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有這種能力。從印度到中國,一念之間就到達了,比飛機還快。他經過新疆、西域這一帶,在新疆那邊的中國商人在旅途當中遇到他,一個人要走路要走幾個月才能走到。他遇到的那個日期,就是他那天離開長安十裏長亭的同一天,同一天在新疆看到,他在那個地方。回來一對照,他怎麼樣同一天離開此地,新疆那邊人看到他,這就是經上說的飛行,飛行沒有痕迹。所以他回到印度,我們相信也是同一天,在那個地方看到。

  經怎麼說出來的?我們要知道。所以今天人學經教,非常不容易了解經裏面的真實義。爲什麼?他不相信,他說這都是神話。現在研究佛學,把神話部分去掉,他不知道神話是真話,我們講是真話,原來是假話,這個觀念相當不容易轉過來。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的時候,那個時候方老師給我講佛教經典,他說這個裏頭,百分之八十神話,不要去理它,百分之二十是高等哲學,我們學這個,要把它分開。到晚年,方老師全部接受了,不再說那是神話。方老師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天天讀佛經,天天研究,終究開悟了、明白了。心愈來愈清淨,就愈來愈生智慧,那個真信就能真解,帶著懷疑,你裏面的情執就洗不幹淨。所以方老師剛剛契入境界他就走了,那年他七十九歲,他七十九歲走的,一九七七年。非常可惜,入境界就走了,這是衆生沒福報。

  「一一字中實寓無邊妙理」,就是實實在在,寓,我們現在講含藏著,每個字裏頭都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妙理。這個說法,現在知識分子很難接受,這不是他的境界,他也從來沒有見過這個境界,也沒有聽說過這個境界。你給他說,很陌生,他說這是宗教、這是迷信。這種情形我們知道得很多,因爲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是這個境界,也是這個看法。最明顯的,我早年學佛,我學它的哲學、學它的智慧,戒律,不但我不學,我對它有很深的成見,我認爲沒有必要。戒律是什麼?是生活規範。佛經上這些戒律,叁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時間相差叁千年,地方,東西不一,不是一個文化,我們爲什麼要學它的?你看我很有理由,理由十足,老師聽到也無可奈何。所以章嘉大師很厲害,他不跟我辯論。辯論,我這些歪理,我堅持我的看法是正確的。每次跟他老人家見面,離開的時候,他送我到門口,輕輕告訴我一句,「戒律很重要」。就一句話,我聽了就有幾十遍。

  所以他老人家走,我在他火化爐搭了個帳篷,住了叁天叁夜。認真反省,我跟他叁年,他教了我什麼?這一反省,印象最深的,戒律很重要。我就認真想這句話,以前這句話沒在意、沒重視,現在認真來研究這個東西。爲什麼他這句話說了幾十遍?一定有道理。這個老人非常慈悲,對我們年輕人真愛護,我對他真的感恩。每個星期見一次面,如果這一天有事情我沒去,沒有預先告訴他,他就讓他的副官打電話給我,問我是不是生病了,爲什麼沒有來?這種親情,讓你想偷懶都不敢,他關懷你。所以每個星期一定要去。真有不得已的事情,跟他副官聯系,請副官轉告大師,我今天有重要事情不能來,免得他挂念。關懷跟父母一樣,超過老師。

  爲什麼老說這句話?讓我認真想了兩個多星期,我想通了。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佛法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這個戒律是幫助你出世間法,不是用在世間法。所以世間法的戒律,在中國講禮,叁代不一樣,有興有革。世間的法律用上幾年不適用了,要修訂、修改;佛法不能修改,佛法是出世的,超越六道輪回。那就是這個路,你一改,你就出不去了。往生極樂世界就這個條件,你跟這個條件不合,你去不了。這是我自己思惟,兩個星期揣摩得到的結論,我就很認真去看戒律。我知道這是凡聖的標准,不是世間標准,你要超凡入聖,那你必須遵守,你不遵守,你就沒辦法達到你的目標。這樣才幫助我,不但相信了,深深相信。所以我感謝老人,我認爲老人往生、走了,我說他爲我,他要不這樣表演,我對於戒律不重視,沒有辦法回頭。他這一走,我就沒有依靠了。過了一年,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老師。

  所以,這個一一字中實寓無邊妙理,這真的。這個話對初學的人說,這一句是神話,他不能理解。「一一皆是彌陀性修二德所共莊嚴」,性是性德,自性裏本有的。修是修德,自性本有,我們現在迷失了,修德是什麼?把這個迷惑消除掉,這就叫修德。所以修,不是修性,性是圓滿的,性是永遠不變的,你不能修。修什麼?修,除它的障礙。這個障礙,大小乘經裏頭都講得很清楚,無明煩惱。自性本來是光明的,光明就是智慧,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德能,是你本有的。不但智慧德能充滿,還有圓滿的相好,真正是經上所說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是你本有的。現在爲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就是這叁種煩惱把你的自性障礙了,自性裏所有的完全透不出來。

  修什麼?就把這個障礙除掉,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放下。放下見思煩惱,你就是阿羅漢,阿羅漢的智慧德相就現前;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妄想,你就成佛了。《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佛的身相,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道光明都有諸佛如來在那裏度化衆生,就在這個身相上,現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刹土。《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完全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所看到的、所知道的,全部說出來,跟大家分享。這部經在定中講的,定中沒有時間。這部經多大的分量?龍樹菩薩在龍宮裏頭見到了,他說,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地球裝不下,地球太小了,太陽系也裝不下。是佛在定中,二七日所說的。這不可思議,這又變成神話了,連小乘人都不相信。小乘人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龍樹菩薩造的,不是佛說的,他不承認。

  我這兩天抽了一點時間,在看小乘的《法句經》,《法句經》裏頭人天佛法。裏面講的確實倫理、道德、因果,這是現在一般人都能接受的。真正把它講清楚,讓人們能相信,遵守倫理道德,會得到幸福美滿的一生,人生高等的享受。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它統統講到。我們儒釋道這叁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法句經》裏頭統統具足。問題是要肯學,肯學不是講、不是念,是要能落實,要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才管用。人像個人樣子,家像個家的樣子,國像個國的樣子,國運昌隆、世界和諧能做得到。性修二德,性德落實在修德上,修德不離性德,這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所做的最好的榜樣。

  「一一皆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法華經》上所說的,也說明了《華嚴經》上所講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法,確實沒有藏通別圓,沒有小始終頓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爲人的根性不齊,藏通別圓是從人這邊說的,不是法,法沒有。人是藏教的人,就是小學程度,他看什麼就是他的程度。人是圓教的人,看藏教的也圓,樣樣都圓。所以才說,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甚至於《般若經》上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統統放下了,自性圓滿現前,不要被法障礙了法性,那就錯了。所以世尊給我們的示現,十九歲離開家庭,放下煩惱障;叁十歲放棄參學,是放下所知障,也就是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他舍得幹幹淨淨,自性圓滿現前,也就是性德、智慧、相好統統現前。所現的是要大家能接受的,超過大家能接受的,大家就認爲你是天神來的,你不是人,我不敢跟你學,對你敬而遠之。所以,要示現衆生能接受的。能接受,衆生認爲,人的相好達到究竟圓滿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那佛就示現這個;不能給你示現八萬四千相好,那你受不了。只能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世間人看到非常歡喜,這真正圓滿了。

  所以,性修二德所共莊嚴,一一皆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常念不絕,則得道捷之慈示」,慈悲的開示,「正是如來稱性之流露,世尊心印所印記」。這兩句話要常常記住,常念不絕就是淨念相繼,不能中斷,得道就非常快速,這個快速完全在自己的願跟決心。我願意早一天往生,行!你真能去得了。下定決心我就要去,真能去得了。這個我們要知道,自古至今例子很多。《彌陀經》上的話講的是真的,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到若七日。從一到六是數字,七不是數目字,七是圓滿,也就是你往生那天叫七,它不是數字。你哪一天功夫成片了,功夫成片就能往生,那就叫七。一天功夫成片,這一天就是七,就是圓滿;一年功夫圓滿,這一年叫七。總而言之,你一定可以達到圓滿。

  一心不亂凡夫做不到,功夫成片,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淨宗的殊勝,就在只要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淨念相繼,就是我們此地所說的常念不絕,就這麼一句話。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休息之外,心裏頭都有佛號,口裏頭佛號可以中斷,心裏佛號不中斷,這就是功夫成片。成片了,真想走,發願求佛來接引,佛真來。只要一成片,這個信息障礙沒有了,就通了,我們想佛,佛真來。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著重在現前。我現在想佛,佛就來了;我想去,不想在這個世界再住,佛就帶你走了。你對衆生最大的恩惠,就是最後表演,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沒有生病,瑞相稀有,讓別人看了生起信心,這就是化他、利他。自己往生是自利,這個形象叫人家看到,給人家做證明,這個法門是真的,這個法門不難,我能做到,你也能做到;我是個普通人,煩惱習氣很重,我能往生,你也能往生。所以這兩句話,「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正是如來稱性之流露,真話,一點都不假。世尊心印之所印記,這個世尊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印證。

  念佛快速成佛,是佛說的。「皆是大悲慈父如理之說」,大悲慈父是對世尊尊稱。在這個世間,特…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