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九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九集)  2012/10/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6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千零九叁頁最後一行,科題,「丁二、難知難聞」,分二科,第一科,「佛智難測」,有一首半偈頌,就是六句。請看經文: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這六句,念老在注解注得很豐富,有很長的一段文,我們看集注。「右段表佛智深廣,唯佛能知。二乘賢聖,皆不能測,何況凡夫」。這個話是真實話,絲毫不誇張,這個裏頭有很深的意思,我們要明了。如來智慧,深廣智,是我們一切衆生,包括我們自己,自性裏頭本具的,不是外來的。二乘,阿羅漢、辟支佛不能想像,那是迷,迷失了自性。二乘人見思煩惱斷了,只有無明跟塵沙煩惱。那我們凡夫就不必說了,我們這個叁大類煩惱,一品都沒斷,怎麼能知道佛的智慧?這都是實實在在的。學佛是爲什麼?就是爲恢複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不是爲別的。學習的目標、方向一定搞清楚,我們才能夠得到。如果說我們學佛是爲求功名、爲求富貴,能不能得到?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得到這些東西,自性還是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你一樣都不知道。佛法妙,妙在此地。

  佛法能滿一切衆生意,不論覺迷、善惡都能滿足。你造地獄業,佛也能滿足你地獄業,讓你得地獄果報,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佛只是做增上緣。那增上緣,善的好,惡的爲什麼也給你做增上緣?如果你要不受盡惡報,你不會回頭,所以還是大慈大悲,幫助你覺悟。確實有些人,若不是苦盡他甘不來。這就是一個善於教學的人,叫恩威並施。但是無論是用恩、是用威,都是善意,都是幫助你,都是成就你。不是叫你受這些苦難,你不會覺悟,你不會回頭,所謂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你吃盡苦頭了,你死心塌地,相信了。所以佛教化衆生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議,真正理解之後才佩服,這是大慈大悲,善巧妙用。

  下面,念老教給我們,「故應舍盡執情,唯當仰信」。執是執著,執著裏頭最重要的就是情,情執,這最難破的一關。中國古諺語有所謂的「英雄難過美人關」,就是情執,迷在這個裏頭,回不了頭來。項羽兵敗在烏江,依舊不知道回頭,還認爲所作所爲是正確的、對的,說是天亡他,不是戰爭,是天滅亡他,怨天尤人。這是什麼?這是無知,這是迷惑。「今幸具信慧」,這今是說我們今天非常幸運,具足有信有慧。「能聞此法,切莫錯過今時」,這句話說得好,今時是這一生,可不能錯過。這一生當中生在亂世,生在災難的時代,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隨時會死亡。不要認爲我還年輕,我前途還很長,全想錯了,黃泉路上無老少。每天如果細看看,我在沒學佛之前,每天還看看報紙。我看報紙跟人家不一樣,人家關心社會國家大事,我看報紙,報紙一拿來,第一個看什麼?看訃聞。今天哪些人過世了,慢慢就輪到我了,一天一天的接近,我看這個。所以,對世緣,這個心就比較淡一點,放下比較容易一點。印光大師把死貼在額頭上,也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時時刻刻提醒我。什麼時候走,誰也不知道,很多事情突然的,沒有預警,不能不知道。知道,那就是分秒必爭,不可以放逸,抓緊這個時間信願持名。我們總算遇到了一條生路,一條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門道。這一條路走的人可多了,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不多,他方世界的人很多。

  『海』是比喻,「如來智慧,深廣無涯」,沒有邊際,「猶如大海」,故稱爲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這難解之法是什麼?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這就是如來智慧海。這一句我們常常讀到、常常提到,在這個地方我們有一份參考資料,藉這個機會我們把它再學一遍。這份資料很長,這是屬於《佛學大辭典》裏面的資料。「是名究極之真理之嘉名也」,是名究極,究竟到極處,真實之理,它的名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實際,皆同體異名也」。諸法實相明白了,真如也明白了,法性也明白了,實際也明白了,第一義谛這統統都明白了。

  「雖然,諸宗自有常用之語」,就是諸法實相,大乘八個宗,小乘也有兩個宗,每一宗裏頭都說諸法實相,意思有淺深廣狹的差別。在中國,一般都是依大乘,《華嚴》、《法華》這些經論裏面所說的爲多,多分都是說這些。「華嚴約於中谛,頻唱法界」,《華嚴經》說法界,法界就是諸法實相,法界就是真如、就是法性。「天臺約於性具之妙有,盛鳴諸法實相」,《法華經》所說的。「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谛,爲諸宗之通談」,許多宗,禅宗、法相宗,都是以空假中叁谛裏面的真谛,諸宗都以這個爲諸法實相。所以諸法實相空的意思很廣。但是天臺家講妙有,性具之妙有。性具之妙有有隱現不同,隱而不現,那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說這個意思。本自具足,但是沒有。自性確實非物質、非精神、非自然,這叁種現象都不可得,但是不能說它無,爲什麼?它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妙有,不現的時候叫真空,叫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是諸法實相,天臺家所說的,說得好。

  所以,空中之真谛,「妙有之俗谛,獨限於臺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彌顯今宗」,這個一字就是妙。妙在哪裏?妙在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是性空,相也空。相之空,我們現在概念愈來愈清楚了。彌勒菩薩所說的所有現象,這叁大類,物質現象,心理現象就是念頭,自然現象,全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現象,都從這兒産生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誰能掌握得住?就是誰能見到?這個生滅在我們眼前,我們眼睛睜得再大看不見。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我們從前老的電影上,電影畫面,二十四分之一秒。那樣的速度,我們眼睛有個感覺,有個東西晃了一下,不見了。這東西是什麼樣子?不知道,沒看清楚,也就是你根本看不清楚,二十四分之一秒。現在告訴你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所以在你面前用放大鏡對准了也看不見,用顯微鏡對准了還是看不見,它速度太快了。你說它真有嗎?所以叫妙有。那有是怎麼回事情?不是一個相,是許許多多的相重疊在一起,你看到了。你看,一秒鍾的時間有一千六百兆個影像,你看到了。一大堆堆在那個地方,你看到了,一個現相決定看不到。所以,具一字彌顯今宗。

  我們再看下面,「諸法實相者,諸法爲十界因果之法」。十法界,上面是佛,下面是地獄。四聖、六凡,上面四聖,是佛、是菩薩,是緣覺、聲聞,這四聖;下面是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十法界。十法界的因、十法界的果,這是諸法,經上常講的諸法,十法界因與果。因跟果,《華嚴經》都跟我們說無量因緣,不單純,很複雜,無量因緣成就這因果。世尊教學,爲方便起見,把無量因果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因果拈出來告訴我們,這就方便多了。最重要的一個因果,真因,佛說,佛的因果是平等,平等的心、平等的行就感平等的果。平等的因行是因,行是緣,果就是佛。我們要想成佛,要修清淨平等覺。

  在這個經上我們常常提醒,清淨是二乘心,就是聲聞緣覺;平等是菩薩心,都是偏重在定上講的。覺呢?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覺從哪裏來?覺從平等來的。清淨有小智慧,就是聲聞、緣覺二乘智慧;平等是大智慧,佛的智慧。我們要想成佛,不修平等不行。有見思煩惱就不清淨,見思是執著,有執著就染汙,清淨心不能現前。有高下,平等心不能現前。我比你高,你不如我,這個念頭不可以有;有這個念頭,平等心不生,平等心不生,佛智慧不現前。都怪自己,不能怪別人,誰都沒有障礙你,自己障礙自己。自己爲什麼障礙自己?愚癡,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也不肯放下,那是什麼?習氣。習性太深了,迷染太重了,沒有辦法超越。

  菩薩的因是六度,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是菩薩的修因。菩薩有六度的心,有六度的行爲,有六度的心是因,有六度的行爲,他常常真幹,那是緣,他能成菩薩道。有定有慧,定慧都比二乘人高。第叁是緣覺,也算是小乘,因爲沒有開悟,還是用阿賴耶。雖然用阿賴耶,用得正,也就是與性德完全相應,這也很難得。我們說淺一點,他起心動念依照中國老祖宗的講法,他不離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一定相應,他的言語、造作跟這四科也相應。這非常不容易,世間法說聖賢君子。在佛法裏面,他一定跟叁福相應,跟六和相應,跟叁學、六度相應。這是學佛,是行菩薩道。聲聞、緣覺性質相同,緣覺證得比他深,聲聞的定慧比較淺,這兩種人都出離六道輪回了。加上上面的菩薩、佛,叫四聖法界,我們六道人稱他爲聖人。

  下面就是六道輪回,這很苦。四聖法界,六道輪回的生死沒有了,他永遠離開了,不在六道,他住四聖法界。四聖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就是嚴重染汙。實際上,淨土、染土是人心自己變現的,不是佛變現的,是我們自己變現出來的,自己的分別執著變現的,這個一定要曉得。佛所現的全是一真法界,我們第八識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這是我們自己的妄心,於佛、於菩薩沒關系,這個一定要曉得。曉得之後,不會怨天尤人,知道自作自受,知道這個東西要自己負責任,推到別人是罪上加罪,爲什麼?你冤枉別人。要推到佛菩薩那罪就更重,佛菩薩是大聖,你怎麼能怪罪於他?這個樣子,在叁途裏頭愈陷愈苦。六道裏頭的升降全在念頭,一個善念升,一個惡念就降。

  六道裏頭最高的是天道,天有二十八層,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上面這兩層,修禅…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