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恨不已。有的親屬只知道關心病者肉體的病況,而忽視神識往生的事,千方百計在醫療上想辦法,以致影響病人不能放下軀殼,一心求往生,贻誤生死大事,如此等等。我們修淨業的人,都想求生淨土,而到臨終時,又往往自誤一生,深堪痛惜!謹錄祖師大德有關開示,加以語譯,略作解釋。以自警省,並與同修共勉。
釋昌臻病中謹記于報國寺
2004年6月6日
印光大師對念佛人病中發心的開示
[原文]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愈矣。若放不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
[語譯]念佛的人患病,應當一心求往生。如果你的壽緣還沒盡,很快會痊愈。因爲你把軀體都放下來念佛,消業的力量最強;業障消除,病就好了。如果執著軀體,只求病好;假使病不得好,決定不能往生。因爲你不願往生嘛!這些道理如果不弄清楚,怎麼可能得到佛的願力攝受呢?!
[體會]念佛的人,平時念念求往生;一旦病來了,反而怕死,怕死還是要死;但決不可能往生,因爲你沒有往生的願心,怎麼能夠感應道交,蒙佛願力接引呢?!因此,我們當病來時,只能一心求往生,決不可怕死。如果你的壽緣未盡,反而能速愈。因爲你放下軀體,一心念佛,消業的力量最強,業障消除,疾病自然痊愈。如果你的壽緣已盡,因爲一心念佛求往生,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蒙佛願力接引。
當然,能治的疾病,也可用醫藥治療。但決不可依賴醫藥,更不可一心只求病好。因爲,我們是業力凡夫,不知道自己的壽緣還有多長。所以,病中只能發願求往生,最爲穩當。如壽緣未盡,反能速愈;如壽緣已盡,必能往生。反過來說,如病來時,只求病愈,只靠醫藥。·這非常危險!如果你壽緣已盡,決不能往生,因爲自己不願往生嘛!縱使壽緣未盡,也要受病苦的拖累,到處訪名醫,求妙方。不能一心念佛,更不可能放下軀體求往生了!
病中重讀這段開示,體會祖師悲心,誓當依教奉行,書此自警,並願與同修共勉!
昌臻病中謹記
2003年10月8日
如何護持親人往生
常 隨
俗話說:中年多變故。隨著我們成家立業,逐漸步入中年之際,父母親也在不知不覺之中發蒼視茫、逐漸老邁了!眼見慈愛的雙親,一生爲我們做牛做馬,辛苦備至,在遲暮之年,時日不多,卻仍然資糧未備、道業未成,身爲子女的我們,內心能不感到焦急萬分嗎
現代人多提倡“生涯規劃”,舉凡子女學業,個人事業,莫不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詳加計劃,細想,人生數十寒暑,如夢幻泡影般,匆匆而逝!我們肯爲這短暫的“夢幻人生”,詳細規劃,卻少有人肯爲那永恒莊嚴的往生道業,做“生”涯規劃,這樣怎算是—個有智慧的人呢
尤其是我們最親、恩德最重的父母的道業、更是要我們早日規劃、努力護持。所謂“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是我們日夜所企盼的!
然而,親人能否往生,卻有其主、客觀因素,必須因緣具足,才得往生。所謂主客觀因素,就是往生者本人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家人平日盡心護持,臨終謹慎從事、如法助念;加上蓮友從旁幫忙,誠心助念。主客叁方,因緣和合,如鼎叁足,一定百不漏一,萬修萬人去了!
如何護持親人往生,依時間的過程,略分平時、病後、臨終,叁個階段來敘述:
(甲)平時:
一、陪做功課:認真、有恒地做好早晚課,是往生資糧的主要來源。老人體力較差,精神不繼,坐下來就容易打盹,而且氣力不足,要持續出聲念,也力有未逮。若子女能常陪老人家做功課,自己的功課不斷,而父母道業有成,豈不一舉兩得!
二、鼓勵散課:一般老人心常散亂,有的回憶過去、憂慮未來;有的擔心子孫,猜疑他人;瑣碎細事,常起煩惱。修學淨土,應當憶佛念佛,淨念相繼。平時常雜念紛飛,往生恐有障礙。如能鼓勵親人克數散課,紛散雜念,就能漸趨純淨。所謂“事父母幾谏”,這也是要子女勉力去做!
叁、行解相應:淨土法門著重信願行,不一定要深入經藏,但也要先行隨分解。父母年過半百,固然不須研經學教,但對于佛法的大要,尤其淨土法門的要點,必須再叁強調,深烙腦海。如此方可使父母親人,痛念生死無常的苦楚而發菩提心,以深信切願的志向而持佛名號。
然而漫談無根,不如引經據典。因此每天晚課後,不妨念—段經文法語,再針對親人的情況引申對治。如此既有根據,又機理雙契。至于所念的經文法語,不必龐雜廣泛,但直指淨土宗要,言簡意赅即可,以下幾部提供參考:
(一)印祖文鈔(或文鈔菁華錄):文鈔普被叁根,大凡敦倫盡分,深信因果,專修淨業,去障除病,內容包羅萬象,卻又處處指歸淨土要義。可以說是近代人修學淨士、出離生死的無上妙方!
(二)龍舒淨土文:言語近而意旨深遠,內容完備卻又簡潔扼要。詞語殷勤懇切,可謂剖心瀝血,又夾以事例法語,是一部事理完備的淨土宗概要。
(叁)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知阿彌陀佛慈悲本願,使親人的發心與佛心相契合。尤其第十八願十念得生願,令一切念佛人,對往生生起無窮的期望與信心!
(四)雪公老師有關淨土的開示如:雪廬老人淨土選集、新元講席貢言、淨土安心法門等。雪公老師一生專弘淨土,所說法要殷殷懇懇,毫無廢言;一字一句皆如暮鼓晨鍾,足以振聾發聩,爲往生西方的最佳導航。
(五)往生實錄:尤其明倫月刊所刊過的往生事例,都是當代蓮友大德,甚至有些是父母所認識的蓮友,讀來倍覺親切,容易生起“彼既丈夫我亦爾”的精進奮發的志向!
(乙)病後:
老人身體脆弱,而無常迅速,猶如石火電光,人道機緣卻往往稍縱即逝。因此子女對父母道業要念茲在茲,對父母的身體也要反應敏銳,一有病痛,就要有無常將至的心理准備,而迅速采取行動:
一、告知病情:父母若得重病、絕症,須委婉告知,不必一味隱瞞,致使措手不及。並且善加慰導,早爲往生道業,作最後沖刺!此時子女陪作功課要更密集,督導散課須更懇切。早晚課應加強發願,及祈求臨終無障礙。
二、啓請善友:啓請熟識知識蓮友,定期陪父母念佛,並開示祖師法語。這些開示與鼓勵,將如清涼劑般,不僅能消除病人的煩惱,也能使久病頹喪的身心,一次次的提振起來。
叁、勸慰發心:每個人宿生都有業習,今生也難免許多業障。在經久病的折磨,更容易唉聲歎氣、怨天尤人。如何針對父母的內心障礙,加以對治化除,是病後開導的一大課題。這時須經常引導父母發起叁種心:
(一)忏悔心:令知這些病苦障礙,都是過去、今生,自己所造的罪業招感而來的。必須在佛菩薩、大衆前發露忏悔,不再怨天尤人。內心忏悔清淨,念佛就容易感應。
(二)菩提心:發菩提心,則心與佛氣氛相同,定能感應佛慈接引。因此勸父母發菩提心自念過去、今生父母仍輪回六道,其恩德未報,願往生西方,再回入娑婆度父母家人及一切有緣人;並願今生所受種種苦難,不願他人再受;願能往生再來度盡一切同受苦難的衆生等。
(叁)信願心: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且能得聞淨土法門,此又難上加難了!如此良好機緣,若今生不往生,一入輪回萬劫不複,永難再遇得度機緣了!而西方極樂,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上善聚會,清淨莊嚴。佛言所說,經典所載,決不騙人,況且往生前賢,多如牛毛,只要依經典所說深信切願,絕對可以往生,不必懷疑!
四、依靠阿伽陀藥:
久病之後,家人往往病急亂投醫,終目忙于找名醫、跑偏方,把病人當“藥櫥”及“實驗品”,反而把重要的念佛,求生西方最緊要的事,排在其次,或漠然視之!,因此生活的步驟亂了,佛號也提不起來了,等到醫藥罔效,無常已至,措手不及,便颟顸而逝,兩頭落空,真是令人惋惜!殊不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能一心念佛,壽未盡則病速愈,壽已盡則速往生。其中的輕重賓主,此時必須決然判明,不可混淆!這才是真正求往生的人!甚至也有人平時念佛求生西方,病後卻反而對阿彌陀佛失去信心。而改念其他經咒,忙于做其他法事,將終日練習的“看家本領”、“往生靠山”,束諸高閣。以爲:“念佛不夠力,須再念其他!”平日八識田種下這種“不信”的種子,臨終如何依靠佛力往生?藕益祖師說:“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信”立不住腳,“願”、“行”當如何真切?而且雪公教化,師承印祖,莫不極力提倡,專修淨土,專念彌陀。諄諄教誨,言猶在耳!若病後亂了陣腳,雜亂無章,那麼有師承,竟然變成了無師承,可貴的無價珠寶從此抛了,豈不大大可惜!
五、溝通家人:平日即須度化其他家人,病後更要加強臨終助念的溝通。可將臨終叁要、饬終須知等開示,拿出來與家人研討。對于重病、絕症的安甯照顧,避免不必要的急救、無意義的延長生命等,要事先取得共識,以免其他家人,由于無知愚孝,反而障礙父母的往生大事,將父母推溺于輪回大海。
六、准備助念事宜:助念的場地,可先設想周全,力求莊嚴幹淨,令往生者能安適,蓮友助念也方便自在,該准備的物品是否備妥完善?如:床、被等。都放在固定地方,交代清楚,緊急時馬上能取得。
七、寫好“臨終緊急處理程序”;放在家中人人知道之處,並影印交待相關人等。內容從病危助念場地的安排、助念物品的放置、家人的電話、請求助念的單位、個人的電話等都一一寫清楚。以免緊急時,心慌意亂、挂一漏萬。若能事先啓請一二位熟識、有經驗的蓮友,當助念時的總幹事,到時坐陣指揮,安排一切助念護…
《《蜀中淨土》文選 臨終助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