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門,更何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能足以動搖迷惑?能夠這樣地相信,才能算得上信心深切了。
[編者注]
我們常常都問:“只要真信切願,必定往生。那麼,到底何謂“真切之信”?” 徹悟祖師上述回答,便是一種檢驗標准。請諸位不妨依此自驗。
--------------------------------------------------------------------------------
6、信理
西方淨土,不離此心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參考譯文]
信理的含義是:深信十萬億外的佛土,其實未能超出我現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爲我現前的一念心性本來無外、廣大周遍。
並且還要深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與正報阿彌陀佛、與菩薩聲聞聖衆,都是我現前一念心性中所顯現的影像。盡虛空遍法界的事相就是自己的心性,萬法的妄相本來就是真性,全部的修德就是理具的性德,所有的他人及環境即是自己。由于我的心性遍一切法界,佛的心性也遍一切法界,一切衆生的心性也同樣遍滿一切法界。譬如一室內點有千燈,燈燈之光都互相遍滿,重重交相攝入,而並不相互妨礙,這叫做信理。
自心中的西方淨土,本無遠近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當知字字皆海印叁昧①,大圓鏡智②之靈文也。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注釋]
①海印叁昧:成佛所得的叁昧。海印者,約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邊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來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妄想動念)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叁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無不現。”
②大圓鏡智:如來的四智之一。此種佛智,如大圓鏡之可映現一切,洞照萬法,無所不知,即諸佛所得本有圓明覺照之智。應物無迹,體不動搖,如大圓鏡,故名大圓鏡智。
[參考譯文]
有人問:西方淨土離這個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如何即時就能往生呢?
回答:十萬億佛土,雖然相隔很遠,但並沒有超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心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虛空尚且在心中,十萬億佛土又何嘗不在心性中呢?又仰仗自心的佛力,接引往生自心的淨土,當即往生,又會有什麼困難呢?
如同鏡中映照幾十層的山水樓閣,層層景物清晰地顯現,一照一切頓然都現,鏡中所現並無遠近先後的區別。從這個世界向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叫極樂,也如鏡子一照俱現那樣;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也如鏡子一照俱現那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到,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是如同鏡子一照即現的這個道理。應當知道,此經字字句句,都是佛地徹證海印叁昧之所流出,也是佛地大圓鏡智之所顯現。
念佛叁昧,諸佛所遊
佛言:若念佛者,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何以故?此叁昧者,諸佛世尊之所遊,首楞嚴①等諸大叁昧始出生處。是知將入諸佛法,方便誠多,若以一言而具衆門,無過念佛。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
智者大師:《五方便念佛門》
[注釋]
①首楞嚴: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是一切叁昧中王。
[參考譯文]
佛說:假若有衆生念佛,當知這念佛人,即與文殊師利菩薩平等,沒有二樣。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這個念佛叁昧,是一切佛世尊遊心之所,是首楞嚴等諸大叁昧出生之處。由此可知,欲入諸佛法,方便有多門,假若以一個法門具足衆多法門而言,則沒有能超過念佛法門的。爲什麼呢?因爲一切賢聖都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
水清月映,心淨佛現
阿彌陀佛光明,如大圓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靜,則月現全體,月非趨水而遽(jù,快速之意)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舍去來。
楊傑:《直指淨土決疑序》
[說明]
楊傑,字次公,號無爲子。雄才俊邁,年少登科,爲宋代進士。宿好禅法,得法于天衣懷禅師,後閑居閱藏,遂皈心淨土。晚年專事淨業。臨終時預知時至,感佛來迎,端坐說偈而逝。
[參考譯文]
阿彌陀佛的光明,猶如大圓月,遍照十方世界。水澄清靜止,圓月便全體顯現,這時圓月並非突然到來、趨赴水中;水汙濁而波動,則水中圓月便不能顯露其光亮,這時圓月也不是舍棄水域而突然離去。水有清濁動靜,月卻沒有取舍去來。
念佛即是一心叁觀
末世衆生,根機淺薄,欲修一心叁觀,行如來行,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是爲甚難。若修念佛,較易成就。正念佛時,即一心叁觀,能念之心空寂,即空觀;所念之佛曆明,即假觀;非空非假,即中道觀。念至一心不亂,則一心叁觀自然現前。此時所念如所言,所言如所念,即是行如來行。
正念佛時,常懷慚愧之心,又不爲外境所動,即行忍辱行;念佛之時,發願自度度他,即是大慈悲室;念佛之時,念念與佛相應,看空一切,不爲塵世所羁累,即行如來座。一句彌陀無量光壽,光即智德莊嚴,壽即福德莊嚴;光壽不二,即是妙莊嚴。一句彌陀,即是行如來行,即是莊嚴如來;一句彌陀,如摩尼寶,面面皆圓;一句彌陀,如甘露水,滴滴皆甜。
寶靜法師:《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
[參考譯文]
末法時期的衆生,根機淺薄,欲修一心叁觀(空觀、假觀、中觀),要做到稱理、同佛的修行,以如來的福慧二德來莊嚴自身,是極爲困難的。倘若修行念佛法門,則比較容易成就。正當念佛時,當下就是一心叁觀。能念佛的心空寂,即是空觀;所念的佛曆曆分明,即是假觀。非空非假,即是中道觀。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則一心叁觀自然現前,此時己所念如同佛所言,佛所言如同己所念,這就是行如來行。
正念佛時,常懷慚愧之心,又不被外面的境界所動搖,這就是大慈悲室;正念佛時,念念與佛相應,看空一切,不爲塵世所羁束牽累,這就是行如來座;一句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光即是智德莊嚴,壽即是福德莊嚴。光壽平等不二,即是妙莊嚴。一句阿彌陀佛,即是行如來行,即是莊嚴如來;一句阿彌陀佛,如同摩尼寶珠,面面皆圓;一句阿彌陀佛,如同甘露水,滴滴皆甜。
淨土法門,奇特難信
此事本來也太奇,頓教一念越叁祗。
佛雲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
夏蓮居老居士:《聽佛軒課余宴坐》
[參考譯文]
只要能夠在此世界真切信願、踏實念佛、求生西方,則臨終時,決定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不退成佛。此事本來也太奇特!此圓頓法門,在一念之間,便超越通途法門叁大阿僧祗劫才最終成佛之說。佛說此法門難信,委實是難以相信啊!(萬億人中也大概只有一二人真正通達淨宗奧義!所以,淨土行者,能信能願能念,則當深爲自己慶幸。)
[編者按] 關于“信”
《華嚴經》中說“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具體就淨土法門來說,蕅益大師開示說“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其所願而證所信。”所以,信爲淨修第一關。而且,對此六信的全面了知,也正是淨土行人建立圓信、深信、正信之根本基礎。
此六信,其實本自圓融。因爲六信建立于自他、因果、事理一切不二之“法界一心”之上;依此來看,淨土境界,實則正是華嚴境界。對我們普通念佛人而言,若能初步了解此甚深妙理,則爲已播下甚深般若之種;進而,若能踏實念佛,實則已是圓教中人。
這些道理,也使我們清楚的了知:一切法門,同歸方寸。一切行者,同證淨土。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明了這些道理,我們也就能死心塌地,一生把定淨土法門,直趨西方,而不至于在法門之間東挑西選,猶豫不決。
也許我們並不能全面理解六信。若是這樣,也不要緊,我們只要我們能從信他、信事入手,切實起修,念念西方,步步極樂,則決定會一生取辦往生大事。因爲六信其實圓融建立于一心。若真入一信,則已入六信。也正因此理,昌臻法師教導我們,信心的建立,可以從“佛無妄語”入手,這實則正是教導我們從“信他”而契入念佛信心。
第二編 淨土資糧——願
菩提心 厭離心 欣願心
1、菩提心
隨順自性,發大菩提心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衆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于理有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qiān,“罪過”之義),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忏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徹悟禅師語錄》…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