極樂世界尚還遙遠,便不得往生。現在的念佛人,倘若能將娑婆世界上的一切恩愛、一切産業、一切怨債、一切欲樂嗜好,一刀兩斷,不再有絲毫回顧留戀。只是專持佛名,永不舍棄。這樣(不再東攀西援的)任運度日,則往生自然必定成就。

  

  念佛人不可貪生怕死

  凡修淨土之人,每念世間一切無常,成必有壞,生必有死。若不親聞佛法,則舍身受身,輪轉叁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我今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惟佛是念,舍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脫生死,不受輪回。此乃大丈夫生平之能事也。

  大凡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養成習慣。一邊念佛,一邊生死根株只聽其潛滋暗長。則心成業熟,待至命終時,受生于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心力被其牽引,而不能自主,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妄生計較。眼前境地,不加好惡貪戀之意。自然功夫純熟,隨其心之專注,而如願以償矣。

  優昙大師:《蓮宗寶鑒》

  [說明]

  《蓮宗寶鑒》一書,全名《廬山蓮宗寶鑒念佛正因》、《念佛寶鑒》,十卷。元代廬山東林寺善法堂主優昙普度大師著。廣述念佛之要旨,爲珍貴的念佛策勵之書。

  [參考譯文]

  凡是修淨土的人,應當時刻痛念世間一切人、事、物、情,終歸無常。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倘若不親聞佛法,那麼舍此身、受後身,輪轉叁界(欲界、色界、天色界),流浪四生(胎卵濕化)六道,永遠沒有解脫之日。我現在有緣聞到正法,得以修行淨業,專念阿彌陀佛,舍棄這個業報身,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七寶池蓮花中化生,受用種種大乘法樂。永遠解脫生死,不再輪回六道,這正是大丈夫一生最難能可貴的宏大事業。

  大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可貪生怕死。倘若今日即死,今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怎麼可以今日緣盡要死了,自己卻心不情願?既然貪戀世俗塵境,不能看破放下,便會因這貪戀之心形成障礙,養成習慣。一邊念佛,一邊聽任生死根株潛滋暗長;那麼,此心貪戀五欲境界的業果成熟,到臨命終時,便會出現受生到善道或惡道的境象。境象現前,則心力必定被其牽引而不能自主。這樣,平常都說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事,便只有落空了。所以,修西方淨土的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隨順往昔的業力,不妄生計較心。面對目前的處境,不加喜歡、厭惡這些的貪戀(好惡終歸屬于貪)之意念。這樣,功夫自然純熟,隨著這心念的專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必定能達到。

  

  輕愛純念 得生淨土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二語,可謂刮翳①眼之金牌,活膏盲之聖藥。凡有志于求生極樂者,宜以此書之于屋壁,銘之于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②。于娑婆之愛,日務求其輕;極樂之念,日務求其一。輕之又輕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果能如此,則此人雖未脫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雖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

  幽溪大師:《淨土法語》

  [說明]

  幽溪大師,即傅燈,號無盡,明代高僧。戒行清苦,學識高超,後住幽溪高明寺,立天臺祖庭,被譽爲“中興天臺”的人,世稱幽溪大師。著有《圓中鈔》。

  [注釋]

  ①翳(yì):眼中有遮蔽視線的膜。②提撕:提醒、警覺。

  [參考譯文]

  愛欲不重不會生到這個娑婆世界,佛念不純一難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兩句話,可以說是刮去眼內障物的金牌,是療治絕症的聖藥。凡是志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應當將這二句話書寫在屋壁上,銘記在內心。時時莊重地誦讀,念念警覺自省。對于娑婆世界的愛欲,每日務求其輕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念,每日務求其純一。娑婆世界的愛欲,輕淡又輕淡,漸漸以致消除。發願往生的心念,純一又純一,漸漸到達極點。果能這樣的修持,那麼,此人雖然尚未脫離娑婆世界,但已經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雖然尚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已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嘉賓。臨命終時,正念現前,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將死字貼在額顱上

  欲心不貪外事,專志念佛,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挂到眉毛上。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印光大師文鈔》

  [參考譯文]

  如想要心不貪戀外事,專志念佛,也沒有什麼奇特奧妙的方法,只要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挂到眉毛上。如果解脫生死的心真切,對于念佛往生之理信得及,不生一念懷疑迷惑的心,那麼,這樣的念佛人雖然現今未出娑婆世界,但已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雖然目前還未生到西方淨土,卻就是極樂世界的嘉賓。

  

  逆順現前,不改往生之願

  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矣。

  《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假若赤熱的鐵輪在頭頂上旋轉,不因…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