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妙心的第二“有”是法身。人有一個身體,即使你證得菩薩,成了佛,也有一個身體,因爲有心就有身。你想從肉體或者物質現象裏面抽出一個靈魂,或者一個純粹的精神是不可能的。西方科學家從幾百年前就用各種辦法來研究,想從身體裏面提煉出或者抽出一個純粹的靈魂,這件事情不可能。因爲靈魂跟肉體永遠結合在一起,是一體的,是不可分離的。肉體也不可以分離靈魂,一但沒有靈魂,肉體馬上死亡。用物質的方法、科學的方法發現、找到靈魂,應該是可以的,只是現在的科學手段還離得很遠,或許幾百年後人類可以攻克這一關,但是現在還差得太遠。
即使成佛以後也有身,佛的身就是法身,法身是以法界爲身,以法性爲身,以永恒不滅的宇宙體性爲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當然是永恒不滅的,不受任何條件的限製,超越一切條件。當你獲得這樣的身體,知道自己肉體雖然死亡但是法身不死亡的話,這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你對死亡的本能性畏懼就完全被解除了,會絲毫不害怕死亡,甚至認爲死亡是一件好事情,永恒不滅的法身比肉體好得多。肉體有各種各樣的不方便,各種各樣的缺陷,法身一點缺陷也沒有,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限製。禅宗把它悟到的法身叫做“素法身”,法身還有“葷”有“素”。素法身的意思是,它只有法身這個功能,沒有其他的功能。
涅槃妙心的第叁“有”就是有涅槃,涅槃性質在《阿含經》裏面解釋成爲“常”。因爲世間任何現象都是無常的,涅槃跟任何現象都相反,是常。它永恒如此,從來不生,所以永遠不滅。
再者,涅槃極樂,這種樂是什麼樂?叫做無受之樂。我們所有的幸福和快樂,佛法都把它歸到五蘊裏面的受蘊。受的意思就是感受,身心兩方面的感受,外界的某種刺激在內心生起一種感受。比如說你的事業成功了,所以內心感到非常喜悅,非常滿足,這是一種受。但是這種受要借助一定的條件,而且是無常的。涅槃不一樣,它的樂是無受之樂,不是因爲受到某種刺激以後才産生,所以它不屬于受蘊。但它又是實實在在的一種樂,這種樂因爲跟常人所享受到的快樂比較相近,但是又完全不同,所以是沒法描述的。《解深密經》中解釋說,沒有吃過石蜜(大概是礦石狀的一種蜜)的人,你給他解釋石蜜是什麼味道,是沒有辦法用語言解釋的。有一次我去韓國出訪,一個韓國學者聽說四川的美食很出名,問我特點是什麼?我說麻辣。他說辣可以理解,但是麻究竟是什麼味道呢?他沒有吃過麻,確實沒有辦法給他描述清楚麻是什麼味道。但是麻的味道確實是有的,不能說沒有。涅槃也是這樣,享受到涅槃的人感到極樂。因爲解決了無始以來的很多問題,他感受到極度的幸福和快樂,他的快樂又不像經過刺激的快樂,是很平靜的,是非常清涼的。《涅槃經》描述有八種性質,主要的是清涼、解脫。總之比世間通過任何感官途徑和意識途徑所得來的快樂還要快樂,比在禅定裏面所得到的任何快樂還快樂。佛經裏面講世間最大的快樂是第叁禅的快樂,身心兩個方面都快樂,身體清涼,感到十分快樂,內心也非常快樂。初禅具備身體層面的快樂,不具備心的快樂。二禅主要是心的快樂,不具備身體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也是無常的,只有入定時有,從禅定裏出來就沒有了。也不能保證可以永遠保有這種快樂,因爲進入禅定有各種各樣的條件限製,例如旁邊有噪音幹擾他就可能不能進入禅定,生病、身體不適也會影響禅定。所以禅定的快樂也是無常的,是要借助一定的條件。但是涅槃不需要任何條件,不需要禅堂,不需要寺廟,任何時候都可以是禅,走在路上可以,躺在被窩裏也可以,熟練的人甚至看電視也可以,跟別人談話也可以。它不需要任何的條件,只需要有“心”,只有完全熟睡以後不可以,但工夫好的人是不需要睡眠的。令人獲得這麼大利益的技術,當然是無價之寶。它的價值不是拿黃金、寶石可以衡量的。所以《金剛經》中講到,拿多少七寶布施都不如聽聞這部經的一四句偈的功德大。這是因爲涅槃的性質截然不同。它是無爲法,是永恒的。拿生滅、無常的價值跟它是沒有辦法相比,因此涅槃的價值是沒有辦法衡量的。
當一個人證得涅槃妙心,具有這叁種功德的時候,他的人生當然極其幸福,不虛此生。即使一分鍾嘗試到涅槃,也是極其幸福、極值得慶幸的事。涅槃這件事情,從理論來講非常容易,因爲這個智慧是人人本來具有的。對人來說,禅定不一定具有,神通不一定具有,但是證得涅槃的這種“涅槃智”是本來具有的。禅宗的方法就是根據這個理論,叫做如來藏緣起說,這個理論最過硬的經典依據,就是《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裏記載的:如來成正覺時這樣感歎,怎麼這麼奇怪啊?衆生本來跟我一模一樣,本來具有自然智、一切智、無礙智這叁種智慧,只是被妄想遮蔽而不能顯現。一旦離開妄想,這叁種智慧便會自然顯現。我認爲這叁種智慧是一種,即自然智、一切智。
什麼是妄想?就是不如實的、虛妄的認知。想,是認知和感知的意思。人類的感知其實不符合法性,不符合一切現象的真實本面。我們只是通過符號間接地認識世界。只要把我們習慣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改變,把妄想、不如實的感知關閉了,或者是把它看破了,把爲什麼不如實的本性看破,看破到沒有,當它完全沒有的時候,一切智、自然智、涅槃智就顯現,因爲智慧本來就具有。佛經比喻就像陽光被烏雲遮蔽才顯現黑暗,並不是沒有陽光,因爲陽光並沒有消失,只是被烏雲遮蔽了。一旦把烏雲撥開,陽光自然顯現。涅槃是本來具有的,不是修成的,只是被妄想遮蔽了。
人心具有自己調節心理活動的本能,拿這種本能來調節自己心理,從理論上來講非常容易,不需要什麼,任何條件都不需要,不需要你坐在那裏,站著也可以,走在路上也可以;不需要你有什麼身份,只要你活著,腦袋清醒,不需要你多高的文化,文化高了,知識多了反而形成障礙。這件事情從理論說來雖然非常容易,但是做起來,特別就現代人來說,非常難。大量佛經記載,當時的人只要見到佛,誠心地皈依,佛給你說幾句道理,說完以後很多人證阿羅漢果,最下等的是得法眼淨。法眼淨,更確切的說,應該稱作慧眼淨,就是能夠直接地看到法性、看到涅槃的這種智慧。好像眼睛一樣可以看見,就是慧眼打開,對“涅槃”確信無疑了。然後再通過推理,對于別人拿這個方法證得涅槃,修到阿羅漢果,甚至成佛,確實無疑,對自己也能證得阿羅漢果確信無疑,才能算信仰佛教。只有自己見到法性,體會到涅槃之後,才能算真正的信仰,在這之前肯定會懷疑。
信仰的問題解決了,以後再怎麼修也解決了,因爲怎麼調心達到這種狀態,是不可言說的訣竅,很難說。但是你證到以後就體會到了,下次還是這樣做,慢慢形成一種習慣,漸漸達到知道它本來就在那裏,用不著修,所有的煩惱自然不起了,就證得阿羅漢果。從心理學、哲學來講,這應是非常實在的事情,不像其他的宗教信仰,你永遠理解不了那個“神”。佛教則完全不一樣,例如《雜阿含經》記載,一個婆羅門教的弟子跟佛的一個阿羅漢弟子交談,婆羅門講:我們追求的是死了之後靈魂上升到梵天,跟大梵永遠在一起。佛弟子就說你這叫做“非時樂”。非時樂是什麼意思?非時,就是不正當的時候、不正確的時候。佛教戒律有一個叫做非時食,規定出家人用餐一天只能早午兩餐,過了午時就不能吃飯,若吃就是非時食。追求死了以後到哪裏去,這也是非時,死了以後誰能證明你去哪裏?你憑什麼確信不疑?很可能就是迷信。佛法不同,叫做求“現法樂”,所追求的永恒幸福、快樂的涅槃,是可以馬上證到的,現在證到,現在享受,這叫現法樂。它的性質跟感情上信仰某種主宰命運之“神”的宗教截然不同。
20世紀的初期,學術界、佛教界掀起過“佛教是不是宗教”的討論,西方哲學家、心理學家拿宗教的定義去界定佛教的時候,發現佛教的核心教義跟所謂的“宗教”的定義並不符合。所以他們認爲佛教不是宗教。恩格斯在《自然辯論法》裏歸納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的時候,把宗教列爲一類,佛教另列爲一類,說明恩格斯認爲佛教跟其他宗教不是一類的。當然從寺廟、僧團來看,佛教顯然具有宗教的性質,跟其他宗教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佛教的心髓是佛法,最高信仰是叁寶裏面的“法寶”。法寶的心髓就是涅槃智,就這點來講它是超越宗教,甚至也超越“佛教”的,甚至超越“佛”。因爲佛也是皈依法,是如實知見本來就具有的真理——法,與之相應而成佛的,所以佛也皈依法。
曾經有一個伊斯蘭教的領袖跟我講:“我們的宗教跟佛教不一樣,我們信仰的是一個神,你們信仰的是智慧。”我說:“你非常了解佛教。”確實,佛教的最高信仰就是信仰智慧。你可以說成是宗教,也可以說是科學,也可以說是哲學,甚至比哲學高明,因爲佛教可以實證,哲學不一定能夠實證。佛法的性質確實是這樣的,所以從性質來看,所有的宗教都可能消亡,但是佛法不一定消亡,因爲它有超越宗教的一面。
如何證得涅槃智
下面我講講佛教是怎麼教人證得涅槃智的。佛教法門特別多,常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有叁乘或者五乘。“乘”是到達涅槃彼岸的交通工具,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合稱小乘,菩薩乘、佛乘合稱大…
《禅——智慧的心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