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譯文]
應該想到:我有生死的痛苦,要求出離生死,一切衆生也都處在生死之中,也需要出離。他們和我本來是同一體性,都是我的多生以來的父母,未來的諸佛。若是不想普度他們,只求自了,那是在情理上就有所虧欠,于心就有所不安。況且菩提大心不發,對外不能感通諸佛,對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衆生。無始以來的恩愛怎能解脫?無始以來的冤業又怎能消除?多生多劫以來的罪業難以忏去,多生多劫以來的善根難以成熟。在修行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道因緣。即使有所成就,也必墮入偏小。因此,必須隨順自性,發大菩提心。
發菩提心,天人驚喜
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爲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爲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①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優婆塞戒經》
[參考譯文]
出家的人,發菩提心不算困難,在家的人發菩提心,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爲什麼呢?因爲在家的人所處的環境,多被惡緣所纏繞。在家的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到色究竟天諸多天人,都大爲驚喜,發生這樣的贊歎:“我現在已經得到人天的導師了。”
皈依佛法僧,發大菩提心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禮佛大忏悔文》
[參考譯文]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日發這樣的心願:不爲自己求人天的福報,也不求聲聞緣覺的果位,甚至不求大乘權教(藏教、通教、別教)菩薩的果位。惟願依照最上乘的佛法,發大菩提心。願與十方法界無盡衆生,一時共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發十種心往生佛國
佛告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者爲十?
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
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
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者于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大寶積經》
[參考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如下的十種心,不是那些凡俗、愚癡、不善、煩惱重的衆生所能發得出來的。是哪十種心呢?第一對一切衆生,生起大慈,沒有損害心。第二,對于一切衆生,生起大悲,沒有逼惱心。第叁,對于佛的正法,不惜身命,有樂守護心。第四,對于一切法,生發殊勝的忍力,沒有執著心。第五,不貪求利養,恭敬尊重,清淨意念,安樂心性。第六求證佛的一切種智(即究竟真如智慧),在任何時候,無忘失心。第七,對于一切衆生,尊重恭敬,沒有下劣心。第八,不執著世間的議論,對于菩提道果,生決定求證心。第九,種植一切善根,沒有雜染,清淨的心。第十對于一切如來,舍離一切色相,生起隨念心。這就叫菩薩所發的十種心。由于發起這樣的十種心,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倘若有人對這十種心,隨緣成就一心,願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倘若不得滿願,那是沒有這個道理的。
菩提心能生一切佛法
菩得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猶如良田,能長衆生白淨法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間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猶如大風,普于世間無所礙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
[參考譯文]
菩提心猶如種子,能夠生出一切佛法;猶如良田,能夠長養一切衆生的清淨善法;猶如大地,能夠保持一切世間資生事業;猶如淨水,能夠洗滌一切煩惱塵垢;猶如大風,普遍地遊化世間而無有障礙;猶如熾盛的火,能夠燒毀一切見惑煩惱。
行四種法,不離佛前
菩薩行四種法,常不離佛前。何等爲四?
一者自修善法,兼勸衆生,皆作往生見如來意;
二者自勸勸他,樂聞正法;
叁者自勸勸他,發菩提心;
四者一向專志行念佛叁昧。
具此四行,一切生處,常在佛前,不離諸佛。
《大樹緊那羅王經》
[參考譯文]
菩薩修持四種法門,能常不離佛前。這四種法門是,第一,自己修持善法,同時也勸勉衆生,都生起往生淨土見如來的意願。第二,自勸勸他,樂聞正法。第叁,自勸勸他,發菩提心。第四,一向專志修行念佛叁昧。具備這四種修行,則投生受生,常在佛前,不離開諸佛。
發菩提心是修道的要門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提願,不可緩也。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說明]
省庵:(1686——1734)名實賢,字思齊。早年出家,參念佛是誰,得悟,後于鳳山梵天講寺,屏絕諸緣,專修專弘淨土。大衆都說他是永明大師再來。臨終預知時至,至期跏趺見佛來迎而化。被後人尊爲淨宗十一祖。
[參考譯文]
我經常聽到:入佛道的要門,關鍵是要發菩提心;修行的急務,首先是要確立大願。大願確立便可以救度衆生,菩提心生發就能成就佛道。如果不發廣大心,不立堅固願,那麼,縱然曆經無量塵點劫,依然還在六道中輪回。雖然也有修行,最終只落得徒勞辛苦。所以,《華嚴經》說:“忘記失掉了菩提心,修持衆多的善法,都屬于魔業。”忘失菩提心,尚且得到這個結局,況且未曾發菩提心呢?由此可知,欲學大乘佛法,首先必須生發普度衆生的菩薩願,這是不可以延緩的。
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爲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已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爲令正法久住故。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參考譯文]
這個菩提心,是一切善中的至善。發菩提心必定會有因緣。現在我將發菩提心的因緣,概括爲十種。第一,因爲念佛恩深重;第二,因爲念父母的恩重;第叁,因爲念師長之恩;第四,因爲念施主之恩;第五,因爲念衆生之恩;第六,因爲念生死輪回之苦;第七,因爲尊重自己的靈性;第八,因爲忏悔業障;第九,因爲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十,因爲欲令正法得以久住世間。
菩提心就是無上佛道
菩提者,乃是無上菩提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
道綽大師:《安樂集》
[說明]
道綽大師:(562—645)唐朝並州汶水人。自幼出家,講敷《涅磐經》。後來在石壁山玄中寺看到記述東魏昙鸾事迹的碑文,深有所感,于是專修淨土,講《觀無量壽經》二百余遍,示誨道俗。
[參考譯文]
菩提,就是無上佛道之名稱,如果發心願成佛,那麼,這個心就發得廣大,周遍整個法界;這個心就發得徹底,同虛空沒有二樣;這個心就發得長遠,盡未來際沒有窮盡;這個心就發得完備,遠離了聲聞、緣覺的障礙。如果一發起這個菩提心,就能傾滅無始劫以來淪落生死的罪業,將所有的功德回向菩提心,都能有助于成就佛果,功德不會失滅。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
雲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爲。發心原爲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參考譯文]
爲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爲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很難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容易成佛則一生便可圓成佛果;很難入道則累劫難以真有成就。因而,往古的聖賢大德人人發願往生,千經萬論也處處指歸西方淨土。末法時期衆生修行,沒有哪個法門能夠超勝淨土法門的。
然而,《佛說阿彌陀經》開示:少善根、福德的人不得往生,多善根、福德的人才能生到淨土。而所謂的多福德,莫過于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所謂的多善根,也莫過于發普度衆生的廣大心。所以,暫時稱念佛號的功德,便勝于百年布施的功德;一發無上菩提心,便超過曆劫的修行。
念佛本來是爲了成佛,如果不發菩提心,那麼,雖然念佛又爲了什麼呢?發菩提心本來是爲了修行,如果不能生到淨土,那麼,菩提心雖發也容易退失。所以,播下大菩提心之種子,必須以念佛的犁來耕耘,道果才會自然增長。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進入淨土之海…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