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佛出現那個時代,你也生在那個時代,同時,你見到佛了。「目睹稱見」,你見到了,這多難。佛在經上有一段話記載這個事情,在王舍城講經,王舍城,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是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今天我們所講的大都會。這個裏面的居民有十萬人,古時候人口少,十萬人的都市就是很大的都市了。這個城裏面有叁分之一的人見過佛,遇到過佛,見到過;還有叁分之一的人,只聽說有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講經教學,沒見過,聽說;還有叁分之一根本就不知道。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古時候沒有媒體,沒有傳播,縱然住在一起,不知道的很多。甚至於像我們現在,住在一棟大樓,香港這個大樓每一層住十幾二十家,一棟樓差不多有四、五十層高。住一輩子都不認識,不曉得那哪一家,不知道。所以我們就曉得,這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一個大城裏面,這十萬人,釋迦牟尼佛誰知道他,又沒人給他宣傳,佛自己也不宣傳。所以,遇到真不容易!佛去我們叁千年了,可是佛的遺教留在世間,這就是經典。我們今天還能夠讀到他的經,讀到他的經如同跟佛見面一樣,如同當面接受他的教誨,難得,稀有難逢!所以這很難的事情,我們要珍重。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佛滅度之後,留下來的經,道是修行的方法,修學的理論、修學的方法、修學的境界,都有經典留下來。「難得難聞」這是說明法難聞,前面說佛不容易見到,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見到,法不容易聞到。「於中先明經教難聞,手得經卷名爲得,耳聽曰聞,亦可領誦名之爲得」。我們聽到人念佛號,念南無阿彌陀佛,我聽到了,這叫得。「耳餐稱聞」,我們采取,這叫聞。聽到之後,我們記在心上,我們也想去學習,這就是聞。這都是難得,「故雲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佛法不容易,我們這一生能遇到,這都是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你怎麼可能遇到?縱有深厚的善根,有時候也多生多世被煩惱蓋覆住了,這善根不容易現前。這些事情我們親自能體驗到。
我自己學佛,二十六歲之前不知道,不相信佛法,認爲它是迷信,不肯去碰它。聽了方東美先生的課程才認識,受方老師的影響叁年。方老師當年告訴我,佛教是世界上高深的哲學。所以我前叁年完全是用學哲學的心態來看佛經,不知道聖賢教誨,不知道什麼叫心性之學。到後來經過章嘉大師叁年的教誨,才慢慢覺悟到了,不是方先生講的那麼單純的哲學,比哲學高,比哲學深,比哲學廣,慢慢認識了。真正相信淨土,學佛二十年之後。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雖然有深厚的善根,被煩惱、習氣障礙,要經過二十年的修學、淘汰,慢慢把煩惱去掉一些了,才能接受。
所以我遇到很多同學,一講他就相信、就接受了,我很佩服。我要二十年才接受,他怎麼不到一年他就接受了?這就說明他的善根很厚,他被煩惱、習氣障礙的時間短,我被障礙的時間長,所以我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各個人不一樣。從這些狀況當中我們就能體會到,我們善根福德有,而且真的很厚。如果我們在過去十世、二十世都沒有遇到佛法,那統統是煩惱,這個障就很重了。如果前面,叁、四世之前學過佛,或者十世之前學過佛,他的障礙就輕一點,這樣的原因,每個人不一樣。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定會生出真誠、恭敬、稀有難逢的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起,就會對自己非常珍惜,我這一生要真幹,這一生決定要往生淨土,我不再留戀這個世間。一留戀這個世間,來生可能遇不到佛法,這是非常非常可能。不要指望著我來生還會遇到,來生恐怕遇不到。爲什麼?你看看現在我們這一世,在家出家的那些高人有幾個?如果來生都沒有了,我們到這個世間,遇到佛法沒有人教,不就完了。想到這個地方就很可怕了,我這一生非成就不可。真正遇到善知識,來生遇不到再來一世,再來一世不知道哪一世才碰到,那我們一世一世受苦難。
從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我們以一百年一百年做個比較,是一百年不如一百年。滑坡,往下滑坡,這滑到底谷了。慢慢到底谷,底谷是人壽十歲。也就是說,九千年以後,不到九千年,一千年減十歲,六千年,六千年以後到底谷。然後再一百年加一歲,增劫,釋迦牟尼佛法運大概增到增劫叁十歲,釋迦牟尼佛法運才結束。遇不到善知識了,這麻煩大了。法快滅盡的時候,這個世間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幾個人能聽到一句阿彌陀佛?聽到這一句佛號的人非常幸運。就是這一句佛號都聽不到了,你就知道多苦,然後曉得現在這一生是非把握不可。要把握真的不難,關鍵是放下,徹底放下,一心念佛。時間長短都沒有關系,有人一天一夜就往生,兩天兩夜往生,七天七夜往生。全在放得下,放得下真是一念之間就往生。經不能不明白,經是幫助什麼?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它的作用就在此地。真正知道這個世間苦,真正知道極樂世界樂,極樂世界修學不會退轉,不再有煩惱的障礙,不再有輪回的障礙,不再有業障的障礙。所以那個地方去學習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
上面一段講佛法難,下面給我們講善知識,也是難遇。「善知識者,善謂於我有益,導我於善道者,知謂知心,識謂識形」。如《法華文句》第四卷曰:「聞名爲知,見形爲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善知識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老師,《華嚴經》上講的善友,善財五十叁參,善友,不容易遇到。無論是出家在家,他對世出世間法有學、有修,契入聖賢境界,在世法裏面稱爲聖賢,在佛法裏稱爲佛菩薩。這種人難遇,到哪裏去找?名氣大的人有,他是真的是假的?沒有真學能出名嗎?能。爲什麼?那是他的命,他有那個福報,名也是福,未必有實學;真有實學的人未必有名,這都要知道。這種人我們能遇得到嗎?給諸位說,遇不到。自古以來,古人常說「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裏去找!
真的是偶然遇到了,袁了凡遇到孔先生,沒有約會。了凡那個時候學醫,十五歲,上山去采藥。孔先生是學道的,道人,偶爾在路上碰到了。看到這個小孩很有緣分,坐下來跟他聊天,問他的家世,給他看相。告訴他,你命裏有官運,你是個做官的人,你搞這個幹什麼?上山去找這些草藥,你搞這幹什麼?回家去讀書。了凡先生問他的事情,他對答如流,講得都非常正確。所以好奇,不采藥了,帶老先生到家裏去見媽媽,跟媽媽見面。媽媽也出了幾個題考考他,都說得很准確,算命是很高明。請他給兒子,十五歲這個小孩,排個流年,給他排出來,從他出生到他死亡,他的壽命五十叁歲,每一年狀況排得清清楚楚。了凡相信命運了,真的,他懂得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所以什麼都不想,爲什麼?想了沒用,想了浪費精神,他就著重修養身體了。每年讀書參加考試,考第幾名,跟孔先生算的完全准確。到叁十五歲,二十年,一年一年跟流年對的時候,沒有一點差誤。所以他死心塌地,什麼都不想了,叫修無想定。
叁十五歲這一年遇到雲谷禅師,在南京棲霞山。跟禅師在禅堂裏面坐禅,叁天叁夜,真的是不起心、不動念。雲谷禅師對他很佩服,叁十五歲的一個年輕人,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妄念,這很少有的。就問他,你跟什麼人學的?功夫不錯。他告訴雲谷禅師,他沒有學過禅。那你怎麼有這個功夫?我不是,我不起妄念是命被人算定了,起也沒用,不如不起妄念。雲谷禅師一聽就哈哈大笑,我以爲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他就很驚訝,爲什麼我是凡夫?給他說明這個道理。跟他講命運怎麼來的,人的命運是前生所造的業力注定,不是上帝注的,也不是閻羅王,於任何人都不相幹,是你自己的業。
命能轉嗎?當然能轉,你能夠斷惡修善,就轉了。或者你繼續造惡業,造得愈嚴重也轉了,那往惡的那邊轉;斷惡修善,往善的這邊轉。他就想真幹,雲谷禅師給他一本功過格,就是《太上感應篇》,裏面全講的是因果,善的,善因善果你去做,惡因惡報你決定不要碰它。他就用這個標准,一生,每天依照這個標准來修,每天晚上他反省,改過自新。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感應篇》對照,哪些做到了記下來,哪些犯了記下來。明清兩代,用這個方法,這是讀書人,修行人也用,像蓮池大師他就用,用這個方法的人很多、很普遍,叫功過格,很有效果。辦法是很笨拙,但是效果非常明顯。
袁了凡發願真幹,願心一發,命運就改了。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算他是第叁名,他考取第一名,這就不准了。從此之後,每年收入增加了。不准。愈來愈順利。命裏頭沒有功名,功名我們今天講的學位,他的學位只到秀才,命裏沒有舉人,沒有進士,可是他去求舉人、求進士,都考中了。命裏沒有兒子,求兒子,果然生一個好兒子。壽命沒求,沒有求延壽,自然延壽,七十四歲走的,延壽二十一年。如果人要作惡,命運也會轉,愈轉愈壞。壽命會減損,有一百歲的,可能六十歲就死了,叫折壽。都在自己心行。
今天社會動亂,地球災變頻繁,現在距離馬雅預言所說的十二月二十一愈來愈近了。我看很多人都討論這個問題,災難來了到哪裏跑?我們不看電視,不看新聞,不知道。他們天天看,聽說每天都在報導,都在討論這個事情,什麼地方安全,去找個地方去避一避。聽說南方跑到北方,北方人跑到南方。有人來問我,哪裏最安全?我說你的心地善良最安全,念佛的人最安全。爲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你的心好,你居住的環境一定好,福人居福地。那你就想到,福是最好,只要有福,我是福人,我住在這個地方是福地,福地不會有災難。如果這個地方修福的人多,那就很安全。所以我們要勸周邊的人修福,勸大家念佛,念佛是福報裏頭第一大的,沒有比念佛的福報更大,但這個很難相信。
這部經典就講這個道理,真正把這部經念通了,他就知道了,他就知道怎麼個修法。所以學大乘、學淨土,第一個條件,就要知道一樁事實真相…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