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難值』,值是遇到,遇到佛非常不容易。釋迦佛滅度了,底下一尊彌勒菩薩成佛,時間多久?他在兜率天命終,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一年也是叁百六十天,照這個算法,每一天,我們人間四百年,他的壽命四千歲,所以算出來大概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他才降世。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我們這個地球上,南閻浮提洲,經曆好幾個小劫。一個小劫是人的壽命一次增減。佛經上告訴我們,人的壽命最長八萬四千歲,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我們現在是減的這個階段,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人壽一百歲,這過了叁千年,現在的人壽,平均人壽七十歲。往後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六千年,六千年之後地球上人是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是一個小劫。彌勒佛來成佛,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七千後頭是萬,所以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這個增減劫,好幾個增減劫,彌勒佛才來。現在說彌勒佛來了,那是應化身,不是到這個世間來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不是的,這化身來的。真難遇到。
這麼長的時間,沒有佛住在世間,衆生苦,聞不到佛法。本經釋迦牟尼佛有囑咐,《地藏經》上講得最清楚、最明白,世尊滅度以後,彌勒沒有出世之前,這麼長的時間,度化衆生的使命就委托給地藏菩薩,所以地藏菩薩代理佛教化衆生,這是在相上講的。爲什麼叫地藏菩薩,不叫別人?地藏菩薩表什麼法?代表是孝親尊師,換句話說,他代表淨業叁福第一福。沒有佛住世,只要把這四句做到了,在這個世間也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地藏菩薩代表這個。高深的佛法沒有人講,也沒有人學,這個可以,可以講、可以教、可以學。更深的意義,是地藏菩薩幫助這些衆生,植深厚的善根,所以彌勒菩薩出世,龍華叁會,度生無量,這些衆生的根基都是地藏菩薩培養的,表這個意思。我們才真正領會到,第一福就是儒釋道叁個根。這叁個根,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重視,沒有一尊佛菩薩教學不從這個地方紮根。無論世出世法,世間法,成聖成賢;佛法,成佛成菩薩;其他宗教,成神成仙,全都在這個地方紮根。我們要不重視,要不認真學習,我們就錯了。
這個難遇,「《法華壽量品》雲: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就是爲什麼?「諸薄德人」,他沒有修道德,沒有道德就是沒有福報、沒有智慧。這樣的人,「過」,過是超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這是真的。所以遇到佛,我們遇到佛法,都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不是善根福德深厚,你就遇不到。於是我們要了解,這些善根深厚的人,雖遇到佛法,也會做錯事,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重。尤其生在現前這個世間,聖賢教誨中斷了兩百年,到這個世間來,習染就不間斷,習氣、染汙天天在薰習,縱然有善根福德也被障礙了,他也做錯事情,他也墮落、也迷惑了。這個現象是必然的,無可厚非,換句話說,這個現象是正常的。他要能夠敵得過,不被染汙,那他非常明顯,他是佛菩薩再來的,凡人做不到。他造因受報,在這個世間不斷繼續輪轉,到哪一生、哪一世他的善根福德能夠跟外面這些誘惑抗衡,他能戰勝,他那一生就成佛了,緣就成熟了。這就好比一個人,做錯事情受果報,受盡了苦處,然後他印象深刻了;又來找我麻煩,我這一次不上當了,他才能回頭得了。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我不上當了,這一世他就能超越了;如果還有稍許被誘惑的,他還要輪轉幾次。
所以理事都搞明白了,我們自己的心就平了、心就定了,外面世界怎麼個變,我不變,我就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什麼都不要管了。你管是白管,沒人聽你的;縱然說聽你的,陽奉陰違,表面上聽你的,背後他還是另外一套,你又何必?不如好好的念佛往生,做一個好樣子讓他看見。讓他看見就是給他種善根,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最後來一次作證轉,叁轉*輪,給你作證。這個話,佛當年在世,五時說教,常常開演。
「又當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時,城中僅叁分之一人見佛」,見過,「另叁分之一人但聞佛名,而未見佛。更有叁分之一人,不見不聞,可見值佛之難」。叁千年前,佛出現在印度,那個時候這個大地人口少,大自然的動物很多,沒有交通工具。中國一直到清朝,兩百年前,交通工具是馬車、牛車,最大的運輸工具是帆船,旅行都是徒步,步行。一天走六、七十裏,這是正常的速度。我們抗戰期間行軍,每天最短的六十裏,最長的距離是一百二十裏。一百二十裏,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發,到晚上差不多八、九點鍾到,那走得很辛苦。一百二十裏就是今天六十公裏,天天要走,大概一個星期休息一天。跟日本人打八年仗,我們就走了八年,居無定所,過著流浪的生活。背一個小包袱,很簡單的一個鋪蓋,一床被叁斤重,最小的一床小被子,外面一個毯子包起來,兩套換洗衣服。那個時候人心非常淳厚,走到任何地方,陌生人他們都同情我們逃難,都來問候、都來幫助,跟現在社會完全不一樣,人情味很重。現在一切便利了,人情味沒有了,人與人之間那種親愛完全沒有了,信心沒有了。從前人相信人都是好人,沒有想到這世界有壞人,沒想到。現在信心沒有了,自己對自己都不相信,他怎麼會相信別人?所以福愈來愈薄。
沒有福,怎麼能遇到佛菩薩?不但遇不到佛菩薩,一個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都遇不到,那都要福報。福裏頭還得要有緣的,沒有緣,他看不順眼,他不理你,遇到也等於沒有遇到。這個多結緣是一樁好事情,早年李老師對我們這一批學經教的學生,常常勸導我們,多結法緣,將來你講經教學法緣殊勝。你要不結緣,講得再好,講得天花亂墜,沒人愛聽,不是你講不好,你跟那個人沒有緣分;果然有緣分,他講得並不好,可是他聽得很歡喜,緣分很重要。
這下面說,即前面經中所說的,「若聞斯經」,這是講聞到這部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真正不容易!你聽了,你要能相信,不懷疑,喜歡聽,這個樂是喜歡聽,能接受、能理解,能夠依著經的教誨去修行,這是難中之難。爲什麼?聽到這部經,信樂受持,這個人這一生決定得生。李老師跟我們講,修淨土同學當中,真正能做到這一句,大概一萬人當中有叁、五個,不是多數,決定得生淨土,決定一生成佛。
「慧能生解,故聞經信樂」,所以這人有智慧,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系。確實有很多阿公阿婆聽到這個經生歡喜心,他不認識字,他學念經,一句一句的學。經,他會念,換一個地方拿字給他認,他不認識,在這個經上他認識,換個本子他不認識。這個他念得順口,他一句一句會接下去,心定、心專,他懂裏頭意思。最怕的是心浮氣躁,心裏頭有妄念、有雜念、有妄想,智慧就沒有了。要知道你想的、你念的全都是虛幻的,錯了,不應該有這些念頭。要把念頭換過來,換成阿彌陀佛,這是真智慧。我把我所有的念頭、所有的這些想法,全都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對了。
底下念老總結這叁句,第一個「人身難得」,第二「佛法難聞」,第叁「淨宗難信」。真正修學淨宗,這叁個難都度過。「今則難得者能得」,得人身;「難聞者能聞」,聞到大乘;「難信者能信」,相信淨土,信願持名。「複加以慧解」,對這本經能夠理解,能生信心,斷除疑惑,這些困難全部都度過。「佛勸行人,當深信切願,念佛求生,切莫錯過。此回若錯,則真成錯矣」,那就真錯了。念老末後這幾句話,苦口婆心。由他口裏說出來,由此可知,他在晚年一心念佛,專求淨土,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再看下一首偈,「信受得度」,分兩個小段: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這四句偈,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右之二偈」,「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後半偈,「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再加上這一首,這兩偈「總結全經」。「本經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賢」,普賢菩薩跟淨土宗關系非常密切,我們在大乘經裏面可以看到。在中國提倡《無量壽經》,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第一個人是東晉慧遠大師,被稱爲淨土宗的初祖。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這個世界多大?黃念祖老居士告訴,十億個銀河系。一個銀河系是佛經上講的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銀河系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乘一千、再乘一千,叫叁千大千世界,所以總共十億個銀河系,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在這個教區裏面,第一個提倡念佛求生彌陀淨土的第一個人,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還有更大的,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普賢是娑婆世界初祖,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宗初祖,都是全心全力提倡。
本經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二品是序品,沒有入正宗,「與會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經的開端、序分。在家菩薩衆,第一句話,在家菩薩修行舉了十六位,「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位在家菩薩都是等覺菩薩,跟普賢菩薩地位平等。這個意思說明,這個法門在家菩薩多,修的人太多了,在家菩薩契機。出家菩薩?出家菩薩都搞八萬四千法門去了,都認爲自己的緣很殊勝,走那些門,只有這個法門在家菩薩多。所以你看這個經開頭,普賢,到這個經結束也是普賢,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在極樂世界,每個人所修的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華嚴。那我們知道,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講的經教,講什麼?無量法門統統都講,沒有一個法門漏掉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想學什麼法門都很容易,佛都教你,到你大徹大悟之後,你就完全念佛了,爲什麼?報阿彌陀佛之恩,只有念佛才能報佛恩。
到這…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