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仍然是我心內的佛。既然心性本來無別,衆生與佛自然能夠感應道交。只要我苦切念佛爲能感通之因,必定能夠得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力攝受爲所感通之果。這正如磁石天然能夠攝取鐵物,這是無可懷疑的。
--------------------------------------------------------------------------------
2、信他
谛信佛語真實教誨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參考譯文]
信他的含義是:相信釋迦牟尼佛決不會說欺诳語;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願願真實成就,沒有虛發與落空;六方諸佛(以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位,以代表十方一切諸佛)伸出能夠遍覆叁千大千世界之廣長舌相(在因地修行不妄語之勝果),異口同聲贊歎阿彌陀佛,句句真實。所以,我們應當信奉諸佛的真實教誨,決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應該再存有絲毫疑惑,這就叫做信他。
宣揚難信之法,佛陀親自殷勤勸勉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①國土,五濁惡世②,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③。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佛說阿彌陀經》
[注釋]
①娑婆:堪忍的意思。這個世界的衆生有貪嗔癡等煩惱和惡業果報,衆生忍受之,不肯出離。②五濁惡世:五濁充滿的世界,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劫濁:濁法聚會的時代。見濁:邪見增盛,起惑造業。煩惱濁:貪噌癡慢疑等煩惱熾盛。衆生濁:世間衆生的果報漸衰,心鈍體弱,苦多福少。命濁:正報日漸陋劣,壽命短促。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參考譯文]
佛對舍利弗說:像我現在稱贊許多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一樣,那些諸佛也都稱贊我不可思議的功德,說這樣的言語:釋迦牟尼佛能夠做這樣很難、很少有的事情,能夠在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具有五種穢濁的惡世界上,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之中,證得無上的佛道,並且爲了救度衆生,宣說世界上的一切衆生所難以相信的法門。
佛又對舍利弗說:你應當知道,我在這樣五種穢濁充滿的世界上,修行得以成就無上佛道,並爲了世界上的一切衆生,宣說這個難信的信願念佛之淨土法門,實在是極難的。
念佛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佛視一切衆生,猶如一子。我們要體會這平等的大慈。可惜衆生,多爲煩惱所逼,在生死輪回中,作長夜大夢。好像喪家之犬,不但不見不信釋迦彌陀寂光實報之土;並也不見不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更哪裏知道佛的慈悲。——可憐憫的衆生,當思彌陀慈父,爲著我們發了四八大願莊嚴成就的極樂,是極可欣樂的家鄉啊!
念佛時,心要懇切,像嬰兒求乳,乞士求食的一心懇求——才是“心念佛時,心即是佛”;因源的心與果海的佛,契合徹通,這個因緣,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若生彼國,見佛聞法,悟無生滅的道理,永久不退道心和修持,一生可得補處佛位。什麼利益比這還大呢?我們于此善根福德因緣的大事,能不注意麼?
慈舟法師:《佛說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見解》
[參考譯文]
佛對待一切衆生,猶如同一個子女。我們要體會佛的這種平等的大慈。可惜的是,我們這些衆生,多爲煩惱塵勞所逼迫,在生死輪回中,作長夜大夢。好像喪家之犬,不但不見不信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常寂光土與實報莊嚴土,並且也不見不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更哪裏知道佛的大慈悲心?——可憐憫的衆生呀!應當思念慈父阿彌陀佛,爲了濟度我們,以四十八大願所莊嚴成就的極樂世界,才是我們極可欣樂的家鄉啊!
念佛時,心要懇切,要像嬰兒求乳汁、乞丐求飲食那樣的一心懇求——這才能做到:是心念佛時,心即是佛。因源的心(懇切持名)與果海的佛(悲願救度),契合徹通,感應道交,這個因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倘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悟到心性本自不生不滅的道理,便能永遠不退道心和修持,一生可以得到補處佛位。還有什麼利益比這更大呢?我們對這善根福德因緣的大事,能不注意麼?
唯有彌陀以名號接引衆生
凡諸佛應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現身是也。二、以光益,放光是也。叁、以聲益,說法是也。四、以通益,現神足是也。惟阿彌陀,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其有本時所發誓願故也。余之四接,其攝機也狹。惟以名接物,其攝機也廣。既彌陀以名而接物,故衆生得以耳聞而口誦。豈惟一稱嘉號,而萬德齊彰。且又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爲佛種,除罪證道,不可思議。其善根功德,豈小小哉。
幽溪大師:《阿彌陀經圓中鈔》
[說明]
幽溪大師:又名傳燈,號無盡,俗姓葉。明朝萬曆、天啓間人。住幽溪高明寺,立天臺祖庭,被譽爲“中興天臺”者,同時修學淨土。著述甚豐。
[參考譯文]
大凡諸佛應身接物,有四種利益,第一,以形體利益衆生,比如示現莊嚴色相。第二,以佛光利益衆生,諸如放光。第叁,以音聲利益衆生,諸如講經說法。第四,以神通利益衆生,諸如示現種種神通。唯有阿彌陀佛,在這四種利益方式之外,更加上以名號接引衆生。以名號饒益衆生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所發的大願之一。上述四種利益衆生的方式,攝護面較狹,唯有以名號饒益衆生的方式攝護面廣大。既然阿彌陀佛以名號接引衆生,所以,衆生能夠耳聞阿彌陀佛並口誦阿彌陀佛。不但一稱佛號,阿彌陀佛的萬德即刻一齊彰現;而且佛的無邊聖德,延攬滲入衆生的八識心田,永遠作爲佛種,除滅罪障,悟證佛道。其功效不可以用思維去計度,不可以以語言來議論。念佛所導致的善根功德,不可小視!
念佛同于吃蜜
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乃是萬德所成的。如蜜蜂采集了多種鮮花,釀成了蜜。我們吃的是蜜,不要直截吃花粉。我們念佛,同于吃蜜。這是佛采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們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號就是蜜,這是萬德莊嚴圓滿的果實。佛成了佛了,成就了名號,所以這個名號就具有萬德。你念這個名字,就召來名號中的萬德。
黃念祖老居士:《淨土資糧》
佛菩薩呼引衆生上大願船
淨土傳雲。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衆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衆生沈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淨土。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
蓋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爲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于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爲凡人也。賢人君子已不如此,況于佛乎。蓋不慈悲,不足爲佛。不濟度衆生,不足爲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爲佛。爲其慈悲,故見衆生沈于苦海欲濟度。爲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爲佛也。
經雲。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衆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則身隨去。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然。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系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參考譯文]
《淨土傳》說: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在這個娑婆世界呼引衆生上大願船,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衆生如果願意前往,沒有一個不能到達西方淨土的。倘若信心堅固,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犯有罪惡,也都能夠蒙佛力加持,得以往生。如此看來,這其實是佛菩薩憫念衆生長劫沈淪生死苦海,沒有辦法出離,所以才以已成就弘大誓願之威力,招呼苦難衆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恰如撐船人招誘苦難中的行人登船,並運送到幸福彼岸去。就怕人不信此事,則無法上西方大願之船。若對此有充足信心、切願往生,雖然有罪業,也都能得以往生。
其原因在于,佛的心量、慈悲與威力,絕不可以和凡夫同日而語。凡人不爲勢利則不與人交往,若非有利于自己則不與他人交往。這正是凡夫是凡夫的原因(我執、我癡)。世上的道德君子尚且能夠不至于這樣,何況是佛呢?不慈悲不足爲佛,不濟度衆生不足爲佛,不具大威力不足爲佛啊!正是由于慈悲,所以看見衆生沈淪苦海而生濟度之心;正是由于有大威力,所以能夠使濟度衆生的偉大心願成爲濟度衆生的事實功德。這就是佛之所以稱爲佛的因緣。
經書說: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但不能治生命停息的人;佛能度一切衆生,但不能度沒有信根的衆生。以沒有信根比喻佛法修行生命的停息,是十分貼切的比喻。其實,信心者,乃一念而已。若人在生時,心念欲行欲停,則身體必然會隨著行動與停止。但是,在生時,畢竟還是有身不由己,想去卻不能去的情況。而臨終時刻,神識已經不再受身體的製約,只是一念而已。一念想去,則即可到去。所以,臨終一念系于淨土,則必然往生淨土。況且,還有佛菩薩接引衆生之本願攝持呢?
念佛是從果覺上起修
凡夫念佛,即是從…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