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

  淨修警策 (淨土資糧——信願行)

  

  

  本期導讀

  第一編 淨土資糧——信

  1、信自

  2、信他

  3、信因

  4、信果

  5、信事

  6、信理

  第二編 淨土資糧——願

  1、菩提心

  2、厭離心

  3、欣願心

  第叁篇 淨土資糧——行

  1、持名念佛的原則

  2、持名念佛的訣竅與方法

  3、念佛的助行

  4、念佛與境界

  5、念佛雜說

  彙輯後記

  本期導讀

  本書主題爲:淨修警策

  淨土法門在中國經過數千年的流傳與弘揚,留下了極多寶貴資料。曆代光耀千古的淨宗祖師乃至其他宗教門下很多真修實證的高僧大德,都留下了念佛修行的寶貴開示。遺憾的是,現代人對這些最珍貴的學修資料,往往只是束之高閣而已。這種狀況,令人感到相當遺憾。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其一,現代社會高節奏的生活模式及這種社會背景下的普遍浮躁心態,似乎已不容許普通人深入研習原經原典。其二,現代人文言閱讀能力普遍下降,也是古德遺著難以在現代被廣泛閱讀的原因。

  而與此同時,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當代印刷技術的便利,有相當數量的違背佛經原意、違背曆代祖師開示的“佛法修行指導”類書籍,卻在部分佛弟子中爭相翻印,相當流行。在《蜀中淨土》文選第五期(說明:第5期缺電子文檔),已分析過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實質,正是修行指導思想確立的問題。若大家普遍的抛棄佛經原典與祖師教言,熱衷于流通一些凡夫知見,乃至含有重大錯誤的“佛書”,其實質則是加速邪知見的流通。其直接後果是造成很多現代人,其修行道路的方向性錯誤,其後果很可怕。

  本書的彙集意圖,正是從“回歸原典”這個根本角度,來對改變這種狀況所作的一種嘗試。本書主要彙集有關淨土修行的原經原論、以及曆代祖師大德關于淨土修行的相關開示。而本刊爲小篇幅期刊,因此,本書的選輯主要本著“精要短小”的原則。

  本書主題定爲“淨修警策”,其意在于:依據佛經原典與祖師教誨,確立我們的正知正見。具體就念佛法門來說,意在令我們真正深入把握“信、願、行”叁字的真實義、無盡義,避免流入泛泛念佛之列。

  同時,彙輯此冊,也有“激勵實修”之意。讓我們用很少量的時間,集中聆聽古德教誨,便于我們獲得更多勇氣,來集中心力,精進念佛、踏實修持。我們相信,只要每天抽出不多的時間,反複熏習這類原典經論和高僧大德的智慧法語,必定令我們信願日增,淨業日進。

  要特別說明的是,佛經與祖語,皆從佛菩薩、祖師大德之清淨心地自然流出,字字珠玑,義理無盡,本不可翻譯,翻譯則失其無窮深意。但考慮到部分道友閱讀文言困難,不得已而予以白話文的近似翻譯。此翻譯只代表本冊彙集者個人的片面膚淺理解,僅供參考。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編 淨土資糧——信

  信自 信他 信因 信果 信事 信理 

  

   1、信自

  自心本具極樂世界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說明]

  釋迦牟尼佛證道後的最初開示《華嚴經》中說道:“奇哉奇哉,此諸衆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可見,衆生與佛,在本質上無二無別。修學佛法別無玄虛,唯除妄想執著、恢複本有大智慧光明而已。從此處建立最根本信心,方不致墮入盲從迷信之中。

  [注]

  蕅益大師:(1599—1655)諱智旭,別號八不道人。少時讀儒書,以傳千古聖學自任,嘗撰辟佛論。十七歲時,讀到蓮池大師《自知錄序》和《竹窗隨筆》,乃焚所著論,決意參修佛法。嘗學華嚴、天臺、唯識,欲統一禅、教、律,綜合佛教諸家體系,于修行實踐上側重念佛。晚居靈峰,專修淨土法門,著述甚衆。蕅益大師綜合禅教律而會歸于淨土,被尊爲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與憨山、紫柏、蓮池諸大師被後人尊爲明末清初四大師。

  [參考譯文]

  信自的含義是:相信我現前一念真心,本來就不是身體內的肉團心,也不是第六意識攀緣塵境、妄想分別之心。這一念真心在時間上豎窮過去、現在、未來叁際,無始無終;在空間上橫遍十方,沒有邊際涯畔。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全體本是我一念心中所顯現的影像。我雖然無明昏迷,起種種顛倒,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專持彌陀名號,決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對此不再存有絲毫疑慮,這就叫做信自。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參考譯文]

  諸佛皆究竟成就,所證得的清淨法身,生佛同體,無所不遍。即此諸佛所證之一心法界全體,就是衆生本來具有的自性清淨心;是故,此清淨法身進入衆生心想之中。只要衆生心淨,佛的法身(也即衆生自性清淨心)便自然顯現。所以,你們大家的心憶佛念佛時,那憶佛念佛之心,就具足佛陀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此心憶佛念佛,此心當體是佛。諸佛對于世出世法,無不究盡;其智慧深廣無際,喻如大海。而此無邊果德,皆從憶佛念佛的心中出生。

  

  佛與衆生,心性平等

  彌陀之所以爲彌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彌陀極樂,非自性彌陀,唯心極樂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衆生。若以心屬彌陀,則衆生乃彌陀心中之衆生;若以心屬衆生,則彌陀乃衆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衆生,念衆生心中之彌陀,豈衆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衆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衆生迷此心,如夢中人。

  《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阿彌陀佛之所以爲阿彌陀佛,就在于他如實究竟的證到唯心自性的境界而已。那麼,這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正是自性阿彌陀佛,唯心極樂世界嗎?但這唯心自性是衆生與佛陀平等共有的,不是只屬于佛,也不是只屬于衆生。假若以阿彌陀佛分上而談心性,那麼,衆生則是阿彌陀佛心中的衆生;若以衆生分上而談心性,那麼,阿彌陀佛則是衆生心中的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心中的衆生,念衆生心中的阿彌陀佛;衆生心中的阿彌陀佛,豈有不呼應阿彌陀佛心中的衆生呢?但是,佛陀體悟到了這個自他圓融的心性,如醒時人;衆生迷于這個自他不二的心性,如夢中人。

  

  本覺始覺不離,直趨覺路

  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衆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夏蓮居老居士《淨修捷要》

  [參考譯文]

  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就是我本有的覺性;起心念佛,才可叫做開始覺悟。憑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顯現我的自心。始覺與本覺不離,徑直趨向究竟覺。始覺與本覺短暫的相違,便會墮入無明煩惱中。所以,雖然佛陀廣大如海的智慧,與衆生心地的清淨覺性無別。然而,恒寂恒照的真如實際,卻是不涉一切情染計度的。始覺與本覺相契的境界,極其微妙,不可思議,超越一切對待,圓融無礙。阿彌陀佛。

  

  心作心是,呼應同時

  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千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夏蓮居老居士《淨修捷要》

  [參考譯文]

  佛境從心而生,心隨佛境而顯現。心外沒有境相,佛境的全體就是心;境外沒有心,淨土的全體就是自心。阿彌陀佛的洪名恰正彰顯自性,西方極樂淨土正好是唯心之全體顯現。二者(自心、佛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佛土外的西方極樂世界距離自己並不遙遠。心憶佛念佛,心當下就是佛。阿彌陀佛。

  

  叁種真信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爲佛,名爲衆生矣。

  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衆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刹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

  [參考譯文]

  怎樣才算是具備真實的信心呢?

  第一,要決定相信心、佛、衆生,叁者一體,本無絲毫差別。我是尚未成就的佛,阿彌陀佛是已經成就的佛。我和阿彌陀佛的覺性平等無二。我雖然無明、顛倒、迷惑,但覺性從來沒有失掉;我雖然多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搖。所以說:不要輕視未悟者。只要其人一念回光返照,便同本覺一樣。

  第二,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彌陀佛是究竟佛,覺性雖然平等無二,地位卻有天淵之別。倘若不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隨著業力繼續流轉生死,受苦無窮。所謂“法身流轉五道,就不叫做佛,而名爲衆生。”

  第叁,要信我雖然業障深重,長久以來沈淪在生死苦海中。但我卻是阿彌陀佛心內的…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