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门,更何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能足以动摇迷惑?能够这样地相信,才能算得上信心深切了。
[编者注]
我们常常都问:“只要真信切愿,必定往生。那么,到底何谓“真切之信”?” 彻悟祖师上述回答,便是一种检验标准。请诸位不妨依此自验。
--------------------------------------------------------------------------------
6、信理
西方净土,不离此心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参考译文]
信理的含义是:深信十万亿外的佛土,其实未能超出我现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现前的一念心性本来无外、广大周遍。
并且还要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与正报阿弥陀佛、与菩萨声闻圣众,都是我现前一念心性中所显现的影像。尽虚空遍法界的事相就是自己的心性,万法的妄相本来就是真性,全部的修德就是理具的性德,所有的他人及环境即是自己。由于我的心性遍一切法界,佛的心性也遍一切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同样遍满一切法界。譬如一室内点有千灯,灯灯之光都互相遍满,重重交相摄入,而并不相互妨碍,这叫做信理。
自心中的西方净土,本无远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①,大圆镜智②之灵文也。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注释]
①海印三昧:成佛所得的三昧。海印者,约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风止波静,水澄清时,天边万象巨细无不印现海面”来譬喻“佛陀之心中,识浪(妄想动念)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静,森罗万象一时印现,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无不现。”
②大圆镜智:如来的四智之一。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如大圆镜,故名大圆镜智。
[参考译文]
有人问:西方净土离这个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如何即时就能往生呢?
回答:十万亿佛土,虽然相隔很远,但并没有超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虚空尚且在心中,十万亿佛土又何尝不在心性中呢?又仰仗自心的佛力,接引往生自心的净土,当即往生,又会有什么困难呢?
如同镜中映照几十层的山水楼阁,层层景物清晰地显现,一照一切顿然都现,镜中所现并无远近先后的区别。从这个世界向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叫极乐,也如镜子一照俱现那样;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如镜子一照俱现那样;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到,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是如同镜子一照即现的这个道理。应当知道,此经字字句句,都是佛地彻证海印三昧之所流出,也是佛地大圆镜智之所显现。
念佛三昧,诸佛所游
佛言:若念佛者,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何以故?此三昧者,诸佛世尊之所游,首楞严①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是知将入诸佛法,方便诚多,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从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从念佛而有。
智者大师:《五方便念佛门》
[注释]
①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是一切三昧中王。
[参考译文]
佛说:假若有众生念佛,当知这念佛人,即与文殊师利菩萨平等,没有二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念佛三昧,是一切佛世尊游心之所,是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出生之处。由此可知,欲入诸佛法,方便有多门,假若以一个法门具足众多法门而言,则没有能超过念佛法门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贤圣都从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从念佛而有。
水清月映,心净佛现
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jù,快速之意)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
杨杰:《直指净土决疑序》
[说明]
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雄才俊迈,年少登科,为宋代进士。宿好禅法,得法于天衣怀禅师,后闲居阅藏,遂皈心净土。晚年专事净业。临终时预知时至,感佛来迎,端坐说偈而逝。
[参考译文]
阿弥陀佛的光明,犹如大圆月,遍照十方世界。水澄清静止,圆月便全体显现,这时圆月并非突然到来、趋赴水中;水污浊而波动,则水中圆月便不能显露其光亮,这时圆月也不是舍弃水域而突然离去。水有清浊动静,月却没有取舍去来。
念佛即是一心三观
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欲修一心三观,行如来行,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是为甚难。若修念佛,较易成就。正念佛时,即一心三观,能念之心空寂,即空观;所念之佛历明,即假观;非空非假,即中道观。念至一心不乱,则一心三观自然现前。此时所念如所言,所言如所念,即是行如来行。
正念佛时,常怀惭愧之心,又不为外境所动,即行忍辱行;念佛之时,发愿自度度他,即是大慈悲室;念佛之时,念念与佛相应,看空一切,不为尘世所羁累,即行如来座。一句弥陀无量光寿,光即智德庄严,寿即福德庄严;光寿不二,即是妙庄严。一句弥陀,即是行如来行,即是庄严如来;一句弥陀,如摩尼宝,面面皆圆;一句弥陀,如甘露水,滴滴皆甜。
宝静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参考译文]
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机浅薄,欲修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要做到称理、同佛的修行,以如来的福慧二德来庄严自身,是极为困难的。倘若修行念佛法门,则比较容易成就。正当念佛时,当下就是一心三观。能念佛的心空寂,即是空观;所念的佛历历分明,即是假观。非空非假,即是中道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则一心三观自然现前,此时己所念如同佛所言,佛所言如同己所念,这就是行如来行。
正念佛时,常怀惭愧之心,又不被外面的境界所动摇,这就是大慈悲室;正念佛时,念念与佛相应,看空一切,不为尘世所羁束牵累,这就是行如来座;一句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光即是智德庄严,寿即是福德庄严。光寿平等不二,即是妙庄严。一句阿弥陀佛,即是行如来行,即是庄严如来;一句阿弥陀佛,如同摩尼宝珠,面面皆圆;一句阿弥陀佛,如同甘露水,滴滴皆甜。
净土法门,奇特难信
此事本来也太奇,顿教一念越三祗。
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
夏莲居老居士:《听佛轩课余宴坐》
[参考译文]
只要能够在此世界真切信愿、踏实念佛、求生西方,则临终时,决定能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不退成佛。此事本来也太奇特!此圆顿法门,在一念之间,便超越通途法门三大阿僧祗劫才最终成佛之说。佛说此法门难信,委实是难以相信啊!(万亿人中也大概只有一二人真正通达净宗奥义!所以,净土行者,能信能愿能念,则当深为自己庆幸。)
[编者按] 关于“信”
《华严经》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具体就净土法门来说,蕅益大师开示说“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其所愿而证所信。”所以,信为净修第一关。而且,对此六信的全面了知,也正是净土行人建立圆信、深信、正信之根本基础。
此六信,其实本自圆融。因为六信建立于自他、因果、事理一切不二之“法界一心”之上;依此来看,净土境界,实则正是华严境界。对我们普通念佛人而言,若能初步了解此甚深妙理,则为已播下甚深般若之种;进而,若能踏实念佛,实则已是圆教中人。
这些道理,也使我们清楚的了知:一切法门,同归方寸。一切行者,同证净土。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明了这些道理,我们也就能死心塌地,一生把定净土法门,直趋西方,而不至于在法门之间东挑西选,犹豫不决。
也许我们并不能全面理解六信。若是这样,也不要紧,我们只要我们能从信他、信事入手,切实起修,念念西方,步步极乐,则决定会一生取办往生大事。因为六信其实圆融建立于一心。若真入一信,则已入六信。也正因此理,昌臻法师教导我们,信心的建立,可以从“佛无妄语”入手,这实则正是教导我们从“信他”而契入念佛信心。
第二编 净土资粮——愿
菩提心 厌离心 欣愿心
1、菩提心
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qiān,“罪过”之义),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彻悟禅师语录》…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