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七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七十二页,倒数第四行,科题「叹信受实难」,叹是感叹。能够相信的人,能够接受的人,确实是非常难得。我们看经文: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右面这段经文,是「叹闻经信受为难中之难,令人知经之难闻,生敬重希有之心」。『如来兴世』,是出兴於世,就是出现在世间。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总不外乎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就有应。感应有四种,第一种叫显感显应。我们求佛菩萨很明显,我们清清楚楚,而佛的示现也很清楚。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生在世间,住世八十年,这是显感显应。第二种是显感冥应,这个多。像我们现在,每一个学佛的同学,无论你求不求佛都有感。我们心里有求,这是显感;没有求是冥感,自己真有这个意思,但是念头没有生起来,但佛知道了,佛知道我们想求些什么。这是冥感。冥感有显应,也有冥应,冥应,他应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显感冥应这个例子非常之多,我们自己业障很重,体会不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我们的业力障碍了他的应。业力的能量也不可思议,所以经上常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他的能量,佛的能量,心的能量。心实在讲是能生能现,佛也是心生心现的,宇宙,包括我们自己都是心生心现的,心的能量很大。佛的能量也很大,佛是修得的能量。众生的能量是业的能量,就是我们造作一切善、不善业,这个能量也很大,可以跟上面两种对抗的。那看我们跟什么联手,如果我们心的能量跟业的能量联手,把佛就抗拒了;如果我们心的能量能跟佛的能量联手,就把业力抗拒了。看我们跟谁联手,这个很重要!
那我们知道,修行成就的人,这个心跟佛的能量结合了,所以能断烦恼、能消业障。如果我们的心这一不谨慎,跟业的能力融合,那佛的力量就不能抗拒,佛就到一边去了。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可是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为什么抗拒不了业力?我们不跟佛联手,也就是对佛、佛的经教,我们难得难闻,得到了不相信,听到了不肯奉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跟佛力融合。所以感到业的能量非常强大,道理在此地。这些经文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遇到佛法,要知道珍重、稀有!你把它看重了,你才肯学习,肯发心真学。
兴世,这出兴於世。善导大师说得非常之好,说「如来所以兴出世」,他们出现在世间,为什么?「唯说弥陀本愿海」。换句话说,唯一的一个目的就是把净土、阿弥陀佛介绍给大家,其他的全是附带说的,这是正说。为什么?九界众生,十法界里头除佛,九法界众生,从菩萨到地狱,如果你有缘遇到了,明白了、觉悟了,念佛往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而且这种成就是平等的成就,究竟的成就。这个法门,无量法门里头只有这一门,其他的都没有这么方便,都没有这么稳当,没有这样快速。所以这是诸佛出现於世,度众生的第一门。
《资持记》里面有个解释,「佛身充满」,这是法身。法身是常寂光,法身是大光明藏,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叫佛身充满,充满整个宇宙。佛身如是,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法身亦如是,只是我们自己迷了,不知道。如果要不充满,身就是这一个身,你从香港你怎么能到大埔来?你要是一个身就来不了。你能够从香港市区到大埔来,就不是一个身。多少身?无量无边身。你看我们并没有失掉,只是自己迷而不觉。老同修能理解,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幻相,这身是个幻相,是个生灭相,就像电影里头的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的。一秒钟已经换了一千六百兆个形相,哪个形相是你自己?你的形相遍满法界,只要有缘,随时随处它都现形,但是现形的时间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们能感觉出来,那是你的相似相续相,不是真相。
所以知道我们的身跟如来身其实没有两样,有什么差别?只是他觉,我们迷,他不执著,我们执著。执著就有苦,不执著没有苦,没有苦就是乐。所以真正学佛知道叫了生死,了生死不是没有生死,对於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你完全了解。了解之后,真的就没有生死,生死跟不生死画成等号,这学佛得到的大乐,离苦得乐了。你那个执著的心是个妄念,是个非常严重错误的妄念。分别比这个妄念轻一点,起心动念是又轻一点。只要你放下执著,其实执著、分别、起心动念全是错误的,统统放下,恭喜你,你就成佛了。成佛,你得大自在,真正回归到不生不灭。
现在这个世间人,许多人都在谈论,我想这个谈论会愈来愈多,都在谈灾难,怎么样避这灾难。我们问,大乘学佛的人有没有灾难?你们谁能回答?没有,根本就没有灾难。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里头你去找,它有灾难吗?找不到。这个现象就在我们面前,我们根本无法体会到。旧式的电影,幻灯片组成的,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二十四分之一秒。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头,二十四分之一秒,如果只有一张幻灯片打在银幕上,我们这些观众有没有看到过?有。看到什么了?不知道,好像有个闪光,感觉得有个闪光,内容是什么不知道。二十四分之一秒,现在给你加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看见没有?根本没看见,就在面前闪过,没看见。二十四分之一秒有感觉,有个亮,一下就没有了,不知道里头什么内容。
我们从这个比例就能够体会到,体会到什么?生灭跟不生不灭是平等的,生灭即是不生灭,不生灭即是生灭,是一不是二,生灭不二。你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你的心就定了。这是看破帮助放下,你看破了,你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定了。定了,你就这个境界真相你就看到了。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看不到,不但凡夫看不到,连地上菩萨都看不到。谁能看到?八地以上,他看得清清楚楚。八地以上跟佛差不多了,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佛,跟佛很接近了,他们能看到。这个不能不知道,这是诸法实相,宇宙所有一切法的真相,无论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没有一样是例外的。所以《金刚经》上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得。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你还会去执著它吗?还想占有它吗?还想控制它吗?有这些念头叫造业。这些念头全是假的,统统落空,你就想到我们生活统统都生活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动状况之中,你成天想著这个。所以你就能够跟佛一样,跟菩萨一样,随缘不动。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也叫随缘不变,就是菩萨了。反过来,不变随缘,这就是佛。凡夫随缘随著变,这最糟糕的。二乘不变不随缘,所以二乘叫自了汉,众生有感他不应,他不随缘。佛菩萨随缘,所以感应道交。
佛身充满,「随物现形」。我们现在?我们的法身也充满,不是随物现形,是随业现形,业力支配。善业就现三善道,恶业就现三恶道,是随自己的业力。诸佛菩萨是随众生的感,这个物就是众生,十法界的众生,随众生感现形。我们今天很糟糕,是随自己的业力,就是自己的善恶念头;动一个善念,三善道,动一个恶念,三恶道,哪个力量强就先到哪一道。这是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哪个念头强他就到哪一道去了。「示生唱灭」,示是示现,示生唱灭就是「示现生灭」。「拯接群品」,品是品类。我们常讲十法界的众生,各个不同的群类,有天道、有人道、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各个不同的品类,这是大分。每一类里头还有小分,就无量的品类。佛是来拯救,来接引。「据娑婆所见」,这是举这个例子,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他在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诞育王宫」,他示现在净饭王家,在这个地方投胎,成为净饭王的太子。「厌世修行」,看到这个世间太苦了,这就是经上给我们介绍的,他看到这个世间有生老病死、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种种这些苦难。厌世,对这个世间厌离,发心修行。「降魔成佛」,八相成道。「故云兴世」,兴世是讲出现在世间。
这一段文,下面是念老的解释。「盖谓佛身遍法界,无有来去;三际一如」,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时间没有了。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本无生灭」,这给你说真话,说真话没人懂,真话就是根本就没有生灭,生灭是个假相。「只为应机度化,故现出生王宫」,这是说释迦牟尼佛没有生灭。为了应机,众生有感,这个机是说众生,众生有感他有应,感应道交,是来度众生的。现出生王宫,示现出生在王宫,净饭王的王宫。十九岁「出家修道,降魔成佛」,为什么能成佛?降魔。魔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是魔。
这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叫烦恼,烦恼在折磨你,让你身心受苦,不自在。烦恼魔!你能够降服它,你认识它是烦恼,它不是好东西,你不再去用它,烦恼不能折磨你了。反过头来它听你的指挥,听你的差遣,你可以用烦恼来做佛事,来教化众生,做为教化众生的一种手段。喜怒哀乐全是教化众生手段,能帮助人开悟,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它变成好东西了,不是坏东西。迷了不知道,它障碍你明心见性,觉悟了,它能帮助你教化众生。所以,是佛是魔没有定说,觉悟了,魔就是佛,迷了的时候佛也是魔,总在迷悟不同。「此即所谓兴世也」,这是说诸佛出世。那我们的出世,到这个世界来,不是像佛这样应化在世间,我们是被业力所转。到人天来,这是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到人道来是中品十善,生到天道去的是上品十善。十善跟五戒相当,跟中国的五常、八德相当。
『难值难见』。「《净影疏》云」,这是隋朝的慧远大师,他的著作,「明值佛难」,说明,值是遇到,遇到佛不容易。「生当佛时,名之为值」,值就是遇…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