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20世紀佛學研究的成果

  中國20世紀佛學研究的成果

  

  陳兵

  20世紀初以來,隨整個中國思想界、知識界學術研究風氣之大開,及佛教複興運動的掀起,佛教學術研究(時稱“佛學研究”)一度勃興,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成爲文史哲研究的熱門課題之一。當時文史哲領域的一流學者,如胡適、陳垣、湯用彤、陳寅恪、蒙文通、李石岑、馮友蘭、熊十力、方東美等,無不參與佛學研究。佛教界從事佛學研究的僧俗學者,陣容更爲龐大。50至70年代末,佛學研究在中國大陸陷入低潮,“文革”十年間幾成絕響,僅在1974年有一篇佛學論文發表。70年代末以來,隨改革開放,文化春潮澎湃,佛學研究再度掀起高潮,日趨興旺。據粗略統計,近百年間,僅佛教界創辦的發表佛學論文的刊物,總數達200種以上; 進行佛學研究及培養佛學研究人才的專門機構如“支那內學院”、“武昌佛學院”、“叁時學會”等,在60家以上;參與佛學研究的教內外學者多達數百名,出版的佛學專著多達數百種,發表的佛學論文在萬篇以上,成果可謂豐碩。

  一、佛教史的研究編寫

  中國漢、藏兩系佛教,都有注重撰寫僧傳教史的傳統,現代佛教界承此傳統,僧俗中頗有人從事佛教史傳之編寫。僧人中成果最著者爲震華(1908—1942),他短促的一生,留下了《僧伽護國史》、《續比丘尼傳》、《東渡弘法高僧傳》、《入華求法高僧傳》、《清代佛教年鑒》、《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夾山志》、《泰縣佛教統志》等20多種著作,多數屬佛教史傳。可惜因過度勤奮,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妙舟所撰《蒙藏佛教史》(1935)博采各種文獻,對佛教從初入西藏、蒙古直至民國初期的傳播曆史作了敘述,于曆代政府的蒙藏政策、諸大呼圖克圖的轉世系統及重要藏傳佛寺,記述尤詳。敦珠上師的《西藏古代佛教史》(劉銳之、明珠譯),爲藏族僧人所撰的本地佛教史,書中有很多佛教內部的傳說和史料。東初法師的巨著《中國佛教近代史》、《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印佛教交通史》,皆爲開拓性的著作,內容頗爲豐贍。聖嚴法師的《世界佛教通史》第一篇《印度佛教史》,運用近代治史方法,采納海內外研究成果,爲一部具近代學術水平的印度佛教史教科書。

  在居士界,曾任武昌佛學院教授的史一如(1876—1925),曾編過《中華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各國佛教史》作爲該院教材,大多據日人著述編譯而成。黃忏華的《中國佛教史》(1940)爲現代中國人撰寫的第一部系統的中國(漢傳)佛教通史,該書雖僅十余萬字,而內容相當豐富,史料頗爲翔實,按中國佛教傳布的四大階段,分爲肇始(漢—西晉)進展(東晉南北朝)、光大(隋唐)、保守(五代—清末)四章,依次論述各階段佛教狀況、政教關系、宗派分化、佛教與外道的關系,對各時期佛教思想的要義及其間傳承衍變的關系,敘述頗爲精當,在今天看來仍具學術價值,被不少佛教院校用作教材。周叔迦的《印度佛教》、《中國佛學史》、《中國佛教史》叁種教義專著,系濃縮多年積累的史料而撰成,“雖稱簡史,而內涵豐贍,論斷精審,自成一家之言。”(注:《周叔迦佛學論著集》蘇晉仁序言。)中國佛協編《中國佛教》是爲斯裏蘭卡佛教百科全書撰寫的辭條,出于教界一流學者呂chéng@①、法尊、黃忏華等人的手筆,其第一冊《中國佛教史略》、《中外佛教關系史略》、《中國佛教宗派源流》及第二冊中的《中國佛教人物》,可當作一部中國佛教史來讀,其內容甚爲豐富,涵納了許多多年研究的成果。

  中國佛教史研究,自20世紀初以來一直是學術界佛學研究的重心所在。國內第一本《中國佛教史》出版于1922年,系蔣維喬據日人境野哲的《支那佛教史綱》譯撰,有所訂正增補,爲國人所見首部以近代治史方法撰寫的中國佛教簡史。在中國佛教史研究上最有威望的學者是湯用彤(1897—1964),他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1938)受到中內外學者的廣泛好評,胡適贊爲“最有權威之作”(注:《胡適的日記》下冊。),謂其方法細密,處處注重工具,麻天祥稱此書之問世使中國佛教史“才成爲一門系統的科學而登上學術舞臺”,“至今治斯學者,無不取之爲藍本而只能在其原有的間架上有所增益”。(注:《湯用彤評傳》頁88、90。)湯氏的另一著作《隋唐佛教史稿》(1982年),爲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大學講課的講義,勾畫出了全盛期中國佛教的框架。著名曆史學家陳垣在中國佛教史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記》二書,引用大量史料、碑記,考證精嚴,並寓以抗日救國之深意,其《釋氏疑年錄》則據大量文獻考定自晉至清初2800名僧人的生卒年,至今猶爲治中國佛教必備的工具書。任繼愈主編的《中國佛教史》爲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擬出8卷,1981年出第1 卷(東漢叁國),現出到第3 卷(南北朝),該書力圖用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充分利用國內外研究成果和考古發現,內容相當豐富。郭朋自1980年以來陸續出版了《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隋唐佛教》、《宋元佛教》、《明清佛教》,後來又將上四書主要內容縮編爲《中國佛教簡史》。日人鐮田茂雄的《中國佛教通史》,在大陸和臺灣都有中譯本。

  開現代禅宗史研究之先河者,爲著名學者胡適。他于1922年以來,先後發表過一系列禅宗曆史考辨的文章,其中重要者有《禅學古史考》(1928)、《楞伽宗考》(1935)、《菩提達摩考》(1927)等,文章中提出了對早期禅宗史的獨特見解。釋印海譯日人孤峰智燦的《中印禅宗史》,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禅宗曆史的概略。日人忽滑谷快天的《中國禅學史》雖早已由朱謙之譯出,但直到90年代才得以出版。印順的《中國禅宗—從印度禅到中國禅》,系統論述從達摩經東山法門發展至南宗禅的曆程,是書使作者獲得日本的榮譽博士。杜繼文、魏道儒的《中國禅宗通史》(1993),系統敘述了禅宗從形成到清初“終結”的曆史。馮學成等編的《巴蜀禅燈錄》(1992)爲首部系統的地方禅宗史料長篇。臺灣學者關于禅宗史的著作有褚柏思《中國禅學史話》等。

  在其它宗派方面,研究較多的數密宗,50年代以前,有王慧蘭譯出日人伊藤弘憲等撰的《真言宗小史》印行。呂建福著《中國密教史》(1995),是系統敘述密教在中國傳播曆程的開拓性成果,內容包括唐代密宗、元明清藏傳密教及近代密教的複興。藍吉富主編的《雲南大理密教論文集》(1990)收錄了有關滇密的研究成果,其中論文大部分是大陸學者撰寫。張錫祿《大理白族佛教密宗》(1999)是研究滇密的力作。周一良《唐代密宗》(1996)收集了作者在這一方面的多篇論文。臺灣黃英傑編的《民國密宗年鑒》(1995)爲研究現代密教複興的重要史料,書中所附《臺灣地區四十年來密宗的變遷》是一篇用社會學方法研究臺灣現代密教的論文。密教研究的重要論文還有黃心川《中國密教印度淵源》、呂建福《關于密教研究的幾個問題》等。

  在近現代中國佛教史和地方佛教史的研究方面,成果相當可觀。80年代後期起,臺灣江燦騰陸續出版了《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1992)、《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1994)、《20世紀臺灣佛教的轉型與發展》(1995)等著作,其極富開拓性、原創性、持論公平、思想深湛獲得海峽兩岸學界佳評。大陸近十幾年來出版的近現代中國佛教史方面的專著有遊有維《上海近代佛教簡史》(1988)、高振農、劉新美《中國近現代高僧與佛學名人小傳》(1990)、高振農《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1992)、鄧子美《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1994)、于淩波《中國近代佛教人物志》(1995)、何建明《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1998)等。 蘇晉仁《佛教文化與曆史》(1998)第四部分收有近現代佛教史料14 種,近現代中國佛教方面的重要論文有蔣維喬《十年來之中國佛教》(1924)、樓宇烈《近代中國佛教的特點及其評價》(1988)、張春波《簡論中國近現代佛學的地位與作用》(1989)、何建明《民初佛教革新運動述論》(1992 )、 藍吉富《現代中國佛教的反傳統傾向》(1990)、陳兵《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1997)、鄧子美《中興與嬗變——中國近代佛教複興思潮及其啓示》(1997)、李向平《近代中國佛教僧教育的開拓》(1997)、黃夏年《二十世紀中國佛學研究》(1997)、傅教石《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五次大爭辯》(1992)等。關于地方佛教史研究的專著有史金波《西亞佛教史略》(1988 )、 胡思厚《甘肅佛教史》(1993)、韓溥《江西佛教史》(1995)、鄧子美《吳地佛教文化》(1996)、釋永明《香港佛教與佛寺》(1993)等。

  隨藏密之東漸,自30年代以來,藏傳佛教史的研究成爲學界佛學研究的熱門之一。李翊灼的《西藏佛教史》(1933)是國內首部西藏佛教簡史。此後有法尊《西藏佛教史》、恒演《西藏佛教略記》等印行。王輔仁的《西藏佛教史略》是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西藏佛教的首部專著。王森的《西藏佛教發展史略》(1987)功力更見深厚。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則以社會學和民族學的方法寫成,西藏社科院宗教所出版有藏文版《西藏佛教史》。藏族青年學者索南才讓完成了《西藏密教史》(1998)專著。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西藏佛教曆史》收有相關論文20余篇。藏傳佛教史方面的藏文名著《佛教史大寶藏論》、《宗教流派鏡史》、《紅史》、《青史》、《主巴白蓮教法史》、《格魯派黃琉璃鏡史》、《薩迦世系史》、…

《中國20世紀佛學研究的成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