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译文]
应该想到:我有生死的痛苦,要求出离生死,一切众生也都处在生死之中,也需要出离。他们和我本来是同一体性,都是我的多生以来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若是不想普度他们,只求自了,那是在情理上就有所亏欠,于心就有所不安。况且菩提大心不发,对外不能感通诸佛,对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众生。无始以来的恩爱怎能解脱?无始以来的冤业又怎能消除?多生多劫以来的罪业难以忏去,多生多劫以来的善根难以成熟。在修行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道因缘。即使有所成就,也必堕入偏小。因此,必须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发菩提心,天人惊喜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①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
[参考译文]
出家的人,发菩提心不算困难,在家的人发菩提心,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在家的人所处的环境,多被恶缘所缠绕。在家的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到色究竟天诸多天人,都大为惊喜,发生这样的赞叹:“我现在已经得到人天的导师了。”
皈依佛法僧,发大菩提心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礼佛大忏悔文》
[参考译文]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日发这样的心愿:不为自己求人天的福报,也不求声闻缘觉的果位,甚至不求大乘权教(藏教、通教、别教)菩萨的果位。惟愿依照最上乘的佛法,发大菩提心。愿与十方法界无尽众生,一时共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发十种心往生佛国
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者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大宝积经》
[参考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如下的十种心,不是那些凡俗、愚痴、不善、烦恼重的众生所能发得出来的。是哪十种心呢?第一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慈,没有损害心。第二,对于一切众生,生起大悲,没有逼恼心。第三,对于佛的正法,不惜身命,有乐守护心。第四,对于一切法,生发殊胜的忍力,没有执着心。第五,不贪求利养,恭敬尊重,清净意念,安乐心性。第六求证佛的一切种智(即究竟真如智慧),在任何时候,无忘失心。第七,对于一切众生,尊重恭敬,没有下劣心。第八,不执着世间的议论,对于菩提道果,生决定求证心。第九,种植一切善根,没有杂染,清净的心。第十对于一切如来,舍离一切色相,生起随念心。这就叫菩萨所发的十种心。由于发起这样的十种心,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若有人对这十种心,随缘成就一心,愿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若不得满愿,那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菩提心能生一切佛法
菩得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间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
[参考译文]
菩提心犹如种子,能够生出一切佛法;犹如良田,能够长养一切众生的清净善法;犹如大地,能够保持一切世间资生事业;犹如净水,能够洗涤一切烦恼尘垢;犹如大风,普遍地游化世间而无有障碍;犹如炽盛的火,能够烧毁一切见惑烦恼。
行四种法,不离佛前
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
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
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
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
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
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
《大树紧那罗王经》
[参考译文]
菩萨修持四种法门,能常不离佛前。这四种法门是,第一,自己修持善法,同时也劝勉众生,都生起往生净土见如来的意愿。第二,自劝劝他,乐闻正法。第三,自劝劝他,发菩提心。第四,一向专志修行念佛三昧。具备这四种修行,则投生受生,常在佛前,不离开诸佛。
发菩提心是修道的要门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说明]
省庵:(1686——1734)名实贤,字思齐。早年出家,参念佛是谁,得悟,后于凤山梵天讲寺,屏绝诸缘,专修专弘净土。大众都说他是永明大师再来。临终预知时至,至期跏趺见佛来迎而化。被后人尊为净宗十一祖。
[参考译文]
我经常听到:入佛道的要门,关键是要发菩提心;修行的急务,首先是要确立大愿。大愿确立便可以救度众生,菩提心生发就能成就佛道。如果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那么,纵然历经无量尘点劫,依然还在六道中轮回。虽然也有修行,最终只落得徒劳辛苦。所以,《华严经》说:“忘记失掉了菩提心,修持众多的善法,都属于魔业。”忘失菩提心,尚且得到这个结局,况且未曾发菩提心呢?由此可知,欲学大乘佛法,首先必须生发普度众生的菩萨愿,这是不可以延缓的。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已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久住故。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参考译文]
这个菩提心,是一切善中的至善。发菩提心必定会有因缘。现在我将发菩提心的因缘,概括为十种。第一,因为念佛恩深重;第二,因为念父母的恩重;第三,因为念师长之恩;第四,因为念施主之恩;第五,因为念众生之恩;第六,因为念生死轮回之苦;第七,因为尊重自己的灵性;第八,因为忏悔业障;第九,因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十,因为欲令正法得以久住世间。
菩提心就是无上佛道
菩提者,乃是无上菩提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道绰大师:《安乐集》
[说明]
道绰大师:(562—645)唐朝并州汶水人。自幼出家,讲敷《涅磐经》。后来在石壁山玄中寺看到记述东魏昙鸾事迹的碑文,深有所感,于是专修净土,讲《观无量寿经》二百余遍,示诲道俗。
[参考译文]
菩提,就是无上佛道之名称,如果发心愿成佛,那么,这个心就发得广大,周遍整个法界;这个心就发得彻底,同虚空没有二样;这个心就发得长远,尽未来际没有穷尽;这个心就发得完备,远离了声闻、缘觉的障碍。如果一发起这个菩提心,就能倾灭无始劫以来沦落生死的罪业,将所有的功德回向菩提心,都能有助于成就佛果,功德不会失灭。
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参考译文]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很难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容易成佛则一生便可圆成佛果;很难入道则累劫难以真有成就。因而,往古的圣贤大德人人发愿往生,千经万论也处处指归西方净土。末法时期众生修行,没有哪个法门能够超胜净土法门的。
然而,《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少善根、福德的人不得往生,多善根、福德的人才能生到净土。而所谓的多福德,莫过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所谓的多善根,也莫过于发普度众生的广大心。所以,暂时称念佛号的功德,便胜于百年布施的功德;一发无上菩提心,便超过历劫的修行。
念佛本来是为了成佛,如果不发菩提心,那么,虽然念佛又为了什么呢?发菩提心本来是为了修行,如果不能生到净土,那么,菩提心虽发也容易退失。所以,播下大菩提心之种子,必须以念佛的犁来耕耘,道果才会自然增长。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进入净土之海…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