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到人都笑咪咪的。你跟他讲什么话,他回答你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他什么话都不会说。这样的人一定要尊敬他,千万不要怠慢。那是了不起的人,那是佛菩萨在示现,在将一向专念做出来给我们看,一行三昧,一向专念。告诉我们念佛人,念佛要像他那个样子,真念佛。念到那种功夫,真的,他随时可以往生,他想去,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他。他念念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为什么?他没有障碍。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不了,有障碍。什么障碍?杂念障碍,妄想障碍,有杂念、有妄想,功夫不纯。他的功夫纯一,什么障碍都没有。理要搞清楚,事上就不怀疑了。
《文殊般若经》下卷讲:「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你看这是教我们,这三昧怎么修?你要找个地方,空闲的地方,就是寂静的地方,没人找你。舍诸乱意,把心里面的妄念放下,万缘放下。不善的放下,善的也放下,叫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要想。「不取相貌」,不取相貌是外面所有境界不要去执著。执著什么?这个花我喜欢它,那一堆草我讨厌它,这你就是被外面境界转了。外面不管是什么境界,不要理它,根本就不分别、不执著。你看,「系心一佛」,把心就系在阿弥陀佛上,「专称名字」,专念这一句名号,心里头系念就是专想这一尊佛,专念这一尊佛。「随佛方所」,阿弥陀佛在西方,我们把方所搞清楚,我住在这个地方,东南西北搞清楚,我常常看著西方,常常想著西方。「端身正向」。最好我们供佛把佛像供在西方。可是我们房子如果是坐东向西的,那个门正好是西方,门这边是东方,也不要紧,也不必执著。我们还是照中国,佛供在上方。一个房子什么地方是上方?站在这里、坐在这里,所有的人进房间来你都能看到,这就是上方。所以你这个房间有几个门,你坐在这个地方,无论从哪个门进来,我先看到你,这是上方。所以面对著大门,这是上方。
「能於一佛,念念相续」,这一句佛号不间断,真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它就起感应道交,你就能见到。但是见到要自然见到,不要天天想见佛,想见佛也能见到,但是有时候魔变佛的样子来,你不知道。就一直念下去,什么都不想,自然现前,那是佛现前。佛现相了,对我们来说是加持,增长我们的信心。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头讲过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现前见佛。当来,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在极乐世界见佛。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是现前见佛,为什么?你没有断气,你的头脑很清醒,你见到佛相,告诉大家,佛来迎接我了,这属於现前见佛。这一段,《起信论义记》有,《安乐集》有,《往生礼赞》里头都有,说这个事一行,就是念佛三昧。
念老引用的这个,就是讲的事一行三昧。「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根本智而生起的差别智。「今则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这把「行超普贤」这句话解释开了。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系心一佛,系是系念,我们讲挂念,心里头常常挂念佛,不要挂念人。再亲的人都不能挂念,再喜欢、再爱的人不可以。为什么?这叫情执,有这个挂念,就去不了极乐世界。的确,有念佛念得功夫很好,最后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情执没放下。临命终时他不想佛,他想挂念那个人,他还没看见,这是念佛人最大的忌讳。挂念有什么用?一口气不来,各人到各人的地方去,不会再见面,这个道理一定要想通。你所亲爱的人,要劝他念佛,心里要想佛,别想人,将来到极乐世界不就永远在一起吗?到极乐世界,人皆无量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人在晚年,愈是到晚年情执愈重,对儿子情执淡了,对孙子情执很重,儿子放下了,孙子放不下,真有。所以要真放下,我们要真的是一心一意,我们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会合,这个有意思。此地志同道合,将来到极乐世界,我们在一起依然是一个和合僧团,这就对了。所以,把我们世间所有一切关系,统统变成极乐世界的同修、同伴,要有这个念头。我们亲密的朋友,问他,你喜不喜欢我?喜欢我,到极乐世界我们就常常在一起。不到极乐世界就很痛苦,这个痛苦是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十法界里面事情全解决了,全都没有了。
念老底下这几句话说得好,「故知持名一法」,就是信愿持名,「直是醍醐」。醍醐是比喻,古时候印度最好的饮料叫醍醐。这经上常讲,醍醐是味中第一,舌尝味,味道里头是第一。到底是什么?我受戒的时候,戒和尚是道源法师,道源法师也是讲经的法师,他跟旅行团到印度去朝圣。到印度他就问两桩事情,问印度人,庵摩罗果是什么?人家把它拿来了,他一看,台湾也有,叫芭乐,台湾叫芭乐,庵摩罗果。再问醍醐是什么?端过来,沙拉,醍醐就是沙拉,奶制品。端来才豁然大悟,总是几十年没搞清楚,现在看到了,亲眼看到了,原来台湾都有。常常吃,不知道那个叫做庵摩罗果、叫做醍醐,不晓得。古人饮料当中最好的。
广摄众妙,醍醐,你看经多少次的提炼,从奶炼成酪,从酪再炼成酥,生酥、熟酥,再提炼,成为醍醐。经过很多次的提炼,这是奶制品里头的精制的,用这个做比喻。「广含众妙」,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讲经教学,微妙法门,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这一句佛号全包了。没有一尊佛说的妙法是在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之外的,说还有一个法比这个更妙,没听说过了。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你得到这一句佛号,你不会改变,你的心就定了,不会再想学其他的,一门深入,决定往生。亲近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成佛,而且成佛都跟阿弥陀佛平等,这个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在阿弥陀佛那里毕业了,你也戴上这个皇冠,佛中之王,戴上这个皇冠,非常不可思议。
「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从根本智起的差别智,用在哪里?用在生活上,这个生活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成就,就是文殊的根本智、普贤的差别智,合起来就是阿弥陀佛的佛智,一切种智,弥陀的一切种智。「今则广摄愿王」,今天释迦牟尼佛为大众宣讲这部《无量寿经》,今就是指的这个。我们今天看到中文的翻译本,夏莲居会集的本子,也是今的意思。广摄愿王,普贤十大愿,愿愿都在这部经经文之中,愿愿都在字字之中。不但每一句里头都圆满的十大愿王,每一个字里头也圆满广摄十大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提倡,唯独提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十大愿王是差别智,十条,阿弥陀佛是根本智。十大愿王每一愿王都归阿弥陀佛,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十大愿王你都修了,都在其中,这不可思议。
我们净宗提倡的修学的纲目只有五科,不麻烦。你看,净业三福、六和(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就是这五科。这五科就在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里头圆圆满满都包了这五科,这是我们从纲领上说。从更广大的差别智里头说,这一句佛号包括了净宗五经一论,包括《华严》、《法华》,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一句阿弥陀佛全包括了。再给你扩大一点,包括了华藏世界,包括了一切诸佛实报土、方便土、同居土。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在其中,这一句佛号不可思议,这一句佛号全包了,没有一样东西在这个佛号之外的。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能不念佛吗?
很可惜的,多少学佛的人、皈依三宝的人他不懂!念阿弥陀佛,还要想念别的经典,还要想念念别的咒语。佛经上也有,那是佛的方便说,对什么人说的?他还有杂念,还有妄想,还没有完全放下。佛恒顺众生,你要加这一点、加那点,佛点头,很好很好,不会说不好。真全懂了,不必要添加,味道才纯,才足!加一点就不纯了,加多了就不是味道了。所以此地说,信愿持名是从差别智复归根本,这一句讲得太好了、太妙了,阿弥陀佛是根本。「故云行超普贤」,这真超过普贤了,普贤只有十愿,它不止十愿,十方一切诸佛全包在里头,这就超越。
「盖持名之妙行,以果觉为因心」,阿弥陀佛是果觉,阿弥陀是果,佛是觉,是圆满的果觉。你看,用这个为我们因心,我们的心上是阿弥陀佛,我们口上是阿弥陀佛。「因果同时」,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直截了当,不假方便,不落阶梯」,没有层次,直捷的。凡夫成佛,大乘教上说,这个阶梯多少阶级?五十一个阶级。念阿弥陀佛没有阶级,一步登天。「正如《弥陀要解》云」,蕅益大师的话,说「阿弥陀」,梵语,「正翻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正翻作无量。「本不可说」,无量的意思太广、太深了,没法子说。不但说不出,连想都没办法想,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解释阿弥陀佛的意思,佛用了两个名词,无量光、无量寿,光代表空间,寿代表时间。「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这就把时间,「横竖交彻,即法界体」。收尽一切无量,这个名号里头它所包含的是一切的无量,用光寿两个字做代表,这就是法界的全体。今天社会上一般人不讲法界,讲宇宙,也行。那么无量寿,就是阿弥陀,是整个宇宙的全体,我们对现代人讲,他能够体会。什么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代表整个宇宙全体,这是现代知识分子能接受的。
对一般人来讲,这个说法没定法可说的,要看人,看什么根机,应机说法。现代人脑子里头想的,都想发财,都想聪明智慧,那我们说阿弥陀佛代表什么?代表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报,讲得通。三皈依说,「皈依佛,二足尊」,那个二,真的就是智慧跟福德;我们不要说福德,福德他不懂,讲福报他懂。你有福报,你就…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