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等于“沒有”,因爲不可言說的東西很多。但是也不等于“有”。它是切切實實的內心體驗,但是跟一般人的內心體驗又截然不同。我們的內心體驗,是受到外界的某種刺激以後,或是社會生活刺激,或是自然環境的刺激,之後出現一種心理覺受。但是涅槃不是這樣,它不是受到刺激以後産生的,而是本來就具有的。但它又不可以言說,因爲我們從來沒有經驗過這種境界,所以沒法用語言解釋給我們。
關于涅槃,佛經裏最容易使人明白的解釋,大概就是大乘經中所說:“涅槃者,解脫心是也。”涅槃,就是一個解脫的心,或者是心的一種狀態,或者是特殊的心理體驗。現代西方心理學把它歸到意識轉化狀態裏面,所有經過修行、或者跟一般意識不同的狀態都是意識轉化狀態,跟佛學中唯識學講的“轉識成智”意思差不多,就是把平常的心識功能轉變爲另外一種更高級的智慧。我們凡夫的心,佛法叫做系縛心,就是被繩子捆住,我們永遠被什麼捆住的,受各種條件的限製,內心得不到自由。拿現代心理學來講,首先你性格的形成40%以上被遺傳基因所決定。你的智商跟體質,起碼一半也是出生的時候已經決定了,這是不由自主的。有些人生來就聰明一些,有些人笨一些,有些人身體好一些,有一些人身體差一些。很難把愚鈍的人變得聰明。古代算命術認爲,當你出生的時候,你的命運已經決定了起碼40%。在社會生活裏面人人都可以反省,我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哪一個沒有受到生存環境或者社會環境的影響?
今天大家都在拼命地找錢。是我們的內心生來有一種欲望。我們一定需要找錢嗎?不見得。如果大家不是都在找錢,沒有這樣的社會氛圍,就不一定了。就像沒有接受過現代文化一些少數民族,這樣的欲望就很低,只要能吃飽就滿足了。所以找錢不是自主的,是受到社會思潮的裹脅,被迫這樣。一旦進入商場、官場,巨大的力量把你的思想,把你心理活動的模式基本上控製了。所以我們的心靈始終被很多的繩子捆住,不得解脫。你把繩子完全解脫以後,這種心境叫做解脫心,這種心我們大家從來沒有體驗過。
證得解脫心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可以根據佛經中對涅槃心的定義做一個簡單的概括,根據《大般涅槃經》中對于涅槃的定義,可以歸納爲叁個大的方面,即同時具足般若、法身、涅槃這叁者,經中比喻爲梵文的元音字母“夷”——有上二下一叁個點構成,或者如天王面上的叁只眼。
涅槃之叁有——般若、法身、涅槃
證得涅槃妙心,就是禅宗講的真正開悟。開悟有很多層次,這裏指的是見道時的開悟。涅槃心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一切法“畢竟空”,另一方面是真空妙有,真空即妙有。妙有主要包括叁個方面的有。首先是有般若,般若就是涅槃智。這種智慧有什麼用?這種智慧如實知見到宇宙人生的體性,而不是現象。什麼是體性?就像人的存在,我們認爲有一個實體,就是我們的身體。心靈有一個載體或者實體,這個東西就是體。宇宙萬象也有承載它的體,存在的體。什麼是性?性是生來俱有的,本來就有的,禅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本來俱有,不生不滅,不變不動,永遠如此,性質永遠不會改變。但一般世俗文化沒有研究清楚這個問題,雖然古代哲學、西方哲學曾經研究過,但是沒有證明。最後西方哲學宣布這個“體”(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因此現代哲學就把這個研究取消了。但是佛法認爲它是可知的,僅僅是一般的認識不可知。佛教認爲不僅人類,所有有心的衆生,本來都具有了知法界體性的這種智慧,叫做一切智、自然智。這種智慧不是修行獲得的,而是本來就有。爲什麼叫做一切智?這種智慧所認識的不是一個一個具體差別的現象,而是所有一切現象普遍具有的永恒不變的本性——你把它說成規律,說成實體,都不大准確,佛教稱之爲法性,或者本性。“法”指的是宇宙一切現象,它所具有永恒不變的本性就叫“法性”。這種法性是用其他途徑無法認識的。因爲這個體性本身就是不生不滅,不變不動,永恒如此,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在宇宙任何角落都是如此。一旦你的自心跟法性相應,契合一致,這時候你的心就成爲了解脫心,你就證得了法界、法性,證得了涅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
這種般若智有什麼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首先它解決了人存在的根本問題,就是宇宙觀、人生觀。因爲找到了永恒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的時候,世界觀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了。他追求的是永恒的價值,永恒的意義,而且他認爲這個追求是非常實在的,並不是虛幻的。他證到的時候,不管你有沒有文化,就像六祖不識字,但就是大哲學家了,哲學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他都解決了,無非就是人跟宇宙的關系問題,人的內心跟世界的關系問題,還有人跟人的關系問題,這些問題在般若智裏完全得到了解決。我們自己跟別人是什麼樣的關系?是同體的關系。跟自然界,日月星球是什麼樣的關系?是同體的關系。有了這種真實的世界觀後,一個人的做人做事就會大不一樣。
再者,這種般若智具有巨大的自主其心的力量。因爲我們天生就有煩惱的,心理學講負面情緒,對我們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有一定負面作用。比如貪欲、嗔恨、發怒、生氣、嫉妒,這是人天生具有的心理反應,我們的心理機製生來如此。所以人在社會生活中難免産生各種各樣的煩惱,然後由煩惱發動行爲,就産生各種“業”。當這些活動傷害到他人、社會利益時,佛法就叫做不善或者惡業。我們生活在善惡混雜的環境中,又天生具有可以作惡的心理結構,誰能保證自己不作惡呢?所以,從佛法看來,每個衆生都是可悲的,即使犯了多大的罪,判了死刑也好,當了多大的貪官也好,都是可憐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人本性裏面就有這樣的煩惱,他們沒有力量把煩惱製服,我們的社會也沒有提供給他製服煩惱的智慧,甚至連基本正確的人生觀也沒有給他。這當然也是社會的責任,而不僅僅只是個人的責任。因爲社會有很多的教化體系,爲什麼沒能提供給大家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呢?有很多從事研究心理、哲學,倫理學的學者,爲什麼不用正確的人生觀來教化這個社會呢?所以真正開悟的人不仇恨一切衆生,即使是極惡的衆生,也會把他看成親人,憐憫他,要解救他,要輔導他。他對人對事態度會跟一般人不一樣,這不是僅靠一種世界觀,不是通過思維推理而獲得的人生態度,而是依靠一種本性,心本來就具有這種能力,一旦跟法性完全相應的時候,自然就具備了。
證悟的人也並不是說煩惱一下子就沒有了,一下子就成了佛。六祖講的“前念迷即衆生,後念悟即佛”,這是禅宗的一種教育說法,就是當你開悟的那一刻,在有些方面跟佛沒有兩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開悟的人不見得能念念保持開悟的境界,有時開悟的時間甚至只是一刹那或者一秒。當今南傳佛教的大德講,開悟時間短的不足一秒。雖然短,但是它是一種非常奇特、深刻的經驗,即使一次也足以改變這個人的世界觀,給他深刻的影響。使他能夠對叁寶、對佛法的真理確信不疑。雖然確信不疑,但煩惱還是有。因爲煩惱是內心深處的種子,按自然的心理運作規律,必然要顯現出來。一旦遇到環境刺激,各種煩惱還是會産生的。如果拿心理學的方法對治,只能是疏導和轉移。比如說心理學對治發怒,教你明白發怒對自己對別人都不好,發怒時間長了會導致肝病、肝癌及各種癌症,據說一些癌症的病因之一就是脾氣太大,憤怒不能發泄。但即使我們認識到這一點,碰到別人欺負、壓迫我們,損傷我們的自尊心的時候,難免不馬上生起憤怒乃至報複的心理。你雖然知道忿怒有害,但是要把它完全消滅、製服的話很難。儒家、道家都有方法想控製憤怒,但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人從不發怒。
用心理方法轉移的方法對治憤怒,或者讓你去沖一個熱水澡,去打籃球、看電影,暫時把情緒轉移。但下一次碰到這種情況時,還是會發怒,這是因爲不能從根本上把産生憤怒的“種子”消滅掉。佛法認爲所有其他世間的學說、方法,都不可能真正做到這點。你可以調節自心,使你的世間事業做得很成功,使你的人格比較圓滿,成爲世間的聖賢。一旦把煩惱從根上完全消滅,轉換成完全沒有煩惱的心理結構,具有這樣清淨的心理結構的人,佛教稱之爲阿羅漢。使人成爲一個阿羅漢,這是世間其他任何學問、科學都沒法做到的。雖然科學研究了好幾千年,所有的科學成果集中起來,也不能使一個衆生證得涅槃。因此所有的功德可以計算,但是涅槃的功德無法計算,因爲涅槃超越時間、空間、數量,是永恒的。世間通過科技的途徑,政治的途徑,文化教養的途徑,所獲得的成果都是暫時的,無常的。最終地球總要毀滅,人類可能也會毀滅,更何況世俗創造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只有涅槃不可能被毀,所以它的價值不可以拿世間的數字和比喻來計算。一個人證得般若,只要用得熟練,把悟到的般若用上,馬上就能轉煩惱爲菩提。貪欲也好,嗔恨也好,嫉妒也好,都是一種能量,有它的物理能量,也有它的心理能量。能量不是壞的,但是發泄的途徑錯了。把方向一轉就變成另外一種能量,智慧的能量,把貪欲變成慈悲和智慧,嗔恨轉變成精進(一種很強健的、從事善業的意志力)。所以般若確實是無價寶,稱得上是人類智慧的精髓。釋迦牟尼佛發現的般若,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最偉大的智慧成果。其他的成果,都無法跟這個成果相比。
…
《禅——智慧的心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