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五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五集)  2012/10/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5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零八零頁,最後一行,最後的兩個字看起:

  「華嚴宗立四法界」。法界是佛家的名詞術語,我們有份參考資料,這是屬於佛學常識。我們常常講「愛心遍法界,善意滿娑婆」,法界怎麼講法?在這裏碰到了,順便提一提。這一段是從《佛學大辭典》節錄下來的。「術語,梵名」,梵語叫「達磨駄都」,翻成中國意思翻作法界,達磨是法,駄都翻成界。但是它不但有界的意思,還有「性」的意思,還有「實相」的意思。由此可知,這個術語裏頭含義很深很廣,包羅萬象。一般我們在講席裏頭,常常用六個字來包羅萬有,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也統統含攝在法界這個名詞裏頭。法界看在什麼地方,要看上下文,前後的意思,知道它偏重在哪一方面。

  「此雲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所以「法界之義有多種」。在教學裏面,在多種意義裏頭,一般都是用兩個意思來解釋,一個就是講事,一個講理。就事而言,事是現象,今天科學所說的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這統統就事上說的。所以,「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一切法。一切法在大乘佛法裏頭,也是包括這叁方面,就是物質、精神、自然現象。科學也講這叁方面,用的名詞不一樣。在佛法上說,事是阿賴耶的叁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科學的名詞叫能量、信息、物質。科學講的能量,就是大乘說的阿賴耶的業相,這屬於自然現象,沒有原因的,也就是現在科學常常講的波動的現象。這個波動頻率很高,不會中斷,前念滅了後念接著就生,永遠不會斷的。

  其實,它還是有生滅的。你看,這個念頭起來,生了,立刻就滅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是生滅法。前念滅了,後念又生,所以叫相續相,一個接著一個。但是後念不是前念,前念不是後念,每個念頭都是獨立的。雖然獨立的,它相似,不完全相同。所以經論上祖師大德也說過,相似相續相。這個話說得很恰當,是相似相續相。在五陰裏面這叫行,你看受想行,行就是相似相續相。識,識是五蘊的體,五蘊的本體。它是什麼?是帶著迷妄的自性,也就是真心。阿賴耶是真心,但是它帶著迷,就是它帶著波動的現象。如果不帶這個現象,那就是自性,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阿賴耶不能成佛,見阿賴耶是菩薩,沒成佛,見性才成佛。性是真心,真心不動。惠能大師見性,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不動搖」。從來沒動過,我們現在迷了,它還是不動。雖然不動,但是它被迷情障礙住,迷情好像把它包起來,它有,你看不見,不起作用。必須把迷情舍掉、放下,你就見性了,它就起作用。

  所以法界迷妄統統包括在裏頭,悟的法界叫一真法界,迷的法界叫十法界。十法界根本是個假的,覺悟法界是真的,所以叫一真,十個是假的。假的,我們就事論事,法的意思叫諸法,我們看到一切人事物,各各都有它的自體,它的自體跟他體不同。同樣是人,我的身體跟你的身體不一樣,你的身體跟他的身體也不一樣,這就有界限,這個界就出來了。我們人的身體跟樹木花草不一樣,跟山河大地不一樣,所以界無量無邊。在人本身身上,你看頭跟手足不一樣,這又分界限了,頭的界限、手的界限、身體的界限、腳的界限,全出來了,這個界限太多太多了。所以「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

  「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爲法界」,不管怎麼多,叫萬法歸一。實際上,這是古人的話,要用現在人的話,他不會講歸一,他說歸零,現在說歸零。古人這個一,就是我們現在講零的意思。零是什麼?自性。所以它有法性的意思。法性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實性,歸到這個地方。爲什麼?這是體,沒有它,一切法不會現出來。性能生能現,惠能大師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這個意思。萬法都歸一,這個一就是法性。所以一名爲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一法界是佛所證得的。什麼時候我們能看到一切法皆是自性,一切法都歸到自性,萬事萬物統統歸到自性,這叫明心見性。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說成佛了。雖然成佛,他並不圓滿,爲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這樣的人,他不住六道,他不住四聖法界,他住一真法界。

  一真那個一,就是永恒不變。壽命長,爲什麼?無始無明習氣是沒有方法斷的,只有隨它去,不要去理會它,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叁個阿僧只劫,這就長壽。叁個阿僧只劫之後,習氣自然沒有了。沒有了,就叫妙覺如來,究竟的佛果。這也叫無上菩提,等覺上面還有妙覺,妙覺上頭沒有了,叫無上。在這個境界裏,他不住實報土,一真法界也沒有了。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沒有說一真法界例外,沒有說這句話,所以一真法界也是虛妄的。真實的是什麼?真實只有常寂光,常寂光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所以佛教到最後終極的目標,是回歸自性,證常寂光。證常寂光,跟常寂光融成一片。像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電燈都開了,你也是一盞燈,走進這個房子裏頭,你的光跟這個所有的燈光融成一體,分不開了。雖然分不開,各各不妨礙。爲什麼?你這個燈熄掉就沒有了,你的燈熄掉,別的燈並沒有同時熄掉。可見得你的光跟它的光融,雖融還是各別。這裏頭才真正講到自他不二,萬法一如,常寂光是萬法的本體。

  現在人都離不開電視,電視是現在人日常生活當中不能缺少的東西。我們把電視的屏幕比作常寂光,它不變;把電視的畫面比喻作一真法界、十法界。你看,沒有螢幕它顯不出來,一定要靠螢幕它才能顯出來,依屏幕顯出來。雖然顯出來,它對於屏幕一絲毫的染汙都沒有。無論表演什麼,你看頻道一換,前面的現象沒有了,後頭的現象出現了。頻道關起來,什麼也沒有,就自性現前了,自性就是屏幕現前,你看到了。凡夫麻煩在哪裏?他看電視裏頭這些影像,把屏幕忘掉了,不知道有屏幕。諸佛菩薩的本事比我們大,大在哪裏?他屏幕跟裏面現象他同時看到,他能看到哪是真、哪是妄。真不礙妄,妄也不礙真,這叫無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凡夫見妄,真沒有了,其實真在,從來沒有離開。但是真忘掉了,不知道哪是真的,只著了妄相。

  所以會看電視他就成佛了。電視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會看電視的人,從凡夫轉凡成聖,他成佛了。可惜我們這些人不會看。《金剛經》上世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看電視跟看《華嚴經》是一不是二,看《華嚴》能開悟,看電視也能開悟,看《華嚴》能成佛,看電視也能成佛,就是你不會。成佛不是別的,叁樣東西放下就成佛,妄想、分別、執著。看電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成佛了;看《華嚴經》,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入華嚴境界了。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有動念,不會看,不會聽,完全著相,錯就錯在這裏。所以法界,說一法界是從體上講的,說無量法界是從事上講的。說一法界,就是說我們電視的屏幕;說無量法界,是屏幕顯出來的影像,無量無邊,這麼個意思。用這個比喻,我們慢慢細心去體會,懂得佛經上法界講的是什麼。總該萬有,叫一法界。

  「是爲嚴家所判」,嚴家是誰?華嚴宗,華嚴家,他們所判的「四種法界」,這是《華嚴經》上常說的。你看,「事法界」,《華嚴經》所判的。「臺家」,臺家是天臺宗的,天臺宗,「約於俗谛釋十法界之時即此義也」。天臺宗講真谛、講俗谛,真谛是一真法界,一法界;俗谛是講一切法界,從事上講的,無量的法界。名相不一樣,實際上講的理事完全相同。下面引用一些經論,說明佛在經上解釋的,祖師大德在注疏裏頭所說的,多看看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很多名相。我們知道,將來在讀經、看古德的注解,自然就明白了。

  《菩薩璎珞本業經》上卷說,「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叁界業果」。《菩薩璎珞本業經》,菩薩璎珞戒本多半是在家居士受菩薩戒所依據的。這經上告訴我們,無明,什麼是無明?不了一切法,就叫無明。由此可知,正常的人,六道凡夫不正常,四聖法界也不是圓滿的正常,帶著有煩惱習氣,就不正常,法身菩薩才是正常的人。爲什麼?他明了一切法,他不迷。十法界的人都是迷法界,煩惱習氣沒斷,這叫迷。迷法界就對於能生能現法界的本體不知道,迷了。這就是自性,淨宗裏面講的常寂光淨土,這是理。下面,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都是事。迷了怎麼樣?迷法界就起叁界業果。這個叁界是指六道裏頭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造業,造業後來就有果報。造善業,人天果報;造惡業,叁途果報。只要你沒有覺悟,沒有真正覺悟,這個果報決定會要承受的。

  佛在經上說,「假使百千劫」,你看這個時間多長,「所作業不亡」,阿賴耶裏頭結成種子,不會忘記,因緣遇會的時候,果報就現前。這樁事情非常可怕,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不但不敢造惡業,惡的念頭都不能想。爲什麼?起個惡的念頭,阿賴耶識就有個種子。惡念都沒有,哪裏會有惡的行爲?這是佛給我們講的事實真相,我們如果真的聽懂、聽明白了,你能不害怕嗎?縱然這一生,不錯,沒有什麼機會造惡業,前世呢?再前世呢?說個老老實實的話,所有一切衆生,六道裏頭哪一道沒待過!我們在座同修,也許有人做過天王,個個都墮過地獄,統統經曆過,只是現在糊裏糊塗來做人,又忘掉了。這不是迷信,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你要相信,佛不騙人。騙人一定有目的,沒有目的,你騙他幹什麼?沒有目的騙人,那個人是神經病,不是正常人。這諸佛菩薩是神經病嗎?是不正常嗎?不正常說出這麼多經,說出這麼多道理出來,不可能的事情。從這個地方看,他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