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層而已,你跑不掉的。叁界統苦,欲界,欲界有六層天,天下面是人道,人下面是叁惡道,叁苦八苦統統具足,苦海無邊,這個要知道。超越六道輪回就是脫離苦海,真正明白人他走的是這個道路。那脫離六道,不但脫離六道,同時脫離十法界,往生到佛國土,就是這一部經、這個法門。易行而難信,很容易修,很容易成就,就是難信。凡是念佛人,修淨土的人,這一生當中沒有能往生,依舊搞六道輪回,問題全出在信心上,這是我們特別要警惕的,要認真把這個毛病改過來。
第叁,「說障道無所畏」,說障道,這個對於業因果報非常透徹,很清楚,他才能說得出。「說障道者,說彼魔」,魔有四種,五陰魔、煩惱魔、天魔、死魔,這四大類,這四大類統統障礙聖道。業障重的人,障礙你聽聞,你聽經聽不懂。爲什麼聽不懂?你有魔障。五陰魔是我們一切有情衆生統統具足的,色受想行識,這叫五陰。色是我們的肉身,這屬於物質。受是感受,你看我們有憂喜的感受。身,身有苦樂的感受。苦樂是身,憂喜是心。有想,受有想,思前想後,妄想太多了,所以障道。障什麼?障清淨心、障平等心不能現前。嚴重的障礙我們持戒,障礙我們修定,障礙我們智慧不能現前,念佛,障礙你不能往生。這些障礙也只佛清楚,佛能把它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那這些障道果報太可怕了,這個人修行如果沒有障礙,一生能成就。
前面五陰魔、煩惱魔是自己的業障,要自己消。這個障道,這是講外面的業障,我們現在最明顯的,冤親債主,我們受環境的影響。所以古時候寺院叢林都建在深山裏面,人迹不到的地方,清淨,眼不見,耳不聽。環境清淨,能幫助我們調心、調身,給我們修行做增上緣,所以佛門叫阿蘭若。古時候噪音最大的是牛馬,馬叫的聲音、牛叫的聲音很大。阿蘭若的標准就是牛馬叫的聲音聽不到,以這個爲標准,大概距離一般村莊二、叁裏路的地方。中國一裏是現在的五百米,兩裏是一公裏。也就一公裏半的這樣一個距離,雜音就聽不到了。因爲佛弟子住的地方距離村莊不能太遠,太遠托缽就麻煩了,他每天出來托缽。所以最標准的是叁裏路,也就現在的一公裏半到兩公裏這個距離,這最理想的。他們並沒有房舍,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真的是過的遊牧生活。佛帶頭幹,這是真正放下,不放下不行。
「無所畏者,如佛言,我說障法,故得安隱」,他對於這障法完全明了,完全能放下,所以佛得安穩,身心安穩。「得無所畏」,無所畏是化他,「在大衆中,作師子吼,能轉*輪」,他沒有障礙。像《華嚴經》上所說的四種無礙,理無礙,理他證得了,明心見性;事無礙,事這就是現象完全通達明了,這是今天所說的高等哲學、高等科學,理事無礙,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做到了事事無礙。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觸事成障,見到事妄念起來了,這障礙;聽到音聲,妄念也起來了,也變成障礙,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統統是障礙。什麼時候我們能像佛一樣,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得大自在,沒有障礙了?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要得到這個境界,得修成阿羅漢果才能得到。在大乘法裏頭,阿羅漢只得到所謂半個自在,法身沒有證得,般若沒有證得。因爲叁種煩惱他只斷一種,見思煩惱,所以他證得半個自在,證得偏真涅槃,不是真的大般涅槃。那算很不錯了,在我們這個經題上,他得到清淨心,平等心沒得到,覺沒有現前,覺是大徹大悟,這個沒有得到。所以他教化衆生就有限,有局限,不能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如果能得到平等心,菩薩所證得的,菩薩,叁賢菩薩,確實他們能入理事無礙。到不起心不動念,事事無礙,完全沒障礙了,也就是說,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他都不會起心動念,這個自在,這個人就是明心見性。所以,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圓教是初住以上,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別教是初地以上,事事無礙,真正得大自在。這在大衆當中說法無礙,轉*輪,教化衆生,爲大衆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出家、在家,沙門、婆羅門、天人,欲界天人、色界天人,那其他這些梵衆他們做不到。這是說障道無所畏。
最後一個,「說盡苦道無所畏」。什麼是說盡苦道?「說能盡諸苦之道法」。就是他懂得,你想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離苦,用什麼方法得樂,佛全曉得。佛陀在世,向他老人家請教這個問題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在《阿含》、《方等》裏頭幾乎到處都看到。衆生來找佛幹什麼?就是有苦,有苦有難。誰知道?佛知道,佛知道你什麼時候有災難,佛知道這個地區有災難,這個地區會繁榮,有福報,他都曉得。他怎麼知道的?全是看當地的人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就知道了。你個人有災難,不是外頭來的,外頭沒有。佛看你起心動念,看你言語造作,也就是看你在造什麼樣的業,佛知道有什麼樣的果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世出世間一切法全知道。
「無所畏者,如佛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故得安隱」,佛不但知道,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全都給我們顯示出來。我們有苦有難,佛沒有,爲什麼沒有?佛沒有造這個業,所以他不受這個果報。造業才受果報,不造業,怎麼會受果報?於是我們就曉得,我們今天已經看到果報要現前了,那我們要想這個果是什麼因引起來的?你把它想通、想明白了,你就知道,然後你把這個因消除掉,果報就不現了。這裏頭有大智慧、大學問,真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現在這個世間人,哪個人不苦?不苦的人,一個都找不到。什麼原因?那要問,哪個人不造惡業?不造惡業的人就不受苦報。但是業有分兩種,有共業、有別業。別業雖然善,共業不善。共業,我們的社會,我們這個地球,我生到這裏來,跟現在地球上所有的人共業。我善,這些人不善,別業。別業受不受牽連?受。只是輕重有差別,造作惡業的人他受的苦重,行善積德的人也要受苦,輕。生在太平盛世,那個共業是福報,那個共業殊勝!你六根所看到的境界全是善的,接觸到的善心、善行、善人,善人多,絕大多數,是惡人很稀少,那是天下大治,是和諧盛世。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爲什麼要來?佛在經上講得好,說「人生酬業」。你爲什麼要來?你來酬償你的業報,過去你所造的,現在你得要受。明白人就甘心情願的受,不怨天、不尤人,曉得是什麼?自作自受,不能再怪別人。怪別人,我的罪就加重了,我的日子更不好過。現在我明白了,全是自作自受,再苦也甘心情願的受。這種接受的話,很快這報就輕了。爲什麼?回頭了,回頭是岸,回頭太可貴了。這些事情在現前社會,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非常明顯,正面的很少,負面的很多。兩百年前你所看到的,正面的多,負面的少。
中國過去,算是近代,康熙、雍正、幹隆這叁朝是清朝鼎盛的時期,那個時候的國力是世界第一,第一強國、第一大國,人民安樂。這共業太殊勝了,文化鼎盛,皇上帶著大家學習,他帶頭,他真幹,所以沒有一個人不認真,天下讀書人真學。以儒治國,以佛化民,教化老百姓,所以佛教寺廟多,連鄉村裏都有,到處都是。人人都懂得叁皈是什麼,人人都懂得五戒是什麼、十善是什麼,就這叁樁東西就能把世界擺平了,人民就得到安樂。政府所提倡的儒家教育,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法的教育,叁皈、五戒、十善、六和敬,把人全教好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天下太平。
首先自己得安穩,然後才能夠教別人,影響別人,這就是作師子吼,轉大*輪。也是出家、在家,沙門、婆羅門、天神、鬼神,他們做不到。他們可以現神通,可以現異象,他不能說法。所以佛教誡弟子要講經教學,不可以用神通做佛事。爲什麼?神通做佛事,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他都能,他都可以用神通做佛事。你相信他,不相信佛了,你吃虧上當之後,你找不到他,他不負責任。他有時候能幫助你,有時候能害你,我們不知道。所以孔夫子對天地鬼神的態度說得很清楚,這是教我們的,敬鬼神而遠之,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同一個意思。你看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這就是敬。第二願,稱贊如來。稱贊如來是什麼?善的,我贊歎你。不善的?不善的不說,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這個社會風氣多好。社會風氣,古人所說的「隱惡揚善」,衆生幹的壞事不提,做的好事表揚,讓社會大衆不好意思做壞事,受良心責備。做錯事情大家都原諒我,做一點好事大家都表揚,用這個方法端正社會風氣。現在反了,相反。現在的媒體,幹壞事情大大的表揚你,做再多的好事不說,這是社會亂了。怎麼亂的?很多人不知道。
今天媒體這種行爲,在過去帝王的時代是決定不許可,那這些人都有重罪,都該殺頭。孔子曾經做過短時間的,不很大的官,就是現在警察局長,魯司寇就是警察局長,頭一個把少正卯殺了。少正卯犯什麼罪?沒犯罪,就是喜歡說話,能言善道,大概孔夫子也辯不過他,這樣的人他很會說,歪理說成正理,邪法說成正法,讓社會大衆迷惑,這就是他的罪名。在現在這個罪名不成立,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在古時候,言論出版不自由,你的言論、你的文字與道相違背。道是什麼?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與這個相違背,這就不能准,就要禁止,國家法律禁止你。現在完全相反了,正的不能說,邪的隨你怎麼說,政府不幹涉。所以社會亂了,衆生苦了,原因是什麼我們一定要知道。
年輕的人弘法利生要小心謹慎,你們還有前途。我這樣的年歲,說幾句不好聽的,人沒有關系。爲什麼?快要死了,不在乎了,可以說了,年輕不行。這就是說法有時間性。一個人一生有春夏秋冬,二十歲之前,春天,春生;四十歲以前,夏天;六十歲以前,秋天;八十歲以前,冬天了。我八十已經過頭了,這樣的人說話說錯了,人家說老糊塗,他不找你麻煩,老糊塗了。所以年輕人的言語行爲不能不謹慎,言語行爲不謹慎,…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