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译文]
弥勒菩萨启问:“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一类众生,虽然也修善积德,但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佛回答:“这一类众生缺少智慧,以为西方净土的快乐不如天界,所以不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说:“这一类众生如此虚妄分别,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修善虽得生天,但天福享尽,仍然生死轮转。他们怎么能得到轮回的解脱?”
佛言:“这一类众生所修的善行,只是贪求世间的快乐,人间的福报。不求佛的无上智慧,而深深贪着虚幻的世间快乐与人间的福报。虽然他们也广修福德,求人天的果报。到了果报酬偿的时候,一切衣食用具丰足,而不能出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牢狱,命终之后,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为这类众生忏罪诵经,希冀救度。但是,这一类众生受邪知邪见的业力所主宰,执迷不悟,所以永远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不得解脱自在。
欣厌深切,方得往生
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导和尚集》
[参考译文]
娑婆世界虽然苦难,但是身处其中的时间长,实在不容易发个离开之心;西方净土虽然快乐,但是大家都不曾到过,怎么能够容易相信瞬刻往生呢?必须对于娑婆世界生出真切的厌恶心,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生出极深的渴想神往心,才能够往生。
厌离行与欣愿行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第十疑
[说明]
智者大师:又称智颉,隋代高僧。受止观于慧思禅师,创兴天台宗,亦兼修净土;临命终时,面西念佛而化。
[参考译文]
有人问:如今发愿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作什么修行,以什么为种子,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回答:要想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具备二种行愿,决定能够往生。第一,厌离行;第二,欣愿行。
厌离行是指:凡夫无始劫以来,被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遭受种种的苦难。如果不起厌离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心,便不会有出头之日。应当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欲色、色界、无色界)的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西方净土的法性生身,这是厌离行。
第二,欣愿行含摄二种含义。其一,首先明了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义。往生西方净土,是为了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其二,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妙好事相,欣心发愿往生。经常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将布施、持戒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回向一切众生,愿同众生一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能得往生,这就叫做欣愿门。
野狐狸的比喻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竞走脱矣。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周安士居士:《西归直指》
[参考译文]
野狐狸黑夜偷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睡着了。睡到天亮不能逃窜,于是野狐狸假装死亡,等待人将自己抛弃。不一会儿,果然有想抛弃野狐狸的人。旁有一人说,狐狸尾巴很好,待我割下狐狸尾巴后再抛弃。狐狸听着害怕,忍痛任人割其尾巴。一会儿来了一少年,要割取野狐狸的两耳。狐狸听到更为害怕,继而思忖两耳被割去,也尚不会致命,便仍忍痛受之。一会儿又有人说,狐皮可补裘衣。狐狸大惊道:倘若剥我皮,必至断头剖腹而死,这怎可忍受呢?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这样,这只野狐狸竞走脱了。
人在三界牢狱,无异野狐狸入厨房。现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可死里逃生。很多老人家已经错过强壮之时,犹如狐尾已被割去;倘若延误到迟暮之年,便是将要断头剖腹之时了!这样看来,如果不立大誓愿,奋不顾身,怎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呢?
万缘放下,一念单提
我等都应在此生中讨个决断,不再拖泥带水,辗转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后,要摄心专修。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是娑婆,焉有清静之处?所谓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随时随地都应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所谓休歇者,“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也。
黄念祖居士:《谷响集》
真假信愿的勘验
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辩。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法念佛,果能于爱憎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日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
紫柏大师:《紫柏老人集》
[说明]
紫柏大师(1543—160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尊称为紫柏尊者。著述甚丰。
[参考译文]
信愿念佛的心到底真不真?勘验关头,只是必定要在欢喜与烦恼两处中取得分晓。在这两种境况中,真心与假心就可以很明显地辨认出来。大抵真心念佛的人,于令人欢喜、令人烦恼的境界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都不能动摇他的心,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可喜可怒的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抛到脑后去了,这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而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的话,我的舌根必然破烂。
[编者注]
我们常常都说:“只要真信切愿,必定往生”。那么,到底何谓“真切之愿”?紫柏大师开示,便是一种检验标准。请诸位不妨依此常自检点。
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我们在生死关头,唯有两种力量:其一,心绪多端,神识坠向心念重的方所,这是心力。其二,如人负债,神识首先被牵向负债多的方所,这是业力。业力最大,心力更强。因为业力没有自性,业力完全依心而起。心能造业,心也能够扭转业力。所以,唯有心力最重。业力强大,也能使神识转生。如果以势大的心修持净业,则净业的力量便强大。这样,念佛之心重、往生之业强,唯有西方净土是自己趋向之处。那么,他日命终,决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会生到其他的地方。
渡河逃命,十念相续
譬如有人,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唯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经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昙鸾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
[参考译文]
比如有人在空旷无人的地方,遇到过去结下怨仇的盗贼。盗贼拔刀凶猛地要来杀害这人,这人见状赶紧逃命。奔跑中,只见有一条河横在前面,倘若能够渡过这条河,生命可得保全。那时,这人专志思索渡河的方法:我到河边,是穿衣渡河?还是脱衣渡河?倘若不脱衣服,恐怕游不到河岸;倘若脱衣服,恐怕耽搁时间被贼赶上。当时,这人只有如何渡河的念头,更没有其他的杂念。唯有思忖如何能过河,这就是一念。这样不夹杂他念,就叫做十念相续。
修行的人也同样如此。念阿弥陀佛,正如那人念如何得渡河那样,经过十念。或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念阿弥陀佛的相好,或念阿弥陀佛的光明,或念阿弥陀佛的神力,或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或念阿弥陀佛的智慧,或念阿弥陀佛的本愿。不间杂其他…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