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的人往生。禅定沒有斷煩惱,但是能伏煩惱,雖有煩惱,煩惱不起作用。煩惱的因沒斷,煩惱的緣,這些人有本事把緣斷掉,因沒斷。所以叫伏斷,石頭壓草壓住了,根沒去,不壓它它又長了。所以他定功一失掉,煩惱習氣就起現行,他又得墮落。無色界天比色界天高,色界有四禅,有十八層天。再下去是欲界,欲界有六層天,我們常講人天福報,多半是講欲界天。欲界天的煩惱習氣沒伏住,情執很深,他們也修定,沒修成功,叫未到定,是修定,沒成。如果能修成初禅,他就到色界去了;修成二禅,他就到二禅天去了。沒有修得成功,有禅定的功夫,沒有達到那個標准,他還在欲界。欲界的第叁層天夜摩天,第四層兜率天,彌勒菩薩住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都是定的功夫沒成就,但是它也有淺深不同,分四個等級。
完全修福報往生的,就是下面的忉利天跟四王天,他們沒有禅定功夫。他們修福,修的大福報,真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兩層天有報得的五通,除了漏盡通沒有,其他的有,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跟神足,所以他也能夠飛行變化。許許多多人仰慕這些天人,喜歡生天,看到很多宗教都把生天當作終極的目標,不知道天外還有天。到再高層上去的時候,那個天外有佛,那才真正是究竟。天,它的因是十善、四無量心,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這生天道,大概上面四層天都是修這個因而成就的。地居天,就是四王天跟忉利天,他們是以上品十善、慈悲喜舍所成就的。
人道的業因,人道有兩種業,一個是引業,引導你到人道來投胎,是五戒、中品十善。佛弟子就是五戒,中國人所講的五常。不是學佛的,能不能得人身?能,只要你修五常,五常就是五戒,內容完全相同,名稱不一樣。中國五常講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仁是兩個人,會意的字,你看到這個字就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我自己不願意受的,我也不能加給別人,這是仁人。所以仁者不殺生,跟五戒兩個對比,仁是不殺生,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淫,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跟五戒相對。這是六道裏頭你得人身的因緣。
這當中還有個阿修羅,阿修羅算在天,他的福報很大,跟四王天、欲界天差不多,有那麼大的福報。但是他沒有天之德,天很善良,他有福報沒有德,喜歡殺生,貪心重,容易生瞋恚。瞋恨心重,傲慢心重,帶得有這些毛病,他有大福報,這一種我們不稱他天,稱他爲阿修羅。實際上,阿修羅除了地獄,地獄沒有阿修羅,其他的四道都有,天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鬼道裏頭有阿修羅。凡是阿修羅,都是福報大,瞋恨心重,喜歡殺生,喜歡戰爭,好勝心特別強。這是我們要認真修行,把自己傲慢、瞋恚一定要降溫。阿修羅雖然在他那一道裏頭得勢一時,都是帶頭的、領頭的,可是死了以後全到地獄。爲什麼到地獄?殺業太重,沒有一個不到地獄的,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叁惡道最好是不要去,叁惡道的罪業很容易造,去了之後,出來很難很難,太難了,進去很容易。鬼道,這惡道,鬼道是貪心。世間法我不貪了,貪佛法還是貪心,用貪心來學佛,依舊是餓鬼道。因爲學佛有智慧、有福報,所以做鬼做福德鬼,小的,山神、土地:大的,城隍一類的,閻羅王,做這些去了,鬼道裏頭有地位的。畜生愚癡道,愚癡變畜生。瞋恚是地獄,傲慢、嫉妒、瞋恚必定傷人,果報在地獄。這是十法界因果之法,這佛經上說的諸法,略說。
「天臺約之於叁世間十界十如」,十界就是剛才講的十法界,十如是十如是,《法華經》上所說的。「而謂爲叁千諸法」,十法界,每一法界十如是,就是一百法,再乘上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展開數字就多了。天臺家講叁千諸法,大乘經常說八萬四千煩惱。因爲世人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
下面說,「實相者,言離本來虛妄之相」,無論講多少法,體是自性,相是幻相,沒有一個是真的,這叫實相。離本來虛妄之相,「而相相皆實」。爲什麼是相相皆實?相相不離自性,你從相上見性就是,就真實的。你不明了當相即道,你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性跟相是永遠離不開的,如金作器,器器皆金,認識金叫見性,認識相,不見性。他只執著相,他不知道那個相就是金,這叫迷失了自性。自性在哪裏?自性在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法華經》上所說的。「其諸法之實相」,是《法華經》的,「法華經方便品解之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怎麼個講法,下面有解釋。「是法爲叁千之諸法,法位爲叁谛圓融之法位」。即空、即假、即中,任何一法都具足叁谛,從性上講空谛,從相上講假谛,從作用上講是中谛。空假中叁谛同時存在,妙用無窮。知道這是事實真相,性空,相有,相有不是真有,是幻有,中假空叁谛都不可得,所以叁谛圓融,這是法位。
「抑世間之法,視爲生滅無常者」。天臺不主張,不主張生滅無常,他說它沒有生滅,它也沒有常、無常。這是見性的話。「爲見空谛一邊之小乘偏見」,小乘執著性空,執著相是假的。大乘沒有這個執著,知道空假是一不是二,空是講性,假是講相,中是講作用,叁者都不可得。「其無常之處,具不變之性」,這從相上講。相是無常,但是它性不變,有,性不變;無,性也不變。所以「是爲假谛」。「譬如花之落,空谛。而具開於落處之性,是假谛」,根本就不是真的,「更案具開於落處之性者,並具落於開處之性。此二相即爲不二,則是中谛」。這個花開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的性,跟落下來那個地方,落下來的性,是一不是二,這二相不二,這是中谛。「此中谛謂之中道實相,此中道實相,一切諸法之相也」。這是你把這個東西看透了,你用這個方法看一切現象,你不會起心、不會動念、不會分別、不會執著,你就成佛了,你看這個宇宙一點都沒看錯。
宇宙,整個宇宙現相,它有沒有體?當然有,沒有體它怎麼會現相?我們今天換個比喻,現在人沒有不看電視的,我們用電視來做比喻。電視的屏幕是現相的本體,沒有這個東西,相就現不出來。屏幕什麼都沒有,空的,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代表真空、性空,能現一切現象。頻道一打開,現象就現前,這個現象是假相,不是真相,現在人知道,這個現象是電波波動所産生的現象。雖然是波動産生的現象,它在産生的這一刹那,那個一念,就是一動,那個性是不可得的;這個相滅掉的時候,在那個滅處的性也不可得。這叫中道。明白之後,這個相可以欣賞,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不可以控製,不可以占有,爲什麼?它是虛幻的。我們能把整個世界當電視一樣來看,就開悟了,你就明白了。
天臺家講,相有生滅之處,生滅是念念生滅。這個念念,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鍾裏頭,我們電視還不到這個,沒有這麼多,一秒鍾一千六百兆次。這個念頭的生處,這個念頭的滅處,這兩種相不二。生處空的,滅處也是空的,這不二,不二叫中谛。中谛就是自性,空是自性,現相生處、滅處是自性。生滅速度太快,不可得,你掌握不到,那個有是幻有,不是真有。佛法的真妄,它的標准很簡單,不生不滅叫做真,有生有滅皆是妄。我們念頭有生有滅,叫妄念;把心放在一個地方,不動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叫正念。這一念,一念的能量不可思議。所以,從電視上能看到天臺家所說的空假中叁谛,叁谛圓融。
「故天臺止觀謂之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然則花雖落,而具此中道實相,柳雖枯,而亦有此中道之實相。實相爲常住之異名」。什麼東西常住?實相常住。實相是什麼?實相不可得。「故爲中道實相,散也枯也,皆常住也,是即諸法之實相。」聚散無常,這是凡夫見的;天臺家的,這菩薩見的是聚散不二。然後發展什麼?生死不二、真妄不二、是非不二、得失不二,一切法統統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講到最後都回歸自性。這天臺家所說的。
下面這一段看,「然吾等牛羊之眼」,這凡夫眼,「迷執諸法爲實我實法」。我們都以爲諸法是真的,我也是真的,不知道所有現象即空即假即中,了不可得。真正明白了,用什麼樣的心面對這個境界?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佛心;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心;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聲聞、緣覺的心;如果連執著都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都有,凡夫心,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決定不能免輪回。說這些東西幹什麼?沒有別的,叫我們放下,叫我們知道在這個世間是假的。生死不二,叫真看穿了,真看明白了,生沒有歡喜,死沒有悲哀,它是一,它不是二。天臺宗看花開花謝是一不是二,不起心、不動念,全看清楚了,全看明白了,體相用全都看到,看出來了。
說我們是牛羊之眼,就是凡夫之見,「不能見無常生滅之世相(是二乘之見)者」,見無常生滅的世間相,這是二乘。「如何能徹見中道實相之妙理」,這凡夫見不到。「非除無明,開佛慧,則不能也」。除無明,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對這樁事情你就明白了。「故《法華經.方便品》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什麼時候究竟諸法實相你見到了?成佛;你不成佛,不可能。菩薩對諸法實相,見到了,沒有佛那麼清楚。大乘經上常說,等覺菩薩跟佛差一個階級,看諸法實相猶如隔羅望月,隔一層羅網。羅網是非常細的蠶絲織的網,幾乎像是透明的,以前用绫羅做扇子,幾乎是透明的。還隔著一個羅望月亮。
底下還有,《智度論》第五卷說,「除諸法實相,余殘一切法,悉名爲魔」。這承認什麼?只有諸法實相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諸法實相內容很多,各宗說法不同。我們淨土宗這裏頭也有說到,淨土宗的諸法實相怎麼解釋?阿…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