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廬山慧遠法師的念佛禅觀
業露華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慈光禅學學報 第二期
提要
東晉廬山的慧遠法師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他長期活動于江西廬山,學識淵博,德才高超,于佛學與中國傳統思想都有深厚的造詣。他曾師事道安法師多年,後「蔔居廬阜叁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直到東晉義十二年,即公元416年,以八十叁歲之高齡圓寂于此。
佛教的基本內容可歸納戒、定、慧叁個部分,稱爲「叁學」。「叁學」中「定」是一個重要環節,由「戒」入「定」,自「定」發「慧」。慧遠法師倡導的念佛叁昧是依《般舟叁昧經》而修,據《般舟叁昧經》中說,如有人能依經中所說而行,一心念佛,即可借助佛的威神力、所修的叁昧之力以及本功德力,使十方諸佛現于眼前;此人去世後即能往生佛的國土。慧遠法師在《念佛叁昧詩集序》中說:「夫稱叁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值得注意的是,《般舟叁昧經》在諸佛淨土中特別提出阿彌陀佛淨土,慧遠法師則依《般舟叁昧經》而行,大力提倡以念佛叁昧與西方阿彌陀佛淨土信仰相結合爲主要實踐的修行方法,並希望通過這種念佛禅定的修行方法而能得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般舟叁昧經》早在東漢末年就已譯出,但直到慧遠法師的大力倡導,才在社會上産生重大影響,這是由諸多因緣才成就這種狀況。《般舟叁昧經》中提出的念佛叁昧的修行方法,比較簡易方便,而且直觀具體。是一種確實可行的,而且比較容易獲得成果的修行方法。因此《般舟叁昧經》中說:「有叁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複隨余法,功德中最第一。」與其它各種禅法相比,《般舟叁昧經》所說的念佛叁昧,顯出種種優點。遠公所倡導的念佛叁昧,是依《般舟叁昧經》而修。但此「定中見佛」,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慧遠法師爲此曾與鸠摩羅什有過熱烈討論,這些問答後被歸納爲十八類,即爲《大乘大義章》。慧遠法師在廬山倡導的念佛禅,依《般舟叁昧經》修行,將佛教的禅觀與往生西方淨土的信仰相結合,雖然他對定中見佛的理解還有許多疑惑之處,但以他的社會地位和人格力量,他所提倡的念佛禅觀在社會上還是産生了很大影響。
關鍵詞:
慧遠 禅觀 念佛禅
目次
一、慧遠法師的生平
二、念佛與往生相結合的般舟叁昧
叁、關于念佛叁昧的討論
四、慧遠法師的念佛禅對後世的影響
一、慧遠法師的生平
東晉廬山的慧遠法師,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他曾長期活動于江西廬山,領導廬山僧團。他「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叁十余年,堅持走山林佛教的修行之路,不依附權貴,在當時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據《高僧傳》等有關史料記載,慧遠法師原是雁門樓煩人,在今山西省甯武附近。他生于公元334年,即東晉成帝鹹和九年;卒于公元416年,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他的一生幾乎與東晉王朝相始終。
據張野《遠法師銘》記,法師「本姓賈氏,世爲冠族。」1但梁代僧佑所作的《出叁藏記集》及《高僧傳》中,都沒有言及他的父親和祖父的經曆,因而他的出身家世具體情況不詳。他有一個兄弟名慧持,與他同時依道安法師出家,並與他一起入廬山。晉隆安叁年(399),慧持聽說巴蜀有峨嵋勝景,意欲前往觀瞻,遂西行至成都。公元346年,即慧遠法師13歲那年,即隨舅父令狐氏從北方來到中原地區的洛陽和許昌。當時中國的北方正是匈奴石虎建立的後趙時期,石虎及其前任石勒都是佛教信仰者,他們遵奉西域來的僧人佛圖澄爲「大和尚」,把他看作爲「國之大寶」,並請他任政治和軍事顧問,經常向他請教一些軍國大事。由此,當時佛圖澄在社會上影響非常大,「追隨受業者常達數百,前後門徒幾近一萬,所曆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叁所。」2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但自漢末以來,中原地區長期遭受戰亂,經濟受到極大破壞,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呈現一片凋零和破敗景象。到了石趙統治時期,社會又獲得了短暫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以儒學爲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出現了複興的趨勢。石勒時曾置大學、小學博士。3公元343年,繼承石勒的後趙統治者石虎因「頗慕經學,遣國子博士詣洛陽寫石經,校中經于秘書,國子祭酒聶能注谷春秋列于學官。」4學術文化事業開始慢慢受到重視,傳統文化也漸漸有了發展的氣象。
少年時期的慧遠遊學中原的時候,中原地區的佛教和傳統文化的發展正是處于這樣一種曆史背景下,因此佛學和傳統的中國思想文化對他都有很大影響。《高僧傳》中說到法師少年時「少爲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老莊」,「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5他晚年在廬山時,還曾講《喪服經》。《喪服經》是一部儒家經典,儒家重禮教,喪服是儒家禮製的一個重要內容。慧遠法師以一個出家的僧人的身份講儒教的經典,而且他在講《喪服經》時,南朝名流雷次宗,宗炳等都「執卷承旨」6,這也說明了他對于儒學確有很深的造詣,得到了人們的認同,使得當時一些名流對他也十分敬佩。
公元349年石虎死,中原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占據河北的燕國乘機舉兵南下,同時南方東晉的北伐軍也乘中原混亂之際揮戈北上,于是中原地區再次陷入戰爭的硝煙之中。《資治通鑒》記這時社會狀況曰:「中原大亂,因以饑疫,人相食,無複耕者。」352年,「邺中大饑,人相食。」7在這種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儒生們得不到安定的環境,再也不能安穩地學習了,慧遠此時也不得不結束在許洛地區的遊學生活而避亂他方。當時處于相對穩定的東晉王朝,被認爲是漢族政權的正統,是中原文化的根基所在,這對于青年時代的慧遠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他當時「欲渡江東,與範宣子共契。」8範宣是當時有名的隱士,據《晉書》卷九十一中記,「年十歲能誦詩書」,「少尚隱遁,加以好學,手不釋卷,以夜繼日,逐博綜衆書,尤善叁禮。」慧遠仰慕他的名聲,所以想渡江與其相會,共論學業。但因社會動亂,交通阻塞,無法渡江南下。因而慧遠志不獲從,只得展轉北上,最後來到太行山脈的恒山。當時沙門釋道安法師在此立寺傳教,「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9投入了道安的門下。
道安法師是當時佛教界的著名領袖人物,是佛圖澄的弟子。他「性聰明,日誦萬言,研求幽旨。」「覃思構精,神悟妙頤。」10他通內外之學,集佛學中般若,禅法二系之大成,倡魏晉般若學「六家七宗」中的「本無」說,融通玄學和佛學,在當時佛學界和思想界有很大影響。欲渡江東而不能逐願的青年慧遠,爲避戰亂而來到了靠近故鄉的太行恒山,在這兒遇上了在此立寺弘法的道安法師。他爲道安法師的學問所折服,最後投于道安門下。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慧遠法師師事道安法師長達二十多年(自354-378年),其間埋頭于佛學研究,「藉慧解于前因,發勝心于曠劫,故能神明英越,機鑒遐深。」11受到道安法師的重視。道安常歎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12認爲他能推動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道安法師曾長期在湖北襄陽講經說法,公元379年,襄陽被苻秦軍隊攻破,道安被苻堅帶去長安。在襄陽攻破之前,道安遣散徒衆,這時慧遠才離開道安法師南下,開始他生活的新時期。
自與道安法師分手,遠公率弟子數十人南下,先到荊州,後來又欲赴約去羅浮山,途中經過江西九江。九江古稱浔陽,位于長江南岸,廬山腳下。慧遠法師到此,立刻被臨江突起的廬山之秀麗景色所吸引。他「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後浔陽剌史桓伊爲他在西林寺東別建寺院,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廬山東林寺。慧遠法師認爲廬山是佛教修行的好地方,東林寺修成後,他即「蔔居廬阜叁十余年」,從此「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直到東晉義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以八十叁歲之高齡圓寂于此。
廬山時期是慧遠法師從事佛教活動最重要的時期。以他的學問和人格之影響,在其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弟子,由此而形成了廬山僧團。此外還有一批儒學之士,也常來此歡聚修行。他對漢末以來佛學兩大支,即小乘的禅數學,和大乘般若學都有很深造詣。《出叁藏記集》說他「無生實相之玄,般若中道之妙,即色空慧之移,緣門寂觀之要,無微不析,無幽不暢。」他因歎江東禅典未備,律藏殘缺,故派弟子支法領等西行求法;他在此組織了大小乘經、律、論的翻譯,並著書立說,寫下許多文章闡述佛教的教義學說;他與劉遺民,周續之等在廬山阿彌陀佛像前立誓往生西方淨土,對後世淨土宗的形成和發展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他本人也因此而被後世推爲淨土宗的初祖;他將印度佛教的輪回說與中國傳統的善惡報應思想相結合,系統地闡述和發揮了叁世輪回報應的理論;他在廬山之上,以「方外之賓」自許,提出出家者當「不順化以求宗」,並作《沙門不敬王者論》、《沙門袒服論》等文論,闡述儒佛一致的理論,努力促使外來的佛教學說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融合。
慧遠法師對中國佛教發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所倡導的念佛禅觀,是他整個佛教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念佛與往生相結合的般舟叁昧
所謂念佛,即憶念、誦念佛之功德之意。念佛有稱名念佛和觀想念佛之別。觀想念佛爲禅法十念13之一,這與後世淨土宗所提倡的稱名念佛修行不完全一樣14。觀想念佛就是觀佛的相好,這是偏于禅觀,誦念的本意也是要通過口誦而攝心歸一,最後達到清淨靜慮。
觀想念佛爲禅法的一種。「禅」與「定」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早期佛教之禅觀有四禅…
《論廬山慧遠法師的念佛禅觀(業露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