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八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八集)  2012/9/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3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0五七頁,從第五行看起,「丁六、徵釋所以」。請看經文:

  【何以故。】

  這一句話現在叫爲什麼,是個問話。

  【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

  爲什麼?十方刹土無量億的菩薩,這些菩薩不是指普通菩薩,前面我們讀到的,都是不退轉菩薩,是大乘經上常說的菩薩摩诃薩。摩诃薩是大菩薩,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十方世界無量億,這麼多菩薩,都求這個『微妙法門』。這個微妙法門就是這一部經,就是淨宗念佛成佛的法門。爲什麼?它成佛快,當中沒有障礙,一門就超越了,所以沒有不求這個法門的。『尊重聽聞,不生違背』,依教奉行。看念老的注解。

  「何以故?乃世尊自問之語」,自問自答,用問答的方式讓我們容易理解。「其下」,下面所說的話,「從正反兩面」,這一段講的是正面,來說明,「深顯其義」,把這個道理顯示出來。「正者,如《菩薩往生品》」,叁輩往生裏頭所說的,「彼等無量無數十方世界諸菩薩衆,皆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信受奉行,悉生極樂」。「菩薩往生品」裏頭,這幾句話說得很清楚,十方世界等覺菩薩都求往生淨土,這是何等的殊勝莊嚴!我們得多想想,爲什麼?等覺菩薩已經是後補佛了,還要求生極樂世界嗎?其他菩薩求往生還能說得通,爲什麼等覺菩薩要求往生,要學這個法門,怎麼個道理?我們這一路學過來,對這個問題應當能解答。

  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只有一個目標,幫助衆生離苦得樂。衆生太苦了,特別是六道衆生,你要真正幫助他離苦得樂,你就得知道,那苦從哪來的、樂從哪來的。苦從迷失自性來的,樂從覺悟自性來的。這是把根本原因找出來了。果上沒有辦法幫他脫離,他自己造作的罪業,佛菩薩很慈悲,我代你受苦,不行。爲什麼?世間的刑罰,有人代替,好,有代替人的,放你一馬,可以饒恕你,六道輪回這個事情沒人代替。爲什麼?所有境界都是自己業力變現的,他怎麼代替你?佛菩薩沒有這個業力,現不出這個境界來;你沒有這個業力,你也現不出來。

  就像章太炎老先生,當年在世,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時間一個月。在我們想,應當是代理,可能判官有事,請假了,不能上班,請他來代理。他是一個佛教徒,聽說地獄有炮烙的刑罰。炮烙是銅柱燒紅了,讓這受罪的人去抱這個柱子,一抱的時候,全身燒烤,就烤焦了。他跟東嶽大帝報告,他說這個刑罰太殘酷了,不仁道,能不能把它廢除?東嶽大帝吩咐兩個小鬼帶他到現場去參觀,說「你先去看看,回來再說」。到達刑場,小鬼站在那裏,告訴他,到達,你看到沒有?他看不見。這才恍然大悟,這個刑罰不是東嶽大帝建造的,也不是閻羅王建造的,與什麼人都不相幹,是他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這就沒辦法,就明白了。就跟《地藏經》上所說的,地獄只有兩種人能看見,一個是受罪的人,他自己業力變現的;第二個是菩薩,菩薩救度他們,不是這兩種人,見不到。明白這個道理,任何一個衆生,生生世世,你所受的、你所造的,全叫自作自受,誰都不能代替。

  佛怎麼樣幫助衆生離苦得樂?知道,那要破迷開悟,迷破了,苦就離開了;開悟了,樂就來了,就得到了。用什麼方法?用教學,落實在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辦學,開始辦小學。教人覺悟不是那麼簡單的,他迷得太深了,迷得太久了,你跟他講真話,他不懂,諸法實相不能跟一般人講,只有恒順衆生,隨順你的常識來教你,佛所證得那種真相不跟你講。像科學家發現的這個道理,道理講一般人不懂,造成機器,教你怎麼操作、怎麼運動,這個你懂。造一個車,你懂得開車,你就能用它,這個車什麼原理造的不知道。他知道。知道,那是少數人,但是製造出這些機器一般人都會運用,都懂得用,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先辦阿含,十二年,佛教的小學。教你什麼?教你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小乘教落實在叁皈、五戒、十善,跟中國老祖宗教學,對一般群衆教育,社會教育,落實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像蓋房子一樣,這打地基。地基堅固了,可以造一百層的高樓大廈,沒有問題,基礎打得好。佛法的基礎就是叁福、六和、叁學、六度,你看也是四科。釋迦牟尼佛十二年教什麼?就教這四個科目,把人全教好了。然後再提升,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是大學的預備班,准備進大學的,八年,方等講了八年。方等教學的內容,前面通阿含,後面通般若。八年之後,就正式辦大學,大學是般若,完全講智慧。這就說明,整個佛法,你要問它,它中心課程是什麼?是般若,般若是真實智慧。唯有真實智慧才能夠證真實之際,才能讓一切衆生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的經過。

  最後辦研究所,八年,法華。那裏面的內容完全是諸佛如來自己親證的境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個境界是什麼,這八年的課程圓圓滿滿給你說出來。說出來,作用在哪裏?作用在你契入這個境界之後,跟佛所證的做個比較,如果所證的完全相同,正知正見,證明你成佛了;如果不相同,證明你錯誤,你有偏差,你所入的境界似是而非,得重新來過。最後研究所的課程是幫助你,是幫助你提升到最高層,也是給你做印證,證明你所證得的跟一切諸佛所證得的完全相同。這種手段高明,諸佛刹土,教學爲先;極樂世界,教學爲先。不教,那怎麼行!

  古代,這最明顯的,前清,那些帝王都是明君,康熙、雍正、幹隆,到嘉慶,都不迷惑,造成清朝一百五十年的太平盛世。靠什麼?教學。帝王帶頭,禮請儒釋道的專家學者到宮廷裏面上課,皇上帶著嫔妃、文武大臣在接受教育。而且非常認真,老師下課離開了,皇上還把這些人留下來,來研究討論,每個人聽了,你聽的感想心得,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他幹這個!不是說聽了就完了,帶著大家一起搞分享。這就是太平盛世的來由。上行下效,人民看到皇上都這麼認真的學習,所以人民就跟著學了,讀書人就被尊重。

  讀書人沒有從事生産事業,所以物質生活條件都很差,讀書人都講究德行,不願意接受別人供養,無功不受祿,所以生活始終都是很清苦。但是他很歡喜,爲什麼?他在社會上受一切大衆的尊敬,他也很樂意教導大家,教導不收學費的,這是聖賢事業,不是生意買賣。現在教育是生意買賣,學店,名符其實的補習班,不就是學店嗎?從前沒有,只要真正好學、肯學,老師毫無保留全部教給你。你對老師的供養是隨意,表示一點敬意。我們在臺中拜老師,拜老師裏頭有供養老師,不能缺少的,禮不能缺少,一定要有。錢?老師規定,一塊錢,那紅包裏頭裝一塊錢。禮不能廢,錢,老師不要,只收一塊錢,這他規定的。

  太平盛世的由來一定搞清楚、搞明白,我們能如法炮製,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個方法不是清朝這些帝王他們開頭的,不是。中國曆史上記載,叁千八百年前,大禹、商湯、周朝的文武,他們統統做到了,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這說明中國文化的底蘊非常深厚。只要你肯學習,你肯真幹,你的成就就能達到跟他們完全相同,不相上下,全在人爲。聖賢,人人所仰慕,而實際上,聖賢人告訴我們,人人都是聖賢。佛講得更清楚、更明白。其實佛就是聖人,菩薩就是賢人,聲聞、緣覺,小賢,菩薩是大賢。人人本來是佛,這釋迦牟尼佛講的,本來是佛,你想作佛,還有什麼困難?你當然可以做得到。

  淨土宗的理論,就是《觀經》上的兩句話,「是心是佛」,這就是你本來是佛;現在「是心作佛」,我學佛,我想作佛,你決定做得到,就這麼個道理。淨宗建立就這兩句話。修淨土,往生成佛,證明這兩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往生的人可多了,菩薩都無量億,聲聞、緣覺、人天那個數量就不必說了,太多太多了,無量億個無量億。這個法門微妙,是說它理太深了,它修行的方法太簡單、太容易了,這稱之微妙。或者我們把微妙分開來講,微是講理,妙是講方法,理難懂,幽微深奧,方法非常簡單,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賢愚不肖,只要肯用這種方法,沒有一個不成就,妙!信、願、持名,你看方法這麼容易。

  學習成敗的關鍵就在底下這四個字,「尊重聽聞」。聽聞的人多,沒有尊重心,所以雖聽聞,不得其利。這個地方尊重兩個字就是《印光大師文鈔》常說的「誠敬」,尊重到極處,誠敬心就生起來了。你不尊重它,不尊它,不重視它,誠敬心怎麼會生起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在學校讀書,這個老師我們非常尊重他,你跟他學,你得的利益一定很多;那個老師,不尊重他,甚至於瞧不起他,他有再好的學問教你,你一分都得不到。所以佛教人,一切法皆由真實心中作,真實心中作就是尊重。對法不尊重,對老師不尊重,對同學不尊重,這個學習有名無實,學習時間再久,他的成就很有限。而且肯定敵不過名聞利養,名利一誘惑,他就走了。他的東西是飄浮不定的,他沒有根。

  過去,父母教、老師教,現在父母不教,老師也不敢教,完全看你自己的造化。老師爲什麼不敢教?他對老師沒有尊重的心,老師認真教,他會起反感,會結冤仇。這些是早年李老師教我的。我們同在一個經學班上課,二十幾個同學,老師對每個人態度都不一樣,引起我的懷疑,我不敢問。老師看出來了,大概有兩個月的時間,叫我到他房間裏,問我,是不是有這個疑惑?有。感覺到奇怪?是感覺到奇怪。老師才告訴我,那個真正肯學的,打都打不走的,那就得要打、要罵,爲什麼?他真學,你得真教。那一般的學生,才說幾句話,臉上就紅了,就覺得難爲情,不教了,不說了,說了結冤仇。我們才恍然大悟,老師…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