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仍然是我心内的佛。既然心性本来无别,众生与佛自然能够感应道交。只要我苦切念佛为能感通之因,必定能够得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摄受为所感通之果。这正如磁石天然能够摄取铁物,这是无可怀疑的。
--------------------------------------------------------------------------------
2、信他
谛信佛语真实教诲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参考译文]
信他的含义是:相信释迦牟尼佛决不会说欺诳语;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真实成就,没有虚发与落空;六方诸佛(以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以代表十方一切诸佛)伸出能够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在因地修行不妄语之胜果),异口同声赞叹阿弥陀佛,句句真实。所以,我们应当信奉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应该再存有丝毫疑惑,这就叫做信他。
宣扬难信之法,佛陀亲自殷勤劝勉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①国土,五浊恶世②,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①娑婆:堪忍的意思。这个世界的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和恶业果报,众生忍受之,不肯出离。②五浊恶世:五浊充满的世界,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浊法聚会的时代。见浊:邪见增盛,起惑造业。烦恼浊:贪噌痴慢疑等烦恼炽盛。众生浊:世间众生的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命浊:正报日渐陋劣,寿命短促。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参考译文]
佛对舍利弗说:像我现在称赞许多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一样,那些诸佛也都称赞我不可思议的功德,说这样的言语:释迦牟尼佛能够做这样很难、很少有的事情,能够在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具有五种秽浊的恶世界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中,证得无上的佛道,并且为了救度众生,宣说世界上的一切众生所难以相信的法门。
佛又对舍利弗说:你应当知道,我在这样五种秽浊充满的世界上,修行得以成就无上佛道,并为了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宣说这个难信的信愿念佛之净土法门,实在是极难的。
念佛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我们要体会这平等的大慈。可惜众生,多为烦恼所逼,在生死轮回中,作长夜大梦。好像丧家之犬,不但不见不信释迦弥陀寂光实报之土;并也不见不信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更哪里知道佛的慈悲。——可怜悯的众生,当思弥陀慈父,为着我们发了四八大愿庄严成就的极乐,是极可欣乐的家乡啊!
念佛时,心要恳切,像婴儿求乳,乞士求食的一心恳求——才是“心念佛时,心即是佛”;因源的心与果海的佛,契合彻通,这个因缘,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若生彼国,见佛闻法,悟无生灭的道理,永久不退道心和修持,一生可得补处佛位。什么利益比这还大呢?我们于此善根福德因缘的大事,能不注意么?
慈舟法师:《佛说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见解》
[参考译文]
佛对待一切众生,犹如同一个子女。我们要体会佛的这种平等的大慈。可惜的是,我们这些众生,多为烦恼尘劳所逼迫,在生死轮回中,作长夜大梦。好像丧家之犬,不但不见不信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常寂光土与实报庄严土,并且也不见不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更哪里知道佛的大慈悲心?——可怜悯的众生呀!应当思念慈父阿弥陀佛,为了济度我们,以四十八大愿所庄严成就的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极可欣乐的家乡啊!
念佛时,心要恳切,要像婴儿求乳汁、乞丐求饮食那样的一心恳求——这才能做到:是心念佛时,心即是佛。因源的心(恳切持名)与果海的佛(悲愿救度),契合彻通,感应道交,这个因缘,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倘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悟到心性本自不生不灭的道理,便能永远不退道心和修持,一生可以得到补处佛位。还有什么利益比这更大呢?我们对这善根福德因缘的大事,能不注意么?
唯有弥陀以名号接引众生
凡诸佛应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现身是也。二、以光益,放光是也。三、以声益,说法是也。四、以通益,现神足是也。惟阿弥陀,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其有本时所发誓愿故也。余之四接,其摄机也狭。惟以名接物,其摄机也广。既弥陀以名而接物,故众生得以耳闻而口诵。岂惟一称嘉号,而万德齐彰。且又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除罪证道,不可思议。其善根功德,岂小小哉。
幽溪大师:《阿弥陀经圆中钞》
[说明]
幽溪大师:又名传灯,号无尽,俗姓叶。明朝万历、天启间人。住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被誉为“中兴天台”者,同时修学净土。著述甚丰。
[参考译文]
大凡诸佛应身接物,有四种利益,第一,以形体利益众生,比如示现庄严色相。第二,以佛光利益众生,诸如放光。第三,以音声利益众生,诸如讲经说法。第四,以神通利益众生,诸如示现种种神通。唯有阿弥陀佛,在这四种利益方式之外,更加上以名号接引众生。以名号饶益众生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所发的大愿之一。上述四种利益众生的方式,摄护面较狭,唯有以名号饶益众生的方式摄护面广大。既然阿弥陀佛以名号接引众生,所以,众生能够耳闻阿弥陀佛并口诵阿弥陀佛。不但一称佛号,阿弥陀佛的万德即刻一齐彰现;而且佛的无边圣德,延揽渗入众生的八识心田,永远作为佛种,除灭罪障,悟证佛道。其功效不可以用思维去计度,不可以以语言来议论。念佛所导致的善根功德,不可小视!
念佛同于吃蜜
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乃是万德所成的。如蜜蜂采集了多种鲜花,酿成了蜜。我们吃的是蜜,不要直截吃花粉。我们念佛,同于吃蜜。这是佛采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们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号就是蜜,这是万德庄严圆满的果实。佛成了佛了,成就了名号,所以这个名号就具有万德。你念这个名字,就召来名号中的万德。
黄念祖老居士:《净土资粮》
佛菩萨呼引众生上大愿船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
盖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于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于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沈于苦海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
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则身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参考译文]
《净土传》说: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在这个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众生如果愿意前往,没有一个不能到达西方净土的。倘若信心坚固,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犯有罪恶,也都能够蒙佛力加持,得以往生。如此看来,这其实是佛菩萨悯念众生长劫沉沦生死苦海,没有办法出离,所以才以已成就弘大誓愿之威力,招呼苦难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恰如撑船人招诱苦难中的行人登船,并运送到幸福彼岸去。就怕人不信此事,则无法上西方大愿之船。若对此有充足信心、切愿往生,虽然有罪业,也都能得以往生。
其原因在于,佛的心量、慈悲与威力,绝不可以和凡夫同日而语。凡人不为势利则不与人交往,若非有利于自己则不与他人交往。这正是凡夫是凡夫的原因(我执、我痴)。世上的道德君子尚且能够不至于这样,何况是佛呢?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具大威力不足为佛啊!正是由于慈悲,所以看见众生沉沦苦海而生济度之心;正是由于有大威力,所以能够使济度众生的伟大心愿成为济度众生的事实功德。这就是佛之所以称为佛的因缘。
经书说: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但不能治生命停息的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但不能度没有信根的众生。以没有信根比喻佛法修行生命的停息,是十分贴切的比喻。其实,信心者,乃一念而已。若人在生时,心念欲行欲停,则身体必然会随着行动与停止。但是,在生时,毕竟还是有身不由己,想去却不能去的情况。而临终时刻,神识已经不再受身体的制约,只是一念而已。一念想去,则即可到去。所以,临终一念系于净土,则必然往生净土。况且,还有佛菩萨接引众生之本愿摄持呢?
念佛是从果觉上起修
凡夫念佛,即是从…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