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0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就的?我幫他成就的。所以一定也得到十方諸佛的保佑,我們常講得到佛的加持,肯定的,認真跟大家宣揚。

  現在這個社會,問題真的是嚴重,大家對宗教誤解太深了,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年輕,不相信宗教,認爲宗教是迷信。我要是不遇到方東美先生,一生跟宗教沒有緣,是聽他的課程,這個課程裏頭最後的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跟他學哲學。在這個課程裏面,他爲我做詳細介紹,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才把我以前那個錯誤觀念改正過來,重新去認識宗教,尤其是認識佛教。沒有這個機緣,一生我們不曉得走到哪一條路上去了。這個課程對我就非常重要,改變了我的人生價值觀,改變了我一生行持的方向。

  在同一年我認識章嘉大師,比較晚一點,我認識章嘉大師好像是七、八月,認識方老師是年初,我跟方老師大概是半年。這才搞清楚、搞明白,社會有這麼嚴重的誤會。這個誤會對年輕人影響太大了,所以要多介紹,要多做說明,要認識宗教;你不認識它,說它是迷信,不是它迷信,是你本人迷信。爲什麼是迷信?沒搞清楚,你相信它是迷信,不相信它也是迷信,沒搞清楚,沒搞清楚就是迷。所以我說,你說它是迷信,我說你是迷迷信,你那個迷還得加個字。真正搞清楚了,你信它可以,不是迷信,你不信它也不是迷信,搞清楚了。沒搞清楚,胡說八道,所以信是迷信,不信還是迷信。這是做學問的基本態度。

  這個經,十方諸佛如來護念稱贊,把這部經、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我們相信也得十方諸佛稱贊護念。所以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本會當機,付囑這些菩薩作大守護。「大者指超越群倫,以此法門第一希有,可名爲大」。這個話是真的,這個話也是非常難以讓人相信的,是不是修淨土宗的自己誇張自己?他要不了解的話,人家都會這麼懷疑,而且這樣批評你。所以這個經,如果不是很熟,有相當深度的了解,別人批評,你怎麼辦?批評的人多!這些批評的人都是迷信,經典什麼意思沒搞清楚,他就有這個膽子,這麼大膽敢批評,不怕因果。

  早年我在臺中求學,住在慈光圖書館,圖書館是老師辦的。我記得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出家之前的事情,我在圖書館做管理員,也是義工。有一天我們斜對面,但是隔一條河,那個河是柳川,河對面是個市場,市場隔沒有多遠一個教堂,基督教教堂。但是從教堂走到我們這個地方大概五分鍾,走路五分鍾就走到了,很近。這教堂裏一個信教的基督教徒,到我們圖書館來,閱覽室,我在閱覽室,一聊起來同鄉,也是安徽人。虔誠基督徒,把佛教批評得一文不值。我接待他,他講得很起勁,泡一杯茶給他,講了兩個小時。我問他:累了吧?喝杯茶。然後我就問他,我說我們如果要批評一篇文章,要不要把文章從頭到尾仔細看一遍?是,那當然的。我說你批評佛教,這佛教經典有沒看過?他說沒看過。我說我們老師每個星期叁在這講經,你有沒有來聽過?沒有來聽過。我說你膽子不小,完全不知道,你敢批評,你不怕人家笑話嗎?閱覽室還有很多人,都在聽他說,我說你看這些人,這些人都笑話你,說得他滿臉通紅離開了。

  第二天帶了個牧師來,很客氣,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們真的希望你能夠批判佛教,把它消除在這個世界上,你的功德多大,救了多少這些佛教徒。可是你怎麼幹?研究佛經。知己知彼,你才能說話;你沒有把它搞通,你在這裏說,大笑話,讓人家笑你。還算不錯,以後就很客氣了,我說歡迎來聽經,歡迎來看經,佛教圖書館歡迎你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連自己也沒搞清楚,佛教也沒搞清楚,膽子真不小,我很佩服你,我不敢你敢。

  佛付囑彌勒菩薩這些人作守護,這個大,加一個大守護,大字指超越群倫,倫是同類,同類就是佛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這部經超越,這是第一經,這才叫大。以此法門第一希有,則能稱大。「於此守護,可名爲大」,你能守護這個經典,這叫大守護。「勝於護持頭目,超越常情,乃名爲大」。我們遇到危難的時候,危險的時候,首先抱住頭,其他地方受傷沒關系,頭目,這是你一定先護持的。護持這個等於護持頭目一樣,大是這個意思。

  「又《唐譯》雲」,這個本子是五種原譯本,唐譯的《無量壽經》裏頭說,「汝阿逸多」,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的名字,彌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我以此法門及諸佛法」,這比這個經裏面講的範圍大一點,此法門就是《無量壽經》,諸佛法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囑累於汝」。「囑累」,《佛學大辭典》有一個解釋,「囑托以事而累彼也」。《法華文句》裏頭,「囑是佛所付囑」,囑咐你的,「累是煩爾宣傳」。「天臺」,天臺是智者大師,《維摩經疏》是注解,這天臺大師說的,「囑是付囑爲義,累是煩勞荷負之義」。這個東西付托給你,麻煩你好好宣傳,勞累你了,有這個意思。這是付囑給誰?付囑給出家、在家這些大德,要擔任講經教學宣傳的任務,把這個任務付托給大家,所以說「囑累於汝,汝當修行」。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而且是後補佛,這句話重了,汝當修行,你要依照這部經修行,那何況其余的?等覺後補佛還要依照這部經典修行,其他就不必說了。「我今爲大囑累」,囑是付托,累就是麻煩你,「當令是法,久住不滅」。這個任務很重!一切法都滅盡了,這部經還要留住一百年;一百年之後,這個經滅了,這一句佛號還在世間傳一百年,那個時候聽到這句佛號,願意往生,統統都能得生。

  「世尊作大囑累,是故彌勒大士等,應作大守護也」。彌勒菩薩難道他會不聽嗎?當然守護這部經。「慈氏大士於無量壽會上,受佛咐囑,故知大士當來下生,必宏本經」。因爲佛對他,一個是叫他要修行,一個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於是我們就明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這部經是必講的,一切衆生必修的課程。其他的經論講不講沒有關系,講多講少都沒有關系,這部經一定要講,這部經一定要學,要讓這些大菩薩帶頭學習,取信於大衆。你講,不照這個學,人家不相信;學這個法門還學其他的法門,讓人家起懷疑心,這都不如法,一定要依教修行。

  下面一段,「順教護法久住」,這裏頭有叁小段,第一段「示出苦益」,爲我們顯示,離苦得樂全靠這個方法。

  【爲諸有情長夜利益。】

  『長夜』是迷惑,比喻迷惑顛倒,愚癡,沒有智慧。

  【莫令衆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

  你看佛這個心願慈悲到極處!爲大家介紹這個法門什麼意思?是看到衆生在六道輪回受苦。『利益』,是怎麼樣能超越六道,能離開六道。所以說『莫令衆生淪墮』,淪陷、墮落在『五趣』,就是六道,阿修羅不算。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這叫五趣。阿修羅爲什麼不算?除了地獄之外,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餓鬼也有阿修羅,在四道各隨其類。這是五趣。如果講六趣,單單講天阿修羅,爲他列一道,其他的阿修羅各隨其類。

  念老這裏有注解,「世尊如此殷重」,殷勤、鄭重咐囑,「蓋末法中唯此能惠衆生以真實之利也」。這是真話,只有這個法門對衆生是真實利益,其他的可以說間接的利益,不是直接的,是幫助一切衆生種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得不到利益。但是這部經,這一生當中得利益,幫助你往生作佛,只有這一門。在像法、正法時期,出離六道的方法還很多,有些人用得上,在末法沒有這個根性了,煩惱、業障、習氣太重,這是我們要覺悟的,要警覺到的。我們修學佛法學了一輩子,現在想想哪個經、哪個法門我有把握?除了念佛之外沒有把握。夏蓮居老居士爲我們示現,這個老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最後念佛往生。黃念祖老居士也是,密教的金剛上師,也是禅宗的一位大德,這個注解完成之後,他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多走了。都給我們做最後的示現,告訴我們,除這個方法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能脫離輪回,能一生證得圓滿,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這樣鄭重付囑給彌勒菩薩,要他守護,這有道理的。

  「爲一切有情衆生,作生死海中之明燈」,六道就是生死輪回,把生死輪回比喻作大海,深廣沒有邊際,所以說「長夜利益」。生死大海,只有這個法門,只有這部經典是真正的利益,能不講嗎?能不細講嗎?今天的人不細講,他聽不懂,他的疑惑斷不了,一定要細講,還要做榜樣給他看。我們今天把一切經全放下了,專講這部經,用意就在此地。講了五十四年,最後只講一部經,其他的不講了。「賴此妙法,則可令各類衆生速離生死,不墮五趣」。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普度一切衆生,我們一定要相信,一定要肯定,不能再懷疑。人可以得度,天也要靠這個度,修羅、羅刹、餓鬼、畜生、地獄統統靠這部經,平等得度,「免受衆苦」。輪回真苦!地獄之苦,地獄我們每個人都去過,只要是六道裏頭,六道都經過,無量劫來哪一道都去過,地獄苦,忘掉了。阿羅漢有宿命通,能知道過去五百世,五百世肯定墮過地獄,所以他能夠記得,聽到地獄的名號身上流血汗,心有余悸,還有這個現象發生,你就知道地獄怎麼個苦法。免受衆苦只有靠這部經。「故咐囑彌勒」這些大菩薩,文殊、普賢,本經裏頭講十六正士,全是等覺菩薩,他們要護持這部經,要講這部經,要宣揚這部經。

  《無量壽經》有九種版本,這個本子是第一,最完善的一個版本。難爲夏蓮居老居士用了十年時間,會集叁年完成,七年的修訂,字字句句認真斟酌。每一個字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沒有敢自己更動一個字,這是會集必須遵守的條件,他做到了。

  底下這一段,「勤順師教」,老師是釋迦牟尼佛。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我』是釋迦牟尼佛。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

  這是一…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