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見到人都笑咪咪的。你跟他講什麼話,他回答你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他什麼話都不會說。這樣的人一定要尊敬他,千萬不要怠慢。那是了不起的人,那是佛菩薩在示現,在將一向專念做出來給我們看,一行叁昧,一向專念。告訴我們念佛人,念佛要像他那個樣子,真念佛。念到那種功夫,真的,他隨時可以往生,他想去,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他。他念念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爲什麼?他沒有障礙。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不了,有障礙。什麼障礙?雜念障礙,妄想障礙,有雜念、有妄想,功夫不純。他的功夫純一,什麼障礙都沒有。理要搞清楚,事上就不懷疑了。

  《文殊般若經》下卷講:「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你看這是教我們,這叁昧怎麼修?你要找個地方,空閑的地方,就是寂靜的地方,沒人找你。舍諸亂意,把心裏面的妄念放下,萬緣放下。不善的放下,善的也放下,叫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要想。「不取相貌」,不取相貌是外面所有境界不要去執著。執著什麼?這個花我喜歡它,那一堆草我討厭它,這你就是被外面境界轉了。外面不管是什麼境界,不要理它,根本就不分別、不執著。你看,「系心一佛」,把心就系在阿彌陀佛上,「專稱名字」,專念這一句名號,心裏頭系念就是專想這一尊佛,專念這一尊佛。「隨佛方所」,阿彌陀佛在西方,我們把方所搞清楚,我住在這個地方,東南西北搞清楚,我常常看著西方,常常想著西方。「端身正向」。最好我們供佛把佛像供在西方。可是我們房子如果是坐東向西的,那個門正好是西方,門這邊是東方,也不要緊,也不必執著。我們還是照中國,佛供在上方。一個房子什麼地方是上方?站在這裏、坐在這裏,所有的人進房間來你都能看到,這就是上方。所以你這個房間有幾個門,你坐在這個地方,無論從哪個門進來,我先看到你,這是上方。所以面對著大門,這是上方。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這一句佛號不間斷,真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它就起感應道交,你就能見到。但是見到要自然見到,不要天天想見佛,想見佛也能見到,但是有時候魔變佛的樣子來,你不知道。就一直念下去,什麼都不想,自然現前,那是佛現前。佛現相了,對我們來說是加持,增長我們的信心。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頭講過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現前見佛。當來,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在極樂世界見佛。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是現前見佛,爲什麼?你沒有斷氣,你的頭腦很清醒,你見到佛相,告訴大家,佛來迎接我了,這屬於現前見佛。這一段,《起信論義記》有,《安樂集》有,《往生禮贊》裏頭都有,說這個事一行,就是念佛叁昧。

  念老引用的這個,就是講的事一行叁昧。「一行叁昧者,系心一佛,專稱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廣含衆妙。普賢十大願王是從根本智而差別智」,根本智而生起的差別智。「今則廣攝願王,唯倡信願持名,是乃從差別智,複歸根本。故雲行超普賢也」,這把「行超普賢」這句話解釋開了。一行叁昧就是念佛叁昧。系心一佛,系是系念,我們講挂念,心裏頭常常挂念佛,不要挂念人。再親的人都不能挂念,再喜歡、再愛的人不可以。爲什麼?這叫情執,有這個挂念,就去不了極樂世界。的確,有念佛念得功夫很好,最後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情執沒放下。臨命終時他不想佛,他想挂念那個人,他還沒看見,這是念佛人最大的忌諱。挂念有什麼用?一口氣不來,各人到各人的地方去,不會再見面,這個道理一定要想通。你所親愛的人,要勸他念佛,心裏要想佛,別想人,將來到極樂世界不就永遠在一起嗎?到極樂世界,人皆無量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人在晚年,愈是到晚年情執愈重,對兒子情執淡了,對孫子情執很重,兒子放下了,孫子放不下,真有。所以要真放下,我們要真的是一心一意,我們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會合,這個有意思。此地志同道合,將來到極樂世界,我們在一起依然是一個和合僧團,這就對了。所以,把我們世間所有一切關系,統統變成極樂世界的同修、同伴,要有這個念頭。我們親密的朋友,問他,你喜不喜歡我?喜歡我,到極樂世界我們就常常在一起。不到極樂世界就很痛苦,這個痛苦是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十法界裏面事情全解決了,全都沒有了。

  念老底下這幾句話說得好,「故知持名一法」,就是信願持名,「直是醍醐」。醍醐是比喻,古時候印度最好的飲料叫醍醐。這經上常講,醍醐是味中第一,舌嘗味,味道裏頭是第一。到底是什麼?我受戒的時候,戒和尚是道源法師,道源法師也是講經的法師,他跟旅行團到印度去朝聖。到印度他就問兩樁事情,問印度人,庵摩羅果是什麼?人家把它拿來了,他一看,臺灣也有,叫芭樂,臺灣叫芭樂,庵摩羅果。再問醍醐是什麼?端過來,沙拉,醍醐就是沙拉,奶製品。端來才豁然大悟,總是幾十年沒搞清楚,現在看到了,親眼看到了,原來臺灣都有。常常吃,不知道那個叫做庵摩羅果、叫做醍醐,不曉得。古人飲料當中最好的。

  廣攝衆妙,醍醐,你看經多少次的提煉,從奶煉成酪,從酪再煉成酥,生酥、熟酥,再提煉,成爲醍醐。經過很多次的提煉,這是奶製品裏頭的精製的,用這個做比喻。「廣含衆妙」,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講經教學,微妙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裏頭,這一句佛號全包了。沒有一尊佛說的妙法是在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之外的,說還有一個法比這個更妙,沒聽說過了。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你得到這一句佛號,你不會改變,你的心就定了,不會再想學其他的,一門深入,決定往生。親近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成佛,而且成佛都跟阿彌陀佛平等,這個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在阿彌陀佛那裏畢業了,你也戴上這個皇冠,佛中之王,戴上這個皇冠,非常不可思議。

  「普賢十大願王是從根本智而差別智」,從根本智起的差別智,用在哪裏?用在生活上,這個生活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成就,就是文殊的根本智、普賢的差別智,合起來就是阿彌陀佛的佛智,一切種智,彌陀的一切種智。「今則廣攝願王」,今天釋迦牟尼佛爲大衆宣講這部《無量壽經》,今就是指的這個。我們今天看到中文的翻譯本,夏蓮居會集的本子,也是今的意思。廣攝願王,普賢十大願,願願都在這部經經文之中,願願都在字字之中。不但每一句裏頭都圓滿的十大願王,每一個字裏頭也圓滿廣攝十大願王。「唯倡信願持名」,提倡,唯獨提倡信願持名。「是乃從差別智,複歸根本」,十大願王是差別智,十條,阿彌陀佛是根本智。十大願王每一願王都歸阿彌陀佛,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十大願王你都修了,都在其中,這不可思議。

  我們淨宗提倡的修學的綱目只有五科,不麻煩。你看,淨業叁福、六和(六和敬)、叁學、六度、普賢十願,就是這五科。這五科就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裏頭圓圓滿滿都包了這五科,這是我們從綱領上說。從更廣大的差別智裏頭說,這一句佛號包括了淨宗五經一論,包括《華嚴》、《法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一句阿彌陀佛全包括了。再給你擴大一點,包括了華藏世界,包括了一切諸佛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在其中,這一句佛號不可思議,這一句佛號全包了,沒有一樣東西在這個佛號之外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能不念佛嗎?

  很可惜的,多少學佛的人、皈依叁寶的人他不懂!念阿彌陀佛,還要想念別的經典,還要想念念別的咒語。佛經上也有,那是佛的方便說,對什麼人說的?他還有雜念,還有妄想,還沒有完全放下。佛恒順衆生,你要加這一點、加那點,佛點頭,很好很好,不會說不好。真全懂了,不必要添加,味道才純,才足!加一點就不純了,加多了就不是味道了。所以此地說,信願持名是從差別智複歸根本,這一句講得太好了、太妙了,阿彌陀佛是根本。「故雲行超普賢」,這真超過普賢了,普賢只有十願,它不止十願,十方一切諸佛全包在裏頭,這就超越。

  「蓋持名之妙行,以果覺爲因心」,阿彌陀佛是果覺,阿彌陀是果,佛是覺,是圓滿的果覺。你看,用這個爲我們因心,我們的心上是阿彌陀佛,我們口上是阿彌陀佛。「因果同時」,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直截了當,不假方便,不落階梯」,沒有層次,直捷的。凡夫成佛,大乘教上說,這個階梯多少階級?五十一個階級。念阿彌陀佛沒有階級,一步登天。「正如《彌陀要解》雲」,蕅益大師的話,說「阿彌陀」,梵語,「正翻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正翻作無量。「本不可說」,無量的意思太廣、太深了,沒法子說。不但說不出,連想都沒辦法想,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解釋阿彌陀佛的意思,佛用了兩個名詞,無量光、無量壽,光代表空間,壽代表時間。「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際」,這就把時間,「橫豎交徹,即法界體」。收盡一切無量,這個名號裏頭它所包含的是一切的無量,用光壽兩個字做代表,這就是法界的全體。今天社會上一般人不講法界,講宇宙,也行。那麼無量壽,就是阿彌陀,是整個宇宙的全體,我們對現代人講,他能夠體會。什麼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代表整個宇宙全體,這是現代知識分子能接受的。

  對一般人來講,這個說法沒定法可說的,要看人,看什麼根機,應機說法。現代人腦子裏頭想的,都想發財,都想聰明智慧,那我們說阿彌陀佛代表什麼?代表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報,講得通。叁皈依說,「皈依佛,二足尊」,那個二,真的就是智慧跟福德;我們不要說福德,福德他不懂,講福報他懂。你有福報,你就…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