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P4

  ..續本文上一頁中。所以,雖有至妙之道而不想聞,雖有良言卻不想聽。

  

  橫該八教,豎徹五時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①,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②。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①阃(kun3):門坎。②五時:天臺宗分佛一代時教爲五時。第一華嚴時,第二阿含時,第叁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時。

  [參考譯文]

  當知持名一法,只要信願執持一句佛號,何等簡單!一教便會,何等容易!一心持去,即得往生,何等直捷!橫出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頓超生死,一生同居,圓證叁不退,何等的至頓至圓!爲什麼有這等功效呢?由于念念即是佛·,不必另外作觀想,不必更加參究。一念當下圓明,具足無量法門,無有盈余,也無欠缺。上上根的衆生不能超越其範圍,下下根的衆生也能生到極樂世界。念佛者所感應的佛,有應化身、受用身的不同;所生到的淨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的差異。而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往有超勝自己本來品位的聖衆前來接引,不按品位接引者很多,也不是一概而論的。

  淨土法門圓滿具足,可說是橫而包括八教(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豎而貫徹五時,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徹底的大悲心,不待弟子啓問而主動宣說,並深歎念佛法門是難信的法門。

  

  --------------------------------------------------------------------------------

  5、信事

  實有極樂國土在十萬億土之外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參考譯文]

  信事的含義是:深信正是由于衆生現前一念心性,本自與佛無別,本自不可窮盡,所以,依此心體顯現出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窮盡。在離開這個世界十萬億佛土之外,確有西方極樂世界,那裏最極清淨莊嚴。這絕不同于莊子虛構的寓言。這就叫作信事。

  

  叁品往生的境界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①,不起貪嗔癡者,即是中叁品生。念到理一心不亂②,任運先斷見思塵沙惑③,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叁品生。故信願持名者,能曆九品,的確不謬也。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注釋]

   ①事一心不亂:心系佛號,念念相續,無別異念,心不散亂,深伏煩惱。②理一心不亂:見諸法實相,以不生滅心契合真常理體。③塵沙惑:爲化道障,菩薩教化人的障礙。菩薩教化人,必須通達無量無數的法門,然而,心性暗昧,不能通達塵沙無數的法門而行自在教化,這謂爲塵沙之惑。

  [參考譯文]

  能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的人,即是下品下生;能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念散亂漸少的人,即是下品中生;能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不散亂的人,即是下品上生;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的人,即是中叁品生。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自然先斷盡見惑、思惑和塵沙惑,又能伏住、乃至斷除無明惑的人,即是上叁品生。所以,信願持佛名號,能有九品成就之不同,的確真實不虛。

  

  證不退轉,原因有五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叁毒等常起,雲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叁界?

  答曰: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雲何爲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叁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爲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叁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在此惡世日月短促。(而在西方)經阿僧祇劫複不起煩惱,長時修道,雲何不得無生忍也?此理顯然,不須疑也。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

  [參考譯文]

  有人問:假設讓沒有斷盡煩惱的凡夫,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邪知邪見以及貪嗔癡叁毒等經常生起,怎麼能說一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不退轉位,永超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呢?

  回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五種因緣能使往生者得不退轉位。是哪五種因緣呢?第一,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攝持,所以能得不退轉。第二,阿彌陀佛的光明常照,所以,往生者的菩提心恒常增進不退。第叁,西方極樂世界中,水鳥、樹林、風聲、樂響,都在宣說苦空。往生者聽到這些法音,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能得不退轉。第四,西方極樂世界中都是菩薩聖衆作爲良友,沒有邪惡的境緣,外無神鬼魔邪,內無貪嗔癡叁毒等(現行),煩惱畢竟不會生起;所以,往生者能得不退轉。第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其壽命與佛菩薩一樣無量無數。所以,往生者能得不退轉。在這個穢惡世界,日月短促;在西方淨土,經無量劫,也不會生起煩惱,長時修道,怎能不得無生法忍呢?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不應懷疑。

  

  不應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于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小器藜藿①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②锱铢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于胞胎,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于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于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王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

  [注釋]

  ①藜藿(lí huò):藜:蒿類,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以吃。藿:香草。②箧(qiè):小箱子。③锱铢(zīzhū):锱、铢,都是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兩,“锱铢”二字連用,指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

  [參考譯文]

  人們驟然聽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大多數人不相信,這並不奇怪。大凡拘礙于目前所見所聞的人,便說眼前所見不到的東西不存在,這是同樣的道理。比如蝸居在陋巷穢土中的人,怎會知道大廈闊屋的清淨;在小碗裏吃一些蒿葉香草的人,怎會知道還有擺滿一丈見方的珍馐美肴;在弊舊的小箱子裏蓄積些微錢幣的人,怎知有充溢天府之國的物産。

  正是由于自己處在這穢濁的娑婆世界,便不相信有清淨的西方極樂世界;由于生長于母體胞胎,便不知道(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蓮花化生;由于在這個世界壽命不過百年,便不知(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河沙般無量無數的壽命;由于在此世界,必經操勞經營,方得衣食,便不知(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中,衣食隨念而至;由于這個世界快樂常雜于憂惱,便不知(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只是純一的快樂。既然這樣,那麼同理,釋迦牟尼佛所宣示的西方淨土,不可以由于我們現前肉眼所不見而不相信呀!

  

  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其有自負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爲報。

  蓮池大師:《雲棲法彙》

  [參考譯文]

  如今的人不肯念阿彌陀佛,只是輕視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往生西方淨土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者所修的道業。轉娑婆穢土成極樂淨土,不同于一般的小因緣。你只看看這城裏一日一夜死亡多少人,不要說他們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便生到天界,千百人中尚無一個。一些自以爲在修行的人,也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所以,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宣示這個念佛法門。功德超過乾坤,恩情勝于父母,我們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足報答佛恩。

  

  雖佛祖現身,也不改其所信

  若正修淨業時,達摩大師①忽現在前曰:“汝但舍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爲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禀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能如是信,可謂深矣。

  《徹悟禅師語錄》

  [說明]

  ①達摩大師:具名菩提達摩,天竺人,禅宗第二十八祖師,中國禅宗初祖。

  [參考譯文]

  假若正當修淨業念佛的時候,達摩大師忽然出現在面前說:“你只要舍棄念佛,我即授你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這時應當向達摩祖師頂禮並回答:“我已經信受釋迦牟尼佛的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改,不敢自違本誓。”縱然釋迦牟尼佛忽然現身說:“我先前所說的念佛法門,只是一時方便之說,你姑且放置念佛,我即爲你宣說更殊勝的法門。”這時也應向佛稽首陳言:“我先前禀受世尊的淨土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移,不敢自違本願。”雖佛祖現身,尚且不改變自己所信奉的念…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