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佛出现那个时代,你也生在那个时代,同时,你见到佛了。「目睹称见」,你见到了,这多难。佛在经上有一段话记载这个事情,在王舍城讲经,王舍城,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是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今天我们所讲的大都会。这个里面的居民有十万人,古时候人口少,十万人的都市就是很大的都市了。这个城里面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佛,遇到过佛,见到过;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只听说有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经教学,没见过,听说;还有三分之一根本就不知道。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古时候没有媒体,没有传播,纵然住在一起,不知道的很多。甚至於像我们现在,住在一栋大楼,香港这个大楼每一层住十几二十家,一栋楼差不多有四、五十层高。住一辈子都不认识,不晓得那哪一家,不知道。所以我们就晓得,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一个大城里面,这十万人,释迦牟尼佛谁知道他,又没人给他宣传,佛自己也不宣传。所以,遇到真不容易!佛去我们三千年了,可是佛的遗教留在世间,这就是经典。我们今天还能够读到他的经,读到他的经如同跟佛见面一样,如同当面接受他的教诲,难得,稀有难逢!所以这很难的事情,我们要珍重。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佛灭度之后,留下来的经,道是修行的方法,修学的理论、修学的方法、修学的境界,都有经典留下来。「难得难闻」这是说明法难闻,前面说佛不容易见到,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见到,法不容易闻到。「於中先明经教难闻,手得经卷名为得,耳听曰闻,亦可领诵名之为得」。我们听到人念佛号,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听到了,这叫得。「耳餐称闻」,我们采取,这叫闻。听到之后,我们记在心上,我们也想去学习,这就是闻。这都是难得,「故云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佛法不容易,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这都是过去生中深厚的善根。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你怎么可能遇到?纵有深厚的善根,有时候也多生多世被烦恼盖覆住了,这善根不容易现前。这些事情我们亲自能体验到。
我自己学佛,二十六岁之前不知道,不相信佛法,认为它是迷信,不肯去碰它。听了方东美先生的课程才认识,受方老师的影响三年。方老师当年告诉我,佛教是世界上高深的哲学。所以我前三年完全是用学哲学的心态来看佛经,不知道圣贤教诲,不知道什么叫心性之学。到后来经过章嘉大师三年的教诲,才慢慢觉悟到了,不是方先生讲的那么单纯的哲学,比哲学高,比哲学深,比哲学广,慢慢认识了。真正相信净土,学佛二十年之后。这什么原因?过去生中虽然有深厚的善根,被烦恼、习气障碍,要经过二十年的修学、淘汰,慢慢把烦恼去掉一些了,才能接受。
所以我遇到很多同学,一讲他就相信、就接受了,我很佩服。我要二十年才接受,他怎么不到一年他就接受了?这就说明他的善根很厚,他被烦恼、习气障碍的时间短,我被障碍的时间长,所以我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各个人不一样。从这些状况当中我们就能体会到,我们善根福德有,而且真的很厚。如果我们在过去十世、二十世都没有遇到佛法,那统统是烦恼,这个障就很重了。如果前面,三、四世之前学过佛,或者十世之前学过佛,他的障碍就轻一点,这样的原因,每个人不一样。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定会生出真诚、恭敬、稀有难逢的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起,就会对自己非常珍惜,我这一生要真干,这一生决定要往生净土,我不再留恋这个世间。一留恋这个世间,来生可能遇不到佛法,这是非常非常可能。不要指望著我来生还会遇到,来生恐怕遇不到。为什么?你看看现在我们这一世,在家出家的那些高人有几个?如果来生都没有了,我们到这个世间,遇到佛法没有人教,不就完了。想到这个地方就很可怕了,我这一生非成就不可。真正遇到善知识,来生遇不到再来一世,再来一世不知道哪一世才碰到,那我们一世一世受苦难。
从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我们以一百年一百年做个比较,是一百年不如一百年。滑坡,往下滑坡,这滑到底谷了。慢慢到底谷,底谷是人寿十岁。也就是说,九千年以后,不到九千年,一千年减十岁,六千年,六千年以后到底谷。然后再一百年加一岁,增劫,释迦牟尼佛法运大概增到增劫三十岁,释迦牟尼佛法运才结束。遇不到善知识了,这麻烦大了。法快灭尽的时候,这个世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几个人能听到一句阿弥陀佛?听到这一句佛号的人非常幸运。就是这一句佛号都听不到了,你就知道多苦,然后晓得现在这一生是非把握不可。要把握真的不难,关键是放下,彻底放下,一心念佛。时间长短都没有关系,有人一天一夜就往生,两天两夜往生,七天七夜往生。全在放得下,放得下真是一念之间就往生。经不能不明白,经是帮助什么?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它的作用就在此地。真正知道这个世间苦,真正知道极乐世界乐,极乐世界修学不会退转,不再有烦恼的障碍,不再有轮回的障碍,不再有业障的障碍。所以那个地方去学习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
上面一段讲佛法难,下面给我们讲善知识,也是难遇。「善知识者,善谓於我有益,导我於善道者,知谓知心,识谓识形」。如《法华文句》第四卷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师,《华严经》上讲的善友,善财五十三参,善友,不容易遇到。无论是出家在家,他对世出世间法有学、有修,契入圣贤境界,在世法里面称为圣贤,在佛法里称为佛菩萨。这种人难遇,到哪里去找?名气大的人有,他是真的是假的?没有真学能出名吗?能。为什么?那是他的命,他有那个福报,名也是福,未必有实学;真有实学的人未必有名,这都要知道。这种人我们能遇得到吗?给诸位说,遇不到。自古以来,古人常说「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
真的是偶然遇到了,袁了凡遇到孔先生,没有约会。了凡那个时候学医,十五岁,上山去采药。孔先生是学道的,道人,偶尔在路上碰到了。看到这个小孩很有缘分,坐下来跟他聊天,问他的家世,给他看相。告诉他,你命里有官运,你是个做官的人,你搞这个干什么?上山去找这些草药,你搞这干什么?回家去读书。了凡先生问他的事情,他对答如流,讲得都非常正确。所以好奇,不采药了,带老先生到家里去见妈妈,跟妈妈见面。妈妈也出了几个题考考他,都说得很准确,算命是很高明。请他给儿子,十五岁这个小孩,排个流年,给他排出来,从他出生到他死亡,他的寿命五十三岁,每一年状况排得清清楚楚。了凡相信命运了,真的,他懂得了,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所以什么都不想,为什么?想了没用,想了浪费精神,他就著重修养身体了。每年读书参加考试,考第几名,跟孔先生算的完全准确。到三十五岁,二十年,一年一年跟流年对的时候,没有一点差误。所以他死心塌地,什么都不想了,叫修无想定。
三十五岁这一年遇到云谷禅师,在南京栖霞山。跟禅师在禅堂里面坐禅,三天三夜,真的是不起心、不动念。云谷禅师对他很佩服,三十五岁的一个年轻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这很少有的。就问他,你跟什么人学的?功夫不错。他告诉云谷禅师,他没有学过禅。那你怎么有这个功夫?我不是,我不起妄念是命被人算定了,起也没用,不如不起妄念。云谷禅师一听就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他就很惊讶,为什么我是凡夫?给他说明这个道理。跟他讲命运怎么来的,人的命运是前生所造的业力注定,不是上帝注的,也不是阎罗王,於任何人都不相干,是你自己的业。
命能转吗?当然能转,你能够断恶修善,就转了。或者你继续造恶业,造得愈严重也转了,那往恶的那边转;断恶修善,往善的这边转。他就想真干,云谷禅师给他一本功过格,就是《太上感应篇》,里面全讲的是因果,善的,善因善果你去做,恶因恶报你决定不要碰它。他就用这个标准,一生,每天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每天晚上他反省,改过自新。这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感应篇》对照,哪些做到了记下来,哪些犯了记下来。明清两代,用这个方法,这是读书人,修行人也用,像莲池大师他就用,用这个方法的人很多、很普遍,叫功过格,很有效果。办法是很笨拙,但是效果非常明显。
袁了凡发愿真干,愿心一发,命运就改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算他是第三名,他考取第一名,这就不准了。从此之后,每年收入增加了。不准。愈来愈顺利。命里头没有功名,功名我们今天讲的学位,他的学位只到秀才,命里没有举人,没有进士,可是他去求举人、求进士,都考中了。命里没有儿子,求儿子,果然生一个好儿子。寿命没求,没有求延寿,自然延寿,七十四岁走的,延寿二十一年。如果人要作恶,命运也会转,愈转愈坏。寿命会减损,有一百岁的,可能六十岁就死了,叫折寿。都在自己心行。
今天社会动乱,地球灾变频繁,现在距离马雅预言所说的十二月二十一愈来愈近了。我看很多人都讨论这个问题,灾难来了到哪里跑?我们不看电视,不看新闻,不知道。他们天天看,听说每天都在报导,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什么地方安全,去找个地方去避一避。听说南方跑到北方,北方人跑到南方。有人来问我,哪里最安全?我说你的心地善良最安全,念佛的人最安全。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你的心好,你居住的环境一定好,福人居福地。那你就想到,福是最好,只要有福,我是福人,我住在这个地方是福地,福地不会有灾难。如果这个地方修福的人多,那就很安全。所以我们要劝周边的人修福,劝大家念佛,念佛是福报里头第一大的,没有比念佛的福报更大,但这个很难相信。
这部经典就讲这个道理,真正把这部经念通了,他就知道了,他就知道怎么个修法。所以学大乘、学净土,第一个条件,就要知道一桩事实真相…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