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智慧的心髓▪P2

  ..续本文上一页不等于“没有”,因为不可言说的东西很多。但是也不等于“有”。它是切切实实的内心体验,但是跟一般人的内心体验又截然不同。我们的内心体验,是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以后,或是社会生活刺激,或是自然环境的刺激,之后出现一种心理觉受。但是涅槃不是这样,它不是受到刺激以后产生的,而是本来就具有的。但它又不可以言说,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验过这种境界,所以没法用语言解释给我们。

  

  关于涅槃,佛经里最容易使人明白的解释,大概就是大乘经中所说:“涅槃者,解脱心是也。”涅槃,就是一个解脱的心,或者是心的一种状态,或者是特殊的心理体验。现代西方心理学把它归到意识转化状态里面,所有经过修行、或者跟一般意识不同的状态都是意识转化状态,跟佛学中唯识学讲的“转识成智”意思差不多,就是把平常的心识功能转变为另外一种更高级的智慧。我们凡夫的心,佛法叫做系缚心,就是被绳子捆住,我们永远被什么捆住的,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内心得不到自由。拿现代心理学来讲,首先你性格的形成40%以上被遗传基因所决定。你的智商跟体质,起码一半也是出生的时候已经决定了,这是不由自主的。有些人生来就聪明一些,有些人笨一些,有些人身体好一些,有一些人身体差一些。很难把愚钝的人变得聪明。古代算命术认为,当你出生的时候,你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起码40%。在社会生活里面人人都可以反省,我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哪一个没有受到生存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

  

  今天大家都在拼命地找钱。是我们的内心生来有一种欲望。我们一定需要找钱吗?不见得。如果大家不是都在找钱,没有这样的社会氛围,就不一定了。就像没有接受过现代文化一些少数民族,这样的欲望就很低,只要能吃饱就满足了。所以找钱不是自主的,是受到社会思潮的裹胁,被迫这样。一旦进入商场、官场,巨大的力量把你的思想,把你心理活动的模式基本上控制了。所以我们的心灵始终被很多的绳子捆住,不得解脱。你把绳子完全解脱以后,这种心境叫做解脱心,这种心我们大家从来没有体验过。

  

  证得解脱心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根据佛经中对涅槃心的定义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根据《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涅槃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三个大的方面,即同时具足般若、法身、涅槃这三者,经中比喻为梵文的元音字母“夷”——有上二下一三个点构成,或者如天王面上的三只眼。

  

涅槃之三有——般若、法身、涅槃

  

   证得涅槃妙心,就是禅宗讲的真正开悟。开悟有很多层次,这里指的是见道时的开悟。涅槃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切法“毕竟空”,另一方面是真空妙有,真空即妙有。妙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有。首先是有般若,般若就是涅槃智。这种智慧有什么用?这种智慧如实知见到宇宙人生的体性,而不是现象。什么是体性?就像人的存在,我们认为有一个实体,就是我们的身体。心灵有一个载体或者实体,这个东西就是体。宇宙万象也有承载它的体,存在的体。什么是性?性是生来俱有的,本来就有的,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本来俱有,不生不灭,不变不动,永远如此,性质永远不会改变。但一般世俗文化没有研究清楚这个问题,虽然古代哲学、西方哲学曾经研究过,但是没有证明。最后西方哲学宣布这个“体”(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因此现代哲学就把这个研究取消了。但是佛法认为它是可知的,仅仅是一般的认识不可知。佛教认为不仅人类,所有有心的众生,本来都具有了知法界体性的这种智慧,叫做一切智、自然智。这种智慧不是修行获得的,而是本来就有。为什么叫做一切智?这种智慧所认识的不是一个一个具体差别的现象,而是所有一切现象普遍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你把它说成规律,说成实体,都不大准确,佛教称之为法性,或者本性。“法”指的是宇宙一切现象,它所具有永恒不变的本性就叫“法性”。这种法性是用其他途径无法认识的。因为这个体性本身就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动,永恒如此,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在宇宙任何角落都是如此。一旦你的自心跟法性相应,契合一致,这时候你的心就成为了解脱心,你就证得了法界、法性,证得了涅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这种般若智有什么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首先它解决了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宇宙观、人生观。因为找到了永恒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的时候,世界观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了。他追求的是永恒的价值,永恒的意义,而且他认为这个追求是非常实在的,并不是虚幻的。他证到的时候,不管你有没有文化,就像六祖不识字,但就是大哲学家了,哲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都解决了,无非就是人跟宇宙的关系问题,人的内心跟世界的关系问题,还有人跟人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般若智里完全得到了解决。我们自己跟别人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同体的关系。跟自然界,日月星球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同体的关系。有了这种真实的世界观后,一个人的做人做事就会大不一样。

  

  再者,这种般若智具有巨大的自主其心的力量。因为我们天生就有烦恼的,心理学讲负面情绪,对我们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一定负面作用。比如贪欲、嗔恨、发怒、生气、嫉妒,这是人天生具有的心理反应,我们的心理机制生来如此。所以人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然后由烦恼发动行为,就产生各种“业”。当这些活动伤害到他人、社会利益时,佛法就叫做不善或者恶业。我们生活在善恶混杂的环境中,又天生具有可以作恶的心理结构,谁能保证自己不作恶呢?所以,从佛法看来,每个众生都是可悲的,即使犯了多大的罪,判了死刑也好,当了多大的贪官也好,都是可怜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本性里面就有这样的烦恼,他们没有力量把烦恼制服,我们的社会也没有提供给他制服烦恼的智慧,甚至连基本正确的人生观也没有给他。这当然也是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只是个人的责任。因为社会有很多的教化体系,为什么没能提供给大家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呢?有很多从事研究心理、哲学,伦理学的学者,为什么不用正确的人生观来教化这个社会呢?所以真正开悟的人不仇恨一切众生,即使是极恶的众生,也会把他看成亲人,怜悯他,要解救他,要辅导他。他对人对事态度会跟一般人不一样,这不是仅靠一种世界观,不是通过思维推理而获得的人生态度,而是依靠一种本性,心本来就具有这种能力,一旦跟法性完全相应的时候,自然就具备了。

  

  证悟的人也并不是说烦恼一下子就没有了,一下子就成了佛。六祖讲的“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这是禅宗的一种教育说法,就是当你开悟的那一刻,在有些方面跟佛没有两样,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开悟的人不见得能念念保持开悟的境界,有时开悟的时间甚至只是一刹那或者一秒。当今南传佛教的大德讲,开悟时间短的不足一秒。虽然短,但是它是一种非常奇特、深刻的经验,即使一次也足以改变这个人的世界观,给他深刻的影响。使他能够对三宝、对佛法的真理确信不疑。虽然确信不疑,但烦恼还是有。因为烦恼是内心深处的种子,按自然的心理运作规律,必然要显现出来。一旦遇到环境刺激,各种烦恼还是会产生的。如果拿心理学的方法对治,只能是疏导和转移。比如说心理学对治发怒,教你明白发怒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发怒时间长了会导致肝病、肝癌及各种癌症,据说一些癌症的病因之一就是脾气太大,愤怒不能发泄。但即使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碰到别人欺负、压迫我们,损伤我们的自尊心的时候,难免不马上生起愤怒乃至报复的心理。你虽然知道忿怒有害,但是要把它完全消灭、制服的话很难。儒家、道家都有方法想控制愤怒,但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从不发怒。

  

  用心理方法转移的方法对治愤怒,或者让你去冲一个热水澡,去打篮球、看电影,暂时把情绪转移。但下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时,还是会发怒,这是因为不能从根本上把产生愤怒的“种子”消灭掉。佛法认为所有其他世间的学说、方法,都不可能真正做到这点。你可以调节自心,使你的世间事业做得很成功,使你的人格比较圆满,成为世间的圣贤。一旦把烦恼从根上完全消灭,转换成完全没有烦恼的心理结构,具有这样清净的心理结构的人,佛教称之为阿罗汉。使人成为一个阿罗汉,这是世间其他任何学问、科学都没法做到的。虽然科学研究了好几千年,所有的科学成果集中起来,也不能使一个众生证得涅槃。因此所有的功德可以计算,但是涅槃的功德无法计算,因为涅槃超越时间、空间、数量,是永恒的。世间通过科技的途径,政治的途径,文化教养的途径,所获得的成果都是暂时的,无常的。最终地球总要毁灭,人类可能也会毁灭,更何况世俗创造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只有涅槃不可能被毁,所以它的价值不可以拿世间的数字和比喻来计算。一个人证得般若,只要用得熟练,把悟到的般若用上,马上就能转烦恼为菩提。贪欲也好,嗔恨也好,嫉妒也好,都是一种能量,有它的物理能量,也有它的心理能量。能量不是坏的,但是发泄的途径错了。把方向一转就变成另外一种能量,智慧的能量,把贪欲变成慈悲和智慧,嗔恨转变成精进(一种很强健的、从事善业的意志力)。所以般若确实是无价宝,称得上是人类智慧的精髓。释迦牟尼佛发现的般若,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最伟大的智慧成果。其他的成果,都无法跟这个成果相比。

  …

《禅——智慧的心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