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單“知道”了還是不夠的,因爲“知道”了只是“理論”方面明白了;而這個“菩提心”究竟“發”起來沒有?這是“事實”問題。假使我們扪心自問,並沒有真實發心;如是,則即令你心裏知道的理論很清楚,亦只等于“畫餅充饑”。縱令你口裏會講,把發菩提心的道理講的很明白,而自己卻沒有發心,這正所謂“終日數他寶,己無半毫分”了。
我們已經知道發心了;但是這個“心”仍然“發”不起來,怎樣辦呢?下面分叁段來講:
第一、學佛發心: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們是佛的弟子;爲弟子的應當跟著本師學,佛怎樣發心,我們就怎樣發心,才不致有錯。佛發的是“四弘誓願”的心,我們亦應先發四弘誓願。我們中國的佛法是大乘佛法,所以受五戒,具足戒,菩薩戒的時候,都須發四弘誓願;即令單受叁歸依,亦須發四弘誓願。這就是教我們發菩提心的。
佛發的四弘誓願:
第一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既然學佛,就應當學佛發願度衆生。少數的衆生須要度,多數的衆生更須要度。衆生究竟有多少呢?在我們所住的地球上,有叁十多億人,這是單指“人道”說的;“畜生道”的衆生有多少呢?實“非算數所能知”了;還有餓鬼道、地獄道、修羅道、以及天道的衆生呢?更“非譬喻所能知”了!然而這還是指著我們所住的這個小地球說的呢。若依佛教地理看起來,虛空之內,有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世界既然這樣多,世界上面所住的衆生,真是多的不可思議了!這些無量的世界,無邊的衆生,都有痛苦!都需要我們去度!如果以爲衆生太多而生退心,那就不是發菩提心了。不怕衆生是無量無邊的多,我們都誓願度盡他們,這才堪稱弘誓大願!
第二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多得很,多到無窮無盡!這無窮無盡的煩惱,我們誓願把它斷盡了!斷盡了自己的煩惱,然後才能度衆生了生死,方可謂之“度衆生”。然而衆生的“生死”如何能“了”呢?是則必須令衆生斷盡煩惱,才能了脫生死。設若我們自己的煩惱尚不能斷,如何能斷衆生的煩惱呢?所以必須發願,爲度衆生之故,先將自己的無盡煩惱斷盡了。
第叁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衆生無量無邊,衆生的根機也就無量無邊,因之度生的法門亦需要無量無邊。衆生根機不同,應當“觀機逗教”;觀衆生是甚麼根機,就用甚麼法門去度他。例如:衆生喜歡“禅”,我們就度之以“禅”。衆生喜歡“密”,我們就度之以“密”。至于我們自己的煩惱,真是無窮無盡!爲斷除這無盡的煩惱,亦須學無量的法門。比方說:我們的“散亂心”太多,那就須用“數息觀”以治之。倘若是“貪欲心”太多,那就須用“不淨觀”以治之。總之,爲度無邊的衆生——滿第一願,爲斷無盡的煩惱——滿第二願,就須修學無量的法門——發第叁願。
第四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沒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說“佛道無上”。大乘道位有“叁賢”、“十聖”、“等覺”、“妙覺”。叁賢之上有十聖,十聖之上有等覺,等覺之上有妙覺,妙覺就是佛,沒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無上。佛道雖然如此高遠無上,我們爲了度衆生,必須發大誓願,不至成佛不止!這四弘誓願,在修行的曆程上說:當然是前叁願爲因,後一願爲果。但在“所爲”的“目的”上說:則後叁願爲因,前一願爲果。所謂爲度衆生而斷煩惱,而學法門,而成佛道。斷煩惱,學法門,乃至成佛道,並非爲的“自利”,悉皆爲的“利他”,無非“爲令衆生了生死”!是故學佛發四弘誓願,即是學佛發菩提心。
第二、觀衆生苦:設若我們“學佛發心”仍然不甚懇切,那就要實地觀察衆生的痛苦!若能見到衆生的痛苦,感覺著比自己的痛苦還難以忍受!因而生起憐愍之心,由憐愍之心而引生大悲心,誓願拔除其痛苦!如是則菩提心不發而自發了。
一切衆生迷惑顛倒,認苦爲樂。我們能觀察自己之苦,即是生起了正知見,進而推己及人,觀察其他衆生之苦,這樣就與菩提心相近了。
試觀在這念佛堂裏,多數是老年人;若看到老年人那種老態龍鍾的樣子,老來方學佛,六根已暗鈍!觀此便生憐愍之心,于是發心度他們,這就是發了菩提心了。
若看到同願道友們,因病不能參加佛七;或者病了因爲醫藥太貴,而未能就醫買藥;便起憐愍心,發心度他們,這就是發了菩提心了。
又若看到少年人,正需依賴他的父母教養,但他的父母忽然死去了!又如老年人,正需要他的兒子養活他,偏偏他的兒子夭亡了!因此對他們生起憐愍之心,發心度他們,這就是發了菩提心了。
第叁、爲他往生:“他”是指的一切衆生;我們念佛往生西方,不是爲的自己,而是爲度一切衆生才發願生到極樂世界去的,所以謂之“爲他往生”。
念佛往生是爲“了生死”,念佛才能念出工夫來,這是對的。但若專爲自己了生死,乃屬于小乘心。若爲衆生而念佛往生,方是大乘心,始與阿彌陀佛之本願相應。
有人問:既然發心度生,住在娑婆世界永遠的度去就好了,爲甚麼要往生西方呢?
我們先反問一句:度衆生要用甚麼去度?是不是須要智慧,辯才,神通,相好?我們現在一無所有,將何以度呢?
前面講過:爲度無邊衆生,須斷無盡煩惱,學無量法門,成無上佛道。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把後叁願做滿了,再來滿第一願,真是談何容易?先說斷煩惱吧:“斷見惑如斷四十裏流”!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把“見惑”斷掉?還有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哩!再說學法門:我們福薄慧淺,連一句阿彌陀佛尚且不易念熟,又何況學禅、學密、學數息、學不淨觀呢?至于說到成佛道,那更是不容易的事了;按儀軌須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這還是照著但進不退的時間說的;假若來生墮落叁途,不知何時才能出來?縱令來生不失人身,亦難保不昏不迷!如是而欲成佛,真不知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哩?
我們觀察衆生,痛苦已極!急待度脫,豈可遲緩?是以應當趕快念佛,求生西方,見佛聞法,獲得智慧、辯才、神通、相好;再回娑婆,廣度衆生,滿菩提願。
第二節 念佛、往生的原理:憶佛念佛,定生極樂
《蜀中淨土》編者按
《圓通章》曰:“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此段正顯念佛往生的根本原理——憶佛念佛,必定見佛;二力交感,定生極樂。
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根據道源法師佛堂講話整理)
(一) 專憑自力,悟修甚難
念佛法門,顧名思義,是教我們念佛。佛本來無時不念衆生,佛念衆生,衆生念佛,兩方互念,才能成功。念佛的好處,是能得到佛力加被。專靠自力來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過很難如願。這有叁種原因:
(一) 我們薄地凡夫,煩惱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煩惱,即不能明心見性。
(二) 無佛力加被,魔多來擾。
(叁) 陳義過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叁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領受。
分別說明如下:
(一)煩惱深厚,不易超出:叁界內的見思惑,以貪嗔癡爲根本。貪嗔癡造出甚多業障,乃無始以來的習氣,很難破除。再分別解說如下:
貪——貪是對順境現前所起的煩惱,約分財、色、名、食、睡五類,即所謂世間“五欲”。不學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貪”,學佛的人仍然不易擺脫這個“貪”字。拿“財”字來講,衣、食、住、行非財莫辦。一到財境現前,即心迷智暗,而隨財轉了!義中求財,還是好的,超出範圍,即是貪圖非義之財,犯佛法也犯世法。請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顯赫,因財而身敗名裂者,比比皆是。說起話來人人都以清高自許,但一臨財境現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爲錢好用;一方面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其二是“色”,男女之色爲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這一關最難打破。因爲作衆生以來,就有此煩惱。不僅上等動物如此,下至蜎飛軟動之倫,莫不皆然。其叁是“名”,我國叁代以上,已以好名爲病,而叁代以下,則惟恐不好名了!歐美有“名譽爲第二生命”之諺,現代世界各國,無論國家社會乃至各個人,無不以“榮譽”相爭逐。即有道德有修養的大法師,亦多不免這種習氣,聽見人家恭維,看見報章頌揚,便生歡喜心。講起道理來誰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現前就迷惑了!其四是“食”,不學佛的人貪圖口腹之欲,姑且不談。即學佛人懂得不吃衆生肉的道理——衆生即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種誠懇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但業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習氣。我曾親見有人一餐不能適口合意,就傷心到流淚。佛教徒雖不食肉,而對適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點兒;修行多年的人,也還免不掉這種習氣。這就叫做:“貪食忘道,歡喜放逸”。最後講到“睡”,惡勞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晝夜六時都得用功,不應貪睡。但爲習氣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後,即入黑暗糊塗狀態,幾與屍體無異。而在“我癡”、“我見”未破除以前,沒有不貪睡的。
以上說的都屬于“貪”,即財、色、名、食、睡五境現前,所引起的煩惱。
嗔——嗔是對逆境現前所起的煩惱。不論在家人出家人,對逆境現前時,都要發生煩惱。煩惱有八萬四千,惟“嗔”最烈;佛喻爲“嗔恚如大火,能燒功德林。”又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人到忿怒的時候,不聽人勸,不怕人恥笑,不怕墮地獄,也不要成佛了!種種顛倒,無法形容。事後雖知後悔,但當嗔境現前時,心卻被境…
《《蜀中淨土》文選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