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複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叁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舍離,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參考譯文]
彌勒菩薩啓問:“爲什麼這個世界有一類衆生,雖然也修善積德,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佛回答:“這一類衆生缺少智慧,以爲西方淨土的快樂不如天界,所以不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說:“這一類衆生如此虛妄分別,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修善雖得生天,但天福享盡,仍然生死輪轉。他們怎麼能得到輪回的解脫?”
佛言:“這一類衆生所修的善行,只是貪求世間的快樂,人間的福報。不求佛的無上智慧,而深深貪著虛幻的世間快樂與人間的福報。雖然他們也廣修福德,求人天的果報。到了果報酬償的時候,一切衣食用具豐足,而不能出離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牢獄,命終之後,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爲這類衆生忏罪誦經,希冀救度。但是,這一類衆生受邪知邪見的業力所主宰,執迷不悟,所以永遠墮落在生死輪回之中,不得解脫自在。
欣厭深切,方得往生
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于娑婆,深生厭惡;對于極樂,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導和尚集》
[參考譯文]
娑婆世界雖然苦難,但是身處其中的時間長,實在不容易發個離開之心;西方淨土雖然快樂,但是大家都不曾到過,怎麼能夠容易相信瞬刻往生呢?必須對于娑婆世界生出真切的厭惡心,對于西方極樂世界生出極深的渴想神往心,才能夠往生。
厭離行與欣願行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爲種子?得生彼國。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以來,爲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衆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發願願我永離叁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爲厭離行。
二明欣願行者,複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所以求生淨土,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常行念佛叁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衆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第十疑
[說明]
智者大師:又稱智颉,隋代高僧。受止觀于慧思禅師,創興天臺宗,亦兼修淨土;臨命終時,面西念佛而化。
[參考譯文]
有人問:如今發願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作什麼修行,以什麼爲種子,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回答:要想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具備二種行願,決定能夠往生。第一,厭離行;第二,欣願行。
厭離行是指:凡夫無始劫以來,被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遭受種種的苦難。如果不起厭離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心,便不會有出頭之日。應當發願:願我永離叁界(欲色、色界、無色界)的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西方淨土的法性生身,這是厭離行。
第二,欣願行含攝二種含義。其一,首先明了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意義。往生西方淨土,是爲了救拔一切衆生的苦難。其二,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妙好事相,欣心發願往生。經常修行念佛叁昧,以及將布施、持戒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回向一切衆生,願同衆生一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能得往生,這就叫做欣願門。
野狐狸的比喻
野狐黑夜入廚房,飽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竄,乃佯死而待人棄去。未幾,果有欲棄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後棄;狐聞而懼,忍痛而聽其割。俄有童子來,欲取其兩耳,狐聞益懼,然思兩耳猶無關于性命,仍複忍之。俄複有人曰,皮可補裘,狐大駭曰:若取我皮,必至斷頭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競走脫矣。人在叁界牢獄,無異廚房,業已托胎爲人,已難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裏逃過。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若到桑榆遲暮,已將斷頭剖腹矣。苟非立弘誓願,奮不顧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周安士居士:《西歸直指》
[參考譯文]
野狐狸黑夜偷入廚房,飽餐一頓後便睡著了。睡到天亮不能逃竄,于是野狐狸假裝死亡,等待人將自己抛棄。不一會兒,果然有想抛棄野狐狸的人。旁有一人說,狐狸尾巴很好,待我割下狐狸尾巴後再抛棄。狐狸聽著害怕,忍痛任人割其尾巴。一會兒來了一少年,要割取野狐狸的兩耳。狐狸聽到更爲害怕,繼而思忖兩耳被割去,也尚不會致命,便仍忍痛受之。一會兒又有人說,狐皮可補裘衣。狐狸大驚道:倘若剝我皮,必至斷頭剖腹而死,這怎可忍受呢?于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這樣,這只野狐狸競走脫了。
人在叁界牢獄,無異野狐狸入廚房。現已托胎爲人,已難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可死裏逃生。很多老人家已經錯過強壯之時,猶如狐尾已被割去;倘若延誤到遲暮之年,便是將要斷頭剖腹之時了!這樣看來,如果不立大誓願,奮不顧身,怎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呢?
萬緣放下,一念單提
我等都應在此生中討個決斷,不再拖泥帶水,輾轉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後,要攝心專修。關鍵是攝心,不是挑環境。既是娑婆,焉有清靜之處?所謂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隨時隨地都應歇。古雲:“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所謂休歇者,“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也。
黃念祖居士:《谷響集》
真假信願的勘驗
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曆然可辯。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法念佛,果能于愛憎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現在日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爛。
紫柏大師:《紫柏老人集》
[說明]
紫柏大師(1543—160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名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柏,門人尊稱爲紫柏尊者。著述甚豐。
[參考譯文]
信願念佛的心到底真不真?勘驗關頭,只是必定要在歡喜與煩惱兩處中取得分曉。在這兩種境況中,真心與假心就可以很明顯地辨認出來。大抵真心念佛的人,于令人歡喜、令人煩惱的境界中,必然還是念念不間斷的。因爲歡喜動他不得,煩惱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然都不能動搖他的心,那麼,死生境上自然不會驚怖。現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可喜可怒的景象,就把“阿彌陀佛”抛到腦後去了,這怎麼能得到念佛的靈驗呢?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愛憎關頭不忘失這句“阿彌陀佛”,而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臨終又不得往生的話,我的舌根必然破爛。
[編者注]
我們常常都說:“只要真信切願,必定往生”。那麼,到底何謂“真切之願”?紫柏大師開示,便是一種檢驗標准。請諸位不妨依此常自檢點。
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
《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我們在生死關頭,唯有兩種力量:其一,心緒多端,神識墜向心念重的方所,這是心力。其二,如人負債,神識首先被牽向負債多的方所,這是業力。業力最大,心力更強。因爲業力沒有自性,業力完全依心而起。心能造業,心也能夠扭轉業力。所以,唯有心力最重。業力強大,也能使神識轉生。如果以勢大的心修持淨業,則淨業的力量便強大。這樣,念佛之心重、往生之業強,唯有西方淨土是自己趨向之處。那麼,他日命終,決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生到其他的地方。
渡河逃命,十念相續
譬如有人,空曠迥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其人勁走,視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領可全。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爲著衣渡?爲脫衣渡?若著衣納,恐不得過;若脫衣納,恐無得暇。但有此念,更無他緣。唯念何當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雜心,名爲十念相續。
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如彼念渡,經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爲十念相續。
昙鸾大師:《略論安樂淨土義》
[參考譯文]
比如有人在空曠無人的地方,遇到過去結下怨仇的盜賊。盜賊拔刀凶猛地要來殺害這人,這人見狀趕緊逃命。奔跑中,只見有一條河橫在前面,倘若能夠渡過這條河,生命可得保全。那時,這人專志思索渡河的方法:我到河邊,是穿衣渡河?還是脫衣渡河?倘若不脫衣服,恐怕遊不到河岸;倘若脫衣服,恐怕耽擱時間被賊趕上。當時,這人只有如何渡河的念頭,更沒有其他的雜念。唯有思忖如何能過河,這就是一念。這樣不夾雜他念,就叫做十念相續。
修行的人也同樣如此。念阿彌陀佛,正如那人念如何得渡河那樣,經過十念。或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或念阿彌陀佛的相好,或念阿彌陀佛的光明,或念阿彌陀佛的神力,或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或念阿彌陀佛的智慧,或念阿彌陀佛的本願。不間雜其他…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