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七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七集)  2012/9/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3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零五六頁第一行,科題,「欲見勝德」,我們希望能見到極樂世界殊勝的功德莊嚴。經文: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刹。圓滿功德者。】

  這樁事情,不僅是娑婆世界衆生,我相信十方世界的衆生都有這個願望,希望我們能夠見到極樂世界的『廣大莊嚴』,『殊勝佛刹』。其實,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與我們並沒有間隔,經裏頭說得很清楚,祖師大德說得也很明白,問題是我們自己有障礙,能把障礙除掉,境界就現前。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最粗、最重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從哪裏來的?從身見來的,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萬物有實體,不知道它是虛妄的。經上一再給我們說明,特別是《般若經》。世尊講般若是二十二年,這是最重要的教學,這完全是佛知佛見,是諸法實相。但是衆生習慣在虛妄當中,把虛妄當作真實,對真實的不能夠接受。所以佛的教學,開始講小乘、講阿含。

  小乘講了十二年,講什麼?講人天法。第一個,怎麼能保持住人身,來生不失人身,還能到人道來;更進一步的,不但能生到人道,還能生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層天,愈往上去愈殊勝,壽命愈長,福報愈大,但是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小乘講到超越六道輪回,教大家修四谛法。四谛也是諸法實相,粗而淺者,沒有深說,只講到一切法空,沒有說到有從哪裏來的;爲什麼會有,爲什麼會有這麼複雜,這些是在方等裏頭講的,方等好比是中學。十二年之後,佛講方等,方等是准備入大學的,給大學做基礎的。今天我們聽說有人要拍「釋迦牟尼佛傳」,這個要進去,這太重要了!方等講了八年,再講般若,般若是中心,講了二十二年。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講什麼?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用這麼長的時間,而且大家已經學了二十年,有二十年深厚的基礎才學般若。佛不喜歡別人躐等,所以《佛藏經》裏面世尊有這麼一句話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就說得很清楚,佛不主張躐等,按部就班,好像現在學校讀書,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小學、中學、大學,循序漸進。爲什麼?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根性,少數天才那例外,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中下根性。那就得用這個方法,循序漸進。躐等,不能成就。

  即使是在宗門裏頭二十年大徹大悟,叁十年大徹大悟,還是自己的根深,培植得厚。他染上的煩惱習氣重,所以要這麼長的時間他才能沈澱下來,真正能把煩惱伏住,化掉了,《般若經》能夠把煩惱消化掉。如果真的是個鈍根,這不可能的事情,學一輩子也不能開悟。宗門,學一輩子不開悟的人太多太多了,一百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開悟,一千人當中也難得有個開悟。是那個環境,現前我們這個環境難了,太難了。現前這個環境,我們很冷靜的想一想,幾個人能夠不受環境幹擾,保持住清淨平等心?這是事實真相。還受環境幹擾,我們就肯定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中下根性那就要嚴守規矩,我們才有出路;嚴守規矩而且還一定要念佛求生,不是這個法門,搞一輩子還是離不開六道輪回,這都是講真話。

  根性利,煩惱輕,像慧遠大師這些人,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裏面看到,在《往生傳》裏面看到。過去,現在也有,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過人數不多,沒有從前人那麼多。這說明從前人的根基比我們厚,環境比我們好,沒有這麼多的誘惑。現在的街道,你睜開眼睛全部都是廣告,廣告的內容都是在那裏勾引,讓你生煩惱,讓你起心動念,讓你分別執著,而且都是不善的、負面的。換句話說,都是誘惑你去作惡,誘惑你向著叁惡道。誘惑你的貪心,讓你到餓鬼道去;誘惑你生瞋恚心,送你到地獄道去;誘惑你懷疑、愚癡,那就是畜生道。很可怕!攪和成社會不安,災難頻繁,這今天的世界。

  遠公大師一生,如果包括臨終佛來接引,他是四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他能見到?經上常常有句話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憑這一句,我們知道,遠公大師的心念念向往極樂世界。想!常常想,作夢他就夢到。換句話,我們呢?我們沒有把極樂世界當回事情,沒有去想它。想的是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就是作夢也要幹這些事情,從心想生。那些人他想什麼?我們想什麼?所以他能見到,我們見不到,我們見的不是跟他一樣的,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念佛的人見到極樂世界不稀奇,這就是心想事成,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裏頭真想,佛就真現相,現相對你是個鼓勵、是個勉勵。

  「廣大莊嚴」,「殊勝佛刹」,這前面講得很多,講得非常微細。「願隨佛學,亦自攝受佛刹」,這一句很重要。「如極樂之廣大殊勝,普被諸根」,這個諸根是衆生的根性,從上上根到下下根。上上根是不退菩薩,就是法身大士,想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受;下下根人想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接受,臨終的時候他來接引,這前面都講得很多。「廣攝萬類」,男女老少,出家在家,各行各業,只要你肯念佛,只要你肯發願往生,統統接納。這個攝受就是接納的意思,「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極樂世界做到了。

  「以圓滿功德者」,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圓滿功德』,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成佛,真的,不是假的。因爲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神通、智慧、德相就好像跟佛差不多;當然是有差距,但是凡夫看不出來,凡夫看到好像是差不多。這是得佛威神加持,你有上求下化的能力了。上求,求見佛聞法,行,你有本事同時見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諸佛如來,數量是沒有邊際的,你能夠化身去,化身跟真身一樣,沒有兩樣。你有能力,一切諸佛如來面前都有你,你在那裏供佛、聞法,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諸位想想,在極樂世界一天,你所修的福慧,在我們這個世界修一萬劫,都不能等於它一天。這個地方能不去嗎?不但能供佛聞法,而且能普度衆生,也是分身去的,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感應道交。佛法裏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他不相信你,你跟他就無緣。過去生中沒有緣,他不信你。有緣的,他相信你,他喜歡你,你說什麼他都聽,這就是有緣衆生,有緣衆生就很容易度。

  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身心跟此地完全不一樣。心,心是真心、是自性,雖沒有證得,就是煩惱沒有完全斷盡,但是得佛力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他有能力普度衆生,上求下化可以同時。能分無量無邊身,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哪個地方有佛在那裏說法,他就能在佛面前現身去求法,沒有障礙了。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在這個世間,求一個善知識都不容易遇到。到極樂世界,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跟你沒有隔礙,想見就見。實際上,在那個境界裏頭,想這個念頭沒有了,爲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信息有,諸佛的信息傳來,化身就去了,化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跟有緣衆生,亦複如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你就能現佛身去度他,這個度就是教化他。所以這個功德叫圓滿功德。

  圓滿本來是佛,法身菩薩等於佛。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等於法身菩薩,這是我們不能不去的。所以佛告訴我們,要以這部經書做我們這一生修行的導師。我們每天讀誦,每天學習,學習就是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做到了,這就是行佛之行。行佛之行的人,這個人叫真修行,這真幹。

  下面這一段,「精進求法」,這都是勸我們。

  【當起精進。聽此法門。爲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僞之心。】

  我們看到自古至今,許許多多人不成功,都是『退屈谄僞』,這四個字把他的原因說盡了。念老在這個注解裏頭告訴我們,「當起精進心,聽受此法門」。「右」,就是這四句經文,再勸大衆,「堅信此淨土法門與無量壽經」,堅固深信,一點不能懷疑。「首雲,爲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僞之心。蓋以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何況此淨宗乃第一之法,而此大經複是淨宗第一之經」。這個地方提到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也是大小乘共有的修學最高指導原則。這個也非常重要,如何也能把它演出來,做出樣子來。

  四弘誓願,實際上願只有一個,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個誓願,後面叁句都是完成這一願。怎麼個度法?必須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就不能度人。度自己從哪裏開始?從斷煩惱開始,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就是持戒、修定、開慧,智慧開了,煩惱就斷了,這是戒定慧叁無漏學。智慧開了之後,「法門無量誓願學」。智慧沒有開,你一個法門也學不到,爲什麼?你是凡夫知見,怎麼能學佛?智慧開了之後才能夠廣學多聞,禅宗完全遵循這個原則,教下也不例外。禅宗要大徹大悟才廣學多聞,教下要大開圓解才能廣學多聞。如果沒有大開圓解,教下所主張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目的何在?目的是開悟。一門深入你得定,戒定在這兒成就,開悟之後廣學多聞,沒有例外的。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遵守這個指導原則。現在全沒有了,我們怎麼學?這難題擺在面前。

  你一定要曉得,外面不管是誰傳的,我們要記住,鬼話、神話。信息從靈鬼那裏來的,全叫鬼話;從天上天神來的,叫神話。這些鬼神都假借佛菩薩的名義,說他是什麼佛來的、什麼菩薩來的、什麼神仙來的,全是假的。這個話,當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因爲我對扶乩這樁事情有疑惑。我小時候住在福建,福建扶乩的風氣非常濃,差不多中等家庭,堂屋裏面,你看堂屋中間頂上都挂著一個乩盤。還挺考究的,是個畚箕做的,前面有個木頭雕刻的龍頭,龍的舌頭很尖,套一支筆,它能寫字。扶的時…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