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

  净修警策 (净土资粮——信愿行)

  

  

  本期导读

  第一编 净土资粮——信

  1、信自

  2、信他

  3、信因

  4、信果

  5、信事

  6、信理

  第二编 净土资粮——愿

  1、菩提心

  2、厌离心

  3、欣愿心

  第三篇 净土资粮——行

  1、持名念佛的原则

  2、持名念佛的诀窍与方法

  3、念佛的助行

  4、念佛与境界

  5、念佛杂说

  汇辑后记

  本期导读

  本书主题为:净修警策

  净土法门在中国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与弘扬,留下了极多宝贵资料。历代光耀千古的净宗祖师乃至其他宗教门下很多真修实证的高僧大德,都留下了念佛修行的宝贵开示。遗憾的是,现代人对这些最珍贵的学修资料,往往只是束之高阁而已。这种状况,令人感到相当遗憾。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其一,现代社会高节奏的生活模式及这种社会背景下的普遍浮躁心态,似乎已不容许普通人深入研习原经原典。其二,现代人文言阅读能力普遍下降,也是古德遗著难以在现代被广泛阅读的原因。

  而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当代印刷技术的便利,有相当数量的违背佛经原意、违背历代祖师开示的“佛法修行指导”类书籍,却在部分佛弟子中争相翻印,相当流行。在《蜀中净土》文选第五期(说明:第5期缺电子文档),已分析过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正是修行指导思想确立的问题。若大家普遍的抛弃佛经原典与祖师教言,热衷于流通一些凡夫知见,乃至含有重大错误的“佛书”,其实质则是加速邪知见的流通。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很多现代人,其修行道路的方向性错误,其后果很可怕。

  本书的汇集意图,正是从“回归原典”这个根本角度,来对改变这种状况所作的一种尝试。本书主要汇集有关净土修行的原经原论、以及历代祖师大德关于净土修行的相关开示。而本刊为小篇幅期刊,因此,本书的选辑主要本着“精要短小”的原则。

  本书主题定为“净修警策”,其意在于:依据佛经原典与祖师教诲,确立我们的正知正见。具体就念佛法门来说,意在令我们真正深入把握“信、愿、行”三字的真实义、无尽义,避免流入泛泛念佛之列。

  同时,汇辑此册,也有“激励实修”之意。让我们用很少量的时间,集中聆听古德教诲,便于我们获得更多勇气,来集中心力,精进念佛、踏实修持。我们相信,只要每天抽出不多的时间,反复熏习这类原典经论和高僧大德的智慧法语,必定令我们信愿日增,净业日进。

  要特别说明的是,佛经与祖语,皆从佛菩萨、祖师大德之清净心地自然流出,字字珠玑,义理无尽,本不可翻译,翻译则失其无穷深意。但考虑到部分道友阅读文言困难,不得已而予以白话文的近似翻译。此翻译只代表本册汇集者个人的片面肤浅理解,仅供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一编 净土资粮——信

  信自 信他 信因 信果 信事 信理 

  

   1、信自

  自心本具极乐世界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说明]

  释迦牟尼佛证道后的最初开示《华严经》中说道:“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可见,众生与佛,在本质上无二无别。修学佛法别无玄虚,唯除妄想执着、恢复本有大智慧光明而已。从此处建立最根本信心,方不致堕入盲从迷信之中。

  [注]

  蕅益大师:(1599—1655)讳智旭,别号八不道人。少时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自任,尝撰辟佛论。十七岁时,读到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和《竹窗随笔》,乃焚所著论,决意参修佛法。尝学华严、天台、唯识,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体系,于修行实践上侧重念佛。晚居灵峰,专修净土法门,著述甚众。蕅益大师综合禅教律而会归于净土,被尊为净宗九祖。蕅益大师与憨山、紫柏、莲池诸大师被后人尊为明末清初四大师。

  [参考译文]

  信自的含义是: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本来就不是身体内的肉团心,也不是第六意识攀缘尘境、妄想分别之心。这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涯畔。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全体本是我一念心中所显现的影像。我虽然无明昏迷,起种种颠倒,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弥陀名号,决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对此不再存有丝毫疑虑,这就叫做信自。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参考译文]

  诸佛皆究竟成就,所证得的清净法身,生佛同体,无所不遍。即此诸佛所证之一心法界全体,就是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是故,此清净法身进入众生心想之中。只要众生心净,佛的法身(也即众生自性清净心)便自然显现。所以,你们大家的心忆佛念佛时,那忆佛念佛之心,就具足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心忆佛念佛,此心当体是佛。诸佛对于世出世法,无不究尽;其智慧深广无际,喻如大海。而此无边果德,皆从忆佛念佛的心中出生。

  

  佛与众生,心性平等

  弥陀之所以为弥陀者,深证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弥陀极乐,非自性弥陀,唯心极乐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阿弥陀佛之所以为阿弥陀佛,就在于他如实究竟的证到唯心自性的境界而已。那么,这个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正是自性阿弥陀佛,唯心极乐世界吗?但这唯心自性是众生与佛陀平等共有的,不是只属于佛,也不是只属于众生。假若以阿弥陀佛分上而谈心性,那么,众生则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若以众生分上而谈心性,那么,阿弥陀佛则是众生心中的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念众生心中的阿弥陀佛;众生心中的阿弥陀佛,岂有不呼应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呢?但是,佛陀体悟到了这个自他圆融的心性,如醒时人;众生迷于这个自他不二的心性,如梦中人。

  

  本觉始觉不离,直趋觉路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夏莲居老居士《净修捷要》

  [参考译文]

  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我本有的觉性;起心念佛,才可叫做开始觉悟。凭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显现我的自心。始觉与本觉不离,径直趋向究竟觉。始觉与本觉短暂的相违,便会堕入无明烦恼中。所以,虽然佛陀广大如海的智慧,与众生心地的清净觉性无别。然而,恒寂恒照的真如实际,却是不涉一切情染计度的。始觉与本觉相契的境界,极其微妙,不可思议,超越一切对待,圆融无碍。阿弥陀佛。

  

  心作心是,呼应同时

  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千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阿弥陀佛。

  夏莲居老居士《净修捷要》

  [参考译文]

  佛境从心而生,心随佛境而显现。心外没有境相,佛境的全体就是心;境外没有心,净土的全体就是自心。阿弥陀佛的洪名恰正彰显自性,西方极乐净土正好是唯心之全体显现。二者(自心、佛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佛土外的西方极乐世界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心忆佛念佛,心当下就是佛。阿弥陀佛。

  

  三种真信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

  [参考译文]

  怎样才算是具备真实的信心呢?

  第一,要决定相信心、佛、众生,三者一体,本无丝毫差别。我是尚未成就的佛,阿弥陀佛是已经成就的佛。我和阿弥陀佛的觉性平等无二。我虽然无明、颠倒、迷惑,但觉性从来没有失掉;我虽然多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摇。所以说:不要轻视未悟者。只要其人一念回光返照,便同本觉一样。

  第二,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弥陀佛是究竟佛,觉性虽然平等无二,地位却有天渊之别。倘若不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随着业力继续流转生死,受苦无穷。所谓“法身流转五道,就不叫做佛,而名为众生。”

  第三,要信我虽然业障深重,长久以来沉沦在生死苦海中。但我却是阿弥陀佛心内的…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