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0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是願力,願力是初發心的時候發的願,發了個慈悲心,「衆生無邊誓願度」。可是發了這個願,這個願不會消失掉的,當你成佛的時候,它自然起作用。確實沒起心沒動念,自然起作用,那就是衆生有感,你必定會應,起這個作用。所以佛教導我們要跟衆生廣結法緣,那最好,結善緣惡緣都可以,只要有緣,你就能度他,沒有緣,不能度他。沒有緣,他對你不相信,你教他,他不接受,這就是無緣。有緣,你教他,他歡喜,他能接受,他能依教奉行,你再慢慢引導他。

  絕大多數中下根性要循序漸進,慢慢提升。像惠能那樣,那是天才兒童,太少太少了,億萬人當中找不到一個,他不經曆階級,真叫一步登天。道理我們全懂,他就有能力將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同時放下,就這個道理。我們沒有辦法,我們不但這叁種煩惱沒有辦法同時放下,就是一種,見思煩惱、執著都沒有辦法一起放下。每天放一點,看到什麼時候真覺悟了,放下就是真覺悟,沒有放下沒覺悟,放下就成佛。能把這個世界放下,決定往生,爲什麼?來生去處你選定了,你選了極樂世界,這個世界當然放下。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你往生極樂世界是打了個問號,不確定,完全看你臨終最後的一念。如果我們能保持現前跟最後一念是同一個念頭,你決定得生,這世界真放下了。所以,能大師第叁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性德,沒有任何迹象,遇到緣,它就能生能現,就是能生萬法。

  第叁是體,「主宰名體」。第四是力,「功能爲力」。譬如我們這一生跑到人道來,這個身就是體,在這一短暫的過程當中,這幾十年我們依靠它,我們稱它爲身體。它有力,它有功能,它能辦事,能成就善業,也能成就不善業。「作,構造爲作」,作是作爲。行善、作惡都是作。「因。習因爲因」,阿賴耶裏面的習氣種子這是因,十法界的因。因,我們每個人圓滿具足,每個人阿賴耶識裏頭,有佛種子、有菩薩種子、有天人種子,也有叁惡道的種子。雖有種子,種子要現行必須要有緣,所以下面有個緣。緣是什麼?「助因爲緣」,幫助那個因,幫它結果,這叫緣。如果我們想作佛,阿賴耶有佛的種子,這是因,作佛的因。作佛的緣?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緣,念佛法門也是緣。念佛這個緣特別殊勝,爲什麼?阿彌陀佛是念佛成佛的,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到最後都是念佛成佛的。

  我們在《華嚴》上看到文殊、普賢,菩薩衆裏面上首,他修什麼成就的?在《華嚴經》上看到了,他們修到最後,全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成就的。我們就知道,八萬四千法門修到最後,決定到極樂世界。怎麼知道?《華嚴經》上有明白的記載,八萬四千法門修到明心見性全歸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到那邊去了。去了之後,肯定是在文殊、普賢會下,等於說文殊、普賢是學生衆的班長,帶領所有的學生。最後把你帶到哪裏去?帶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修淨土的人可占大便宜,不必通過華藏世界,直捷就去了。到華藏世界不容易,到了之後,最後還是要見阿彌陀佛,爲什麼要走這麼大的彎路?這都是緣,有緣的人不走彎路,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沒有緣,不相信這個法門,不願意學這個法門,學其他的法門。其他法門在中國過去有十個宗派,淨土宗除外就九個宗派,宗裏頭還分派,無量法門最後都是生華藏世界。這些法門絕大多數像讀書一樣慢慢向上爬升,出了六道,十法界裏頭有聲聞界,從聲聞界再提升到緣覺界,緣覺再提升到菩薩,菩薩再提升到佛,佛再提升到實報土初住菩薩,再提升到二住、叁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多長時間?叁個阿僧只劫,才能回歸到妙覺,回歸到常寂光,回歸到原始點。你最初從那裏出發的,現在就回去了。這裏面我們看得很清楚,迂回的道路,有大圈圈、有小圈圈,太多太多了。有些人在這些圈圈裏頭轉不出來,這個圈跑到那個圈,那個圈跑到這個圈,跑了無量劫都出不來。這個意思是什麼?換法門。這個法門學的沒成功換一個,修幾天修不成功再換一個,一生都在換法門。恐怕搞了一生,來生連人道都得不到,這才叫冤枉!這是事實真相。

  彎路不怕,我走就走一門,能走得通,能得到結果。古人提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決定有大道理在,不是隨便說的。你一生學一樣東西,決定有成就,成就大小完全在你的勤跟惰。你要是勤奮,你成就大;你是懈怠懶惰,你成就小。決定要一門才行,搞太多了不行。在佛法裏頭說,每個人智慧是平等的,機會也是平等的,問題就是你自己能不能掌握、能不能認識,這個關系太大了!可是真正認識、真正明了,這種人不多。真有這樣的人,他一門深入,他就有大成就,佛門裏面所謂的是大成就者,屬於這一類人。廣學多聞,一生成就很普通,沒有什麼特殊的,有小成就,不能有大成就。凡是大成就的人,目標堅定,道路不變,勇猛精進。一部經論要依教奉行,這叫真精進。

  前面講得很多,念老爲我們引證的也非常豐富、非常精彩。最關鍵的地方,佛教我們舍的,我們舍了沒有?佛教我們要學的,我們學了沒有?這是關鍵。淨宗一點都不麻煩,簡單、明了、直捷、穩當,可是基本的東西,基本的指導原則是淨業叁福。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淨業叁福不但是淨宗,所有的法門,它都是最高指導原則。經上佛說得很清楚,這叁條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菩薩修行,不依照這叁個原則,他不能成就,這個多重要!

  叁條第一條,根,根之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些年來我們提倡的紮叁個根,就這一句。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末後是修十善業,儒釋道的叁個根。尤其是《弟子規》跟《感應篇》是根本的根本,有這個基礎,十善業很容易成就;沒有這個基礎,十善業就非常困難,做不到!我們要想紮根,不能不學《弟子規》。如果不學《弟子規》,就得學小乘,《弟子規》裏頭的精神、內容跟小乘的《法句經》完全相同。《法句經》的分量多,《弟子規》的分量少,一千零八十個字,把日常瑣碎的事情歸納爲一百一十叁條,簡單,容易學。《法句經》四百多首偈頌,兩個一比較就難很多。《感應篇》方便,只有一千五百多個字,裏面說善惡,說了一百九十多條,也比《法句經》少,但是《法句經》所說的,幾乎統統都包括了。中國老祖宗的東西,它精彩之處就是簡要詳明,簡單扼要,又詳細、又明白,這不是智慧功德純熟,做不到!好文章,完全從自性裏頭流露出來的,真實教誨、真實智慧、真實德行。第一條做到了,你就有條件做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是有標准的。儒釋道的叁個根統統做到了,你跟釋迦牟尼佛學,佛歡喜,佛要求的條件,你統統具足,你可以入佛門。

  第二條是入佛門,「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要知道這一條。佛的法運分爲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這個意味著什麼?正法時期,皈依叁寶,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他就能證果。正法時期,他能夠成阿羅漢,不可思議!在像法時期,人的根性不如從前,持戒不能證果了,要加上修定。像法一千年,禅定成就。往後末法,末法修定也不能成就,開不了悟。末法的初期,這一萬年當中第一個一千年,有得禅定的,開悟的很少了。現在末法到第二個一千年,跟前面一千年的人比差太遠了,所以修定不能成就。世尊告訴我們,末法淨土成就,這個話在《大集經》裏頭講的。我們生在末法,自己根性想一想,跟前人比是真比不上。

  我們望前面的人,好像我們是超過古人,古人生活方面沒有現在人這麼方便。夏蓮居老居士訪問日本,那個時候還沒有飛機,還得坐船,坐上二、叁個星期才能到日本;現在我們到日本,二、叁個小時就到了。我們居住的高樓,享受現代化的設備,古人比不上。但是如果我們要說道德文章,那這個一展開來,我們跟古人差遠了,我們比不上他。現在人想錯了,認爲那個道德文章沒用處,現代化的科學有用處,帶給我們這麼好的享受。誰再願意去住茅蓬,晚上點油燈,我看沒有一個人願意。所以,現在人把老祖宗的東西全丟掉了,不要了。從開始信心動搖,到現在兩百年間,差不多快丟光了,果報現前。社會動亂,地球災變異常,果!這些反常的現象,原因是什麼?真正的原因就是不孝父母,不知道尊師重道。這個師不是現在的老師,是古時候那些真正有道德、有修養、有學問的老師,不尊重他,不學了,所以學術一落千丈,也快到了滅亡的邊緣。

  我們中國人很不幸,受外國人影響,我們的衰受他影響,迷信科學,我們的興也受他影響。現在外國人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災難沒法子解決,他們苦不堪言,要尋求解決方法,如何安定社會,如何化解災難,這兩個大問題。現在這些西方人到哪裏去找?到中國來找,到印度去找,要找中國跟印度古老的智慧、方法,來幫助現在人解決問題。這個信息,我看最早就是湯恩比提倡的,早在七十年代,四十年前,湯恩比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那個時候西方人聽到這個話沒放在心上,爲什麼?問題沒有完全暴露。現在問題統統暴露出來了,想想湯恩比的話也許有道理,試試看向中國、向印度去尋寶。這樣讓中國人警覺到了,我們有寶,外國人來找了。

  寶出現了,什麼東西?《群書治要》,這個東西真能拯救社會,真能化解災難。外國人學了,外國人一窩蜂學了,這中國人也跟著學了。所以我們的衰,跟著他腳步走使我們衰了;現在我們再複興,還是跟著人家的腳步走,他要不走的話,我們有寶不認識。我們的眼力不如外國人,他看出來了,他識貨。中國人遭受的苦難,早年,也是六十年前,胡秋原先生告訴我,中國人在這個世紀遭受這麼大的苦難,原因…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