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六集) 2012/10/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5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0八0頁,最後兩個字看起:
「華嚴宗立四法界」。法界這個名詞,是佛教裏頭無論大乘、小乘常常看到的。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法是萬法,界是界限。從時間說,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是界限;從空間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我們用佛法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講。我們參考資料裏頭,引用佛經跟曆代一些祖師他們的論疏裏面所說明這法界兩個字的意思,說得很多,可以互相來參考。
《四教儀》從第二卷,「《四教儀集注》半字談五曰:窮事邊際雲法界」。那我剛才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從時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就空間,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四教儀集注》,半字,它是對滿字來說的。滿是圓滿的,半是局限的,局部的,不是講圓滿的。圓滿的就是滿字教,那個涉獵很廣泛;半字教是有局限的,或者從事上說,或者從理上說,是這麼解釋的。窮,窮究事理的邊際。
《往生要集》上卷講,「周遍法界,拔苦衆生」。這是淨土宗講的,淨土的範圍很廣,周遍法界全包了,理事、性相、因果統統包了。那這就是個滿字教。「又曰」,這個又曰是《往生要集》的,還是這個書上的,「佛光明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往生要集》這句話是真的。佛光,這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光遍照,照法界一切念佛衆生。這常講,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佛刹土無量無邊,沒有一尊佛不說這個法門。不說這個法門,就不能夠普度衆生。要知道佛的心,這我們常講,用現代的話來說人家好懂,就是一個愛心,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這個愛心是自性的核心,自性的原始點就是這個愛心。
我們中國老祖宗千萬年前就知道了,所以五倫就從這開始。老祖宗教人,第一個是給你講「父子有親」,父子的親愛不是從哪裏學來的,天生的。天生的就是自性本有的,它是性德。從哪裏看?最明顯的嬰兒叁、四個月,叁、四個月他會笑了,你細心去觀察,父母對他的愛沒有任何條件,真愛他,全心全意去愛他。那個小孩他雖然不會說話,你看他的眼神、你看他的表情,那個愛顯露出來了。沒人教的,天性!所以「人之初,性本善」,那本善透出來的。這是性德裏面的第一德,從這個第一德引申出來,「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從這個點演變出來,全是愛,不同的層次那個愛的等級就不一樣。在佛法裏等級相同,絕對沒有變質。佛法跟世間法就這點差別,所以佛法是圓滿的。
又從五倫演變出基本做人的德行,所以你像個人。這是什麼?五常。常,永恒不變,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須臾不能離開的。這是道!大道、大德。仁義禮智信五個字,跟佛家講的五戒完全相同。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你看,跟五戒相同。佛最基本的,教人做人基本的條件,跟中國老祖宗,他們沒見過面,沒開過會,說的字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所謂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不但佛教跟中國儒家,你再看其他所有的宗教,都講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爲人要誠實、要守信,全都講到。飲酒,佛法有製止,但是其他宗教裏頭沒有。這個殺盜淫妄是每個宗教都講,所以宗教可以團結,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這四條是所有宗教都有的。
彌陀,佛光就是彌陀的教誨,遍法界虛空界。諸佛講經,經太多了,真的是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出世講經都有局限,這個局限是什麼?就是這個時代、這段時期衆生的根性,應機說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應該曉得,在佛法裏面講宇宙萬法是一體的,所有一切衆生都從自性流出來的。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是能變,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能夠肯定,所有宗教創始的這些聖人都是從自性裏頭流出來的,是一不是二。一般宗教說一個真神,那就是同一個真神。真神是什麼?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真神,它能現能生,阿賴耶是帶了迷惑,它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大乘教裏講得很清楚、很透徹。
所以我們今天講宗教是一家。這十幾年來,原先總以爲要辯論,一次也沒有遇到過。現在人怎麼那麼聰明?跟他們談這個都能接受,還都歡喜,沒反對的,所以宗教團結很順利,我們也沒想像到。圖文巴的宗教團結起來,好事!這一次我們斯裏蘭卡的活動,他們去參加。真正把這個小城做成,這是多元文化。澳洲原居民是土著,人數很少,居民全是從世界各地移民過去的。所以這個小城雖然只有十萬人,八十多個族群,一百多種不同的語言,十幾種宗教,真的是多元文化城市。現在這些宗教聯合起來,大家一心一意把這個小城打造成全世界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這個想法、這個行動好!現在全世界都需要,沒有人做出來,難得這些人能做出來。做出來了,給大家看看,有殊勝成績表現,看到這個地方人民,人與人之間像兄弟姐妹一樣,能夠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一個城市就是一家人。這是圖文巴每個宗教共同的目標。用什麼手段去落實?講經。每一個宗教都講經,把這些共同的觀念詳細向大家講解。我們大家雖然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們是一體。我們今天住在地球上,我們是地球人,我們是一家人,居住在一起有福同享,有禍同當,一定要互相照顧,爲全世界各個城市做成一個好樣子。由聯合國來推動、來介紹,希望大家都來看,給大家做個參考,希望像這個城市。在全世界每個城市都像這個樣子,天下太平,社會肯定繁榮興旺,所有災難都能化解。
阿彌陀佛攝取一切念佛衆生,攝取不舍也是這個意思,帶他們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讓這些人再到十方世界去教化衆生。那我們能相信阿彌陀佛那邊是個學校,完全培養老師的,培養宗教教學的老師。這個老師成就,無論示現在哪一個宗教,他教的都如法,完全跟性德相應。我們所想的,我相信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我們跟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裏頭法喜充滿!
下面說,「約理而言」,這從理上講,「法相華嚴之釋意」,法相唯識宗跟華嚴宗它們的解釋,「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這個講得高了。真如就是本性、就是自性、就是一切萬法的理體,在哲學裏面稱爲本體論,宇宙萬有的本體,華嚴跟相宗都有這個意思。「或謂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體是一個。實相就是真相,它不是妄相。實際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自性。本經講叁個真實,第一個就是真實之際,就是實際,講真心,第二個真實智慧,第叁個真實利益。這叁種我們一定要標榜,一定要認真努力去證得。能證得嗎?能。爲什麼?因爲這是自性裏頭本有的。我們今天把它丟掉了,不是真丟掉,迷了、忘記了,雖有,拿不出來,這叫迷失,不是真的丟失。覺悟了,覺悟就在現前,你就發現,你就全都用上了,人能用這叁個東西用在生活上。
真實之際是理,我們一般從事上講性德。那是什麼?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是佛法裏面講的叁福、六和、叁學、六度、普賢十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其體,法性,這是真實的樣子。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相如是。實際,真實之際,這從體上說。「界者因之義」,界從事上講,法從理上講,理是一體,這是大乘佛法的倫理觀。中國自古講倫理,倫理就是講人跟人的關系、人跟大自然的關系。大乘教講得最圓滿,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佛跟我也是一體。阿彌陀佛叫自性彌陀,極樂世界叫唯心淨土,心現的。極樂世界沒有識,已經轉識成智了,只有真沒有妄,所以這個世界非常美好,每個人都是純淨純善。純淨純善所感應的就是淨土,就是大圓滿。
極樂世界確實是道場、是學校,沒聽說這個學校、這個地方國土裏頭有國王,沒聽說;說上帝,沒有,沒聽說過;士農工商,沒聽說過。佛說來說去說了四十九年,只說極樂世界有佛、有菩薩,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所以它是個學校,阿彌陀佛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這個地方人身體好,他不是我們這個血肉之身,需要吃飯、需要睡眠、需要營養,那個地方不要,那身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全是自性變的,沒有阿賴耶,所以它不變。人的壽命真的是無量壽,無量壽命,他永遠保持年輕,他不老,這才好。壽命長,老了,這個價值就沒有了,他不老、不死。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化生,化生之後就不老、不死,而且身相無比的莊嚴。《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裏面有無量諸佛菩薩在那個地方教化衆生。這「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這話都是真的,不是過分贊歎。所以是一體,知道在那裏怎樣,完全明了是一體。爲什麼?你看到,你自己真正體會到了。我們這裏現在講一體,是聽佛說的,自己沒親見到。到極樂世界都見到,能看到宇宙源起、能看到萬物的源起、生命源起、我的源起,統統看清楚、看明白。
界者因之義,這就講,不同的這些萬法什麼因緣生起的、什麼因緣出現的。「依之而生諸聖道,故名法界」。事是因理而顯現的這些現象,現象多,不外乎叁大類,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叁大類各有邊際、各有界分,這叫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爲諸法所依之性故」,這個性是體。「又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這個法界叫一法界。一法界裏面分無量無邊法界,無量無邊法界都沒有離開一法界。《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是法相跟華嚴宗所說的法界,說得很圓滿。
《唯識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