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P7

  ..续本文上一页,才能决定往生西方成佛。

  

  念佛与智悲,相共助成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及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

  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遵式大师:《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说明]

  遵式大师:宋代高僧,名遵式,字知白,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宁海人,治定往生净土忏仪,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金光明忏法。被后世称为慈云忏主。

  [参考译文]

  无论为公事还是作家务,处理诸多缘务,虽然忙碌而内心常不忘记佛,以及忆念西方净土。譬如世人有切身大事挂在心上,虽然交谈、去来、坐卧,以及做种种事情,而不会妨碍潜密忆念;那件切要大事历历分明,念佛之心也应当这样。倘若偶尔失掉佛念,应当赶紧将念头摄回到念佛上。这样,久久成为习惯,便会自然而然地忆佛念佛了。

  这样的系心念佛,自然常会挡住一切恶念。假如念佛人企图作恶事,由于忆佛念佛的缘故,恶事便做不成。纵使为报怨而作恶事,心也常会柔软,如同身心染香,自然离臭。有时觉察到内心微起恶念,马上念佛。由于佛力的加被,恶念自会息灭。如同人遇难,呼求他人强力的援助,必定脱免灾难。

  有时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难,以念佛心怜悯当事人,愿望他脱离苦患。假若审理狱案,应以念佛心而生怜悯,愿他离开苦难。虽然依照王法执行,应当内心作愿:“我执行王法审理,并非我的本意,愿我往生净土后,誓来救济你。”

  凡是历涉一切或善或恶的境界,都不离念佛。都应当心念作愿求生西方。所以,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说:“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不间断地心心念佛,能够积累一切净因功德。

  

  常发代众生受苦心

  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以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

  弘一大师:《净土法门大意》

  [参考译文]

  一般人常说:净土宗只是送死的法门(临终才有用),那里知道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经常抱持着积极的大悲心,恒发救济众生的宏愿。修净土宗的人,应当常常发代替众生受苦的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替众生受苦。所谓一切众生,不是限于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如果依照佛经的说法,这样世界的形状,还有不可说,不可说许许多多的世界。由于有这么多的世界。凡是这一切世界的众生,所造的种种的苦业,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惧其多苦,而请旁人分任。

  

  --------------------------------------------------------------------------------

  2、厌离心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译文]

  世间人民共争无关紧要的俗务,在这个浊恶极苦的世界,勤劳身心,经营事务,求得自给自足,聊度一生。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等芸芸世人,苦心积虑,忧念重重,为妄念所驱使、奔波劳碌,没有停息之日。没有田地时忧田地,没有住宅时忧住宅。对于家亲眷属,资生财产,没有的时候,心存忧虑;拥有的时候,还是同样的忧患。攀缘竞比,极力要与豪富者齐等;稍微积累了一些财物,又担心遭遇横祸,不能常保。水灾、火灾、被抢、被偷等祸,以及过去世或现在世的怨家债主,都可能突然带来灾祸。如同火能焚烧、水能漂没、盗能劫夺、贼能偷窃,转瞬间全部的财物都可能荡然无存。世人的悭吝心非常坚固,一旦财物失去,心中便愤恨不已。一切世人临命终时,所有的眷属财物,不得不舍离,独来独去,孤独无侣。无论贫富贵贱,都同样的忧苦无尽。

  

  一切时中,萦记心愿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

  [参考译文]

  什么才叫作愿呢?每时每刻中都厌恶娑婆世界的生死悲苦,欣慕西方净土的菩提法乐。凡所作的事情,或善行、或恶业,随时审察。善行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恶业则忏悔并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唯有这个心愿,没有别的志向,这就叫作愿。

  

  欣厌具足,了脱生死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印光大师全集》

  [参考译文]

  念佛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求了脱生死;既然是为了生死,那么,对生死的苦患,自然应生厌离心;对西方净土的快乐,自然应生欣慕心。这样,信愿二法,在一念之间就圆满具足。再加上志诚恳切,如子忆母地念佛,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融彰现。犹如太阳当空,纵然有浓霜层冰,不久也会融化。

  

  即尘劳而觉路

  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来,始为牵连尘网。但心上略带些子,即属障道因缘,尔须要明白。尔但身礼阿弥陀,口诵阿弥陀,心念阿弥陀,不涉分毫别想,便得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极乐国。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参考译文]

  你们忧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吗?我有一个办法:只要发个远离尘俗、求佛度脱的愿,用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心,换掉日夜辛苦、竞求名利的心,这样便可转尘劳烦恼为觉悟之路。

  大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恚相、欢喜相等等,不仅仅是在身上表现出来,才称为被尘网所牵制勾连,只是心中略微染上这些意念,就属于障碍道业的因缘。你必须要明白这一点。应当令身礼拜阿弥陀佛,口持诵阿弥陀佛,心忆念阿弥陀佛,不涉及丝毫其他的一切意念。真能这样做的话,便能将心垢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人身难得,急早修持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

  《德森法师净土诗》

  [说明]

  德森法师:(公元1882一1962年)江西兴国人,三十一岁出家。卓锡苏州灵岩寺,专修净土。曾助印光大师创建弘化社。预知时至,临终时,连呼三声:“决定成佛!”而化。室有异香,火化得舍利甚多。塔于灵岩。

  [参考译文]

  人身难得,现在已经得到了;佛法难闻,现在已经闻到了。

  这个轮回之身如果不在今生度脱,又还能等到哪一生度脱呢?

  西方净土应当趁早急切地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待来日啊!。

  窗外的日光,弹指顷倏尔而过;作为人身,还能有几多光景呢?

  

  出离心是修净土的根本

  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做到很难。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群众导师。于是大占山头,大收徒众,重用亲信,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释尊舍皇位离王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真是鲜明对比。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样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

  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更切己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著;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黄念祖老居士:《心声录》

  

  求人天福报,难生西方净土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