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P4

  ..续本文上一页中。所以,虽有至妙之道而不想闻,虽有良言却不想听。

  

  横该八教,竖彻五时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①,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②。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①阃(kun3):门坎。②五时:天台宗分佛一代时教为五时。第一华严时,第二阿含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槃时。

  [参考译文]

  当知持名一法,只要信愿执持一句佛号,何等简单!一教便会,何等容易!一心持去,即得往生,何等直捷!横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顿超生死,一生同居,圆证三不退,何等的至顿至圆!为什么有这等功效呢?由于念念即是佛·,不必另外作观想,不必更加参究。一念当下圆明,具足无量法门,无有盈余,也无欠缺。上上根的众生不能超越其范围,下下根的众生也能生到极乐世界。念佛者所感应的佛,有应化身、受用身的不同;所生到的净土,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的差异。而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往有超胜自己本来品位的圣众前来接引,不按品位接引者很多,也不是一概而论的。

  净土法门圆满具足,可说是横而包括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竖而贯彻五时,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彻底的大悲心,不待弟子启问而主动宣说,并深叹念佛法门是难信的法门。

  

  --------------------------------------------------------------------------------

  5、信事

  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土之外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参考译文]

  信事的含义是:深信正是由于众生现前一念心性,本自与佛无别,本自不可穷尽,所以,依此心体显现出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穷尽。在离开这个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确有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最极清净庄严。这绝不同于庄子虚构的寓言。这就叫作信事。

  

  三品往生的境界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①,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理一心不乱②,任运先断见思尘沙惑③,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者,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

  [注释]

   ①事一心不乱:心系佛号,念念相续,无别异念,心不散乱,深伏烦恼。②理一心不乱:见诸法实相,以不生灭心契合真常理体。③尘沙惑:为化道障,菩萨教化人的障碍。菩萨教化人,必须通达无量无数的法门,然而,心性暗昧,不能通达尘沙无数的法门而行自在教化,这谓为尘沙之惑。

  [参考译文]

  能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的人,即是下品下生;能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念散乱渐少的人,即是下品中生;能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不散乱的人,即是下品上生;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的人,即是中三品生。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自然先断尽见惑、思惑和尘沙惑,又能伏住、乃至断除无明惑的人,即是上三品生。所以,信愿持佛名号,能有九品成就之不同,的确真实不虚。

  

  证不退转,原因有五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答曰: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在此恶世日月短促。(而在西方)经阿僧祇劫复不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不得无生忍也?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参考译文]

  有人问:假设让没有断尽烦恼的凡夫,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邪知邪见以及贪嗔痴三毒等经常生起,怎么能说一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得不退转位,永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呢?

  回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五种因缘能使往生者得不退转位。是哪五种因缘呢?第一,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摄持,所以能得不退转。第二,阿弥陀佛的光明常照,所以,往生者的菩提心恒常增进不退。第三,西方极乐世界中,水鸟、树林、风声、乐响,都在宣说苦空。往生者听到这些法音,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能得不退转。第四,西方极乐世界中都是菩萨圣众作为良友,没有邪恶的境缘,外无神鬼魔邪,内无贪嗔痴三毒等(现行),烦恼毕竟不会生起;所以,往生者能得不退转。第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其寿命与佛菩萨一样无量无数。所以,往生者能得不退转。在这个秽恶世界,日月短促;在西方净土,经无量劫,也不会生起烦恼,长时修道,怎能不得无生法忍呢?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不应怀疑。

  

  不应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①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②锱铢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

  王日休居士:《龙舒净土文》

  [注释]

  ①藜藿(lí huò):藜:蒿类,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以吃。藿:香草。②箧(qiè):小箱子。③锱铢(zīzhū):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锱铢”二字连用,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

  [参考译文]

  人们骤然听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大多数人不相信,这并不奇怪。大凡拘碍于目前所见所闻的人,便说眼前所见不到的东西不存在,这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蜗居在陋巷秽土中的人,怎会知道大厦阔屋的清净;在小碗里吃一些蒿叶香草的人,怎会知道还有摆满一丈见方的珍馐美肴;在弊旧的小箱子里蓄积些微钱币的人,怎知有充溢天府之国的物产。

  正是由于自己处在这秽浊的娑婆世界,便不相信有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由于生长于母体胞胎,便不知道(也不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莲花化生;由于在这个世界寿命不过百年,便不知(也不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河沙般无量无数的寿命;由于在此世界,必经操劳经营,方得衣食,便不知(也不相信)西方极乐世界中,衣食随念而至;由于这个世界快乐常杂于忧恼,便不知(也不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只是纯一的快乐。既然这样,那么同理,释迦牟尼佛所宣示的西方净土,不可以由于我们现前肉眼所不见而不相信呀!

  

  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莲池大师:《云栖法汇》

  [参考译文]

  如今的人不肯念阿弥陀佛,只是轻视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往生西方净土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者所修的道业。转娑婆秽土成极乐净土,不同于一般的小因缘。你只看看这城里一日一夜死亡多少人,不要说他们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便生到天界,千百人中尚无一个。一些自以为在修行的人,也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所以,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宣示这个念佛法门。功德超过乾坤,恩情胜于父母,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足报答佛恩。

  

  虽佛祖现身,也不改其所信

  若正修净业时,达摩大师①忽现在前曰:“汝但舍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当向祖作礼,谓“我已受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不敢自违本誓也。”纵释迦如来忽现身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汝且置念佛,即为说更殊胜法门”,亦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耶?能如是信,可谓深矣。

  《彻悟禅师语录》

  [说明]

  ①达摩大师:具名菩提达摩,天竺人,禅宗第二十八祖师,中国禅宗初祖。

  [参考译文]

  假若正当修净业念佛的时候,达摩大师忽然出现在面前说:“你只要舍弃念佛,我即授你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这时应当向达摩祖师顶礼并回答:“我已经信受释迦牟尼佛的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改,不敢自违本誓。”纵然释迦牟尼佛忽然现身说:“我先前所说的念佛法门,只是一时方便之说,你姑且放置念佛,我即为你宣说更殊胜的法门。”这时也应向佛稽首陈言:“我先前禀受世尊的净土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移,不敢自违本愿。”虽佛祖现身,尚且不改变自己所信奉的念…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