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P7

  ..續本文上一頁,才能決定往生西方成佛。

  

  念佛與智悲,相共助成

  凡公臨私養,曆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于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曆語言去來坐臥及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如此系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複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強援,必得免脫。

  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于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密作願雲: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曆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雲: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

  遵式大師:《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說明]

  遵式大師:宋代高僧,名遵式,字知白,真宗賜號慈雲。天臺甯海人,治定往生淨土忏儀,請觀音消伏毒害忏儀,金光明忏法。被後世稱爲慈雲忏主。

  [參考譯文]

  無論爲公事還是作家務,處理諸多緣務,雖然忙碌而內心常不忘記佛,以及憶念西方淨土。譬如世人有切身大事挂在心上,雖然交談、去來、坐臥,以及做種種事情,而不會妨礙潛密憶念;那件切要大事曆曆分明,念佛之心也應當這樣。倘若偶爾失掉佛念,應當趕緊將念頭攝回到念佛上。這樣,久久成爲習慣,便會自然而然地憶佛念佛了。

  這樣的系心念佛,自然常會擋住一切惡念。假如念佛人企圖作惡事,由于憶佛念佛的緣故,惡事便做不成。縱使爲報怨而作惡事,心也常會柔軟,如同身心染香,自然離臭。有時覺察到內心微起惡念,馬上念佛。由于佛力的加被,惡念自會息滅。如同人遇難,呼求他人強力的援助,必定脫免災難。

  有時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難,以念佛心憐憫當事人,願望他脫離苦患。假若審理獄案,應以念佛心而生憐憫,願他離開苦難。雖然依照王法執行,應當內心作願:“我執行王法審理,並非我的本意,願我往生淨土後,誓來救濟你。”

  凡是曆涉一切或善或惡的境界,都不離念佛。都應當心念作願求生西方。所以,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說:“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就是這個意思,這樣不間斷地心心念佛,能夠積累一切淨因功德。

  

  常發代衆生受苦心

  常人謂,淨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爲主,常以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衆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衆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衆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衆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衆生,所造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

  弘一大師:《淨土法門大意》

  [參考譯文]

  一般人常說:淨土宗只是送死的法門(臨終才有用),那裏知道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爲主。經常抱持著積極的大悲心,恒發救濟衆生的宏願。修淨土宗的人,應當常常發代替衆生受苦的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衆生,代替衆生受苦。所謂一切衆生,不是限于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如果依照佛經的說法,這樣世界的形狀,還有不可說,不可說許許多多的世界。由于有這麼多的世界。凡是這一切世界的衆生,所造的種種的苦業,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懼其多苦,而請旁人分任。

  

  --------------------------------------------------------------------------------

  2、厭離心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爲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悭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參考譯文]

  世間人民共爭無關緊要的俗務,在這個濁惡極苦的世界,勤勞身心,經營事務,求得自給自足,聊度一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等芸芸世人,苦心積慮,憂念重重,爲妄念所驅使、奔波勞碌,沒有停息之日。沒有田地時憂田地,沒有住宅時憂住宅。對于家親眷屬,資生財産,沒有的時候,心存憂慮;擁有的時候,還是同樣的憂患。攀緣競比,極力要與豪富者齊等;稍微積累了一些財物,又擔心遭遇橫禍,不能常保。水災、火災、被搶、被偷等禍,以及過去世或現在世的怨家債主,都可能突然帶來災禍。如同火能焚燒、水能漂沒、盜能劫奪、賊能偷竊,轉瞬間全部的財物都可能蕩然無存。世人的悭吝心非常堅固,一旦財物失去,心中便憤恨不已。一切世人臨命終時,所有的眷屬財物,不得不舍離,獨來獨去,孤獨無侶。無論貧富貴賤,都同樣的憂苦無盡。

  

  一切時中,萦記心願

  雲何爲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忏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爲願。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參考譯文]

  什麼才叫作願呢?每時每刻中都厭惡娑婆世界的生死悲苦,欣慕西方淨土的菩提法樂。凡所作的事情,或善行、或惡業,隨時審察。善行回向求生極樂世界,惡業則忏悔並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唯有這個心願,沒有別的志向,這就叫作願。

  

  欣厭具足,了脫生死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爲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叁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印光大師全集》

  [參考譯文]

  念佛這件事,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求了脫生死;既然是爲了生死,那麼,對生死的苦患,自然應生厭離心;對西方淨土的快樂,自然應生欣慕心。這樣,信願二法,在一念之間就圓滿具足。再加上志誠懇切,如子憶母地念佛,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叁法圓融彰現。猶如太陽當空,縱然有濃霜層冰,不久也會融化。

  

  即塵勞而覺路

  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幹淨耶?我有一法: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

  凡世間一切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來,始爲牽連塵網。但心上略帶些子,即屬障道因緣,爾須要明白。爾但身禮阿彌陀,口誦阿彌陀,心念阿彌陀,不涉分毫別想,便得洗滌幹淨,打破塵網,生極樂國。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

  [參考譯文]

  你們憂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幹淨嗎?我有一個辦法:只要發個遠離塵俗、求佛度脫的願,用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心,換掉日夜辛苦、競求名利的心,這樣便可轉塵勞煩惱爲覺悟之路。

  大凡世間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恚相、歡喜相等等,不僅僅是在身上表現出來,才稱爲被塵網所牽製勾連,只是心中略微染上這些意念,就屬于障礙道業的因緣。你必須要明白這一點。應當令身禮拜阿彌陀佛,口持誦阿彌陀佛,心憶念阿彌陀佛,不涉及絲毫其他的一切意念。真能這樣做的話,便能將心垢洗滌幹淨,打破塵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人身難得,急早修持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無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彈指過,爲人能有幾多時。

  《德森法師淨土詩》

  [說明]

  德森法師:(公元1882一1962年)江西興國人,叁十一歲出家。卓錫蘇州靈岩寺,專修淨土。曾助印光大師創建弘化社。預知時至,臨終時,連呼叁聲:“決定成佛!”而化。室有異香,火化得舍利甚多。塔于靈岩。

  [參考譯文]

  人身難得,現在已經得到了;佛法難聞,現在已經聞到了。

  這個輪回之身如果不在今生度脫,又還能等到哪一生度脫呢?

  西方淨土應當趁早急切地修持,生死無常,不可期待來日啊!。

  窗外的日光,彈指頃倏爾而過;作爲人身,還能有幾多光景呢?

  

  出離心是修淨土的根本

  常說: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群衆導師。于是大占山頭,大收徒衆,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這與釋尊舍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托缽乞食,真是鮮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舍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樣難舍的東西能舍,不再留戀。

  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爲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更切己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幹淨了。首先要有一個出離心,這是個最根本的。

  黃念祖老居士:《心聲錄》

  

  求人天福報,難生西方淨土

  慈氏白言:雲何此界一類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衆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衆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刹,何免輪回。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