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智慧的心髓
时间:2012年12月29日
地点: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主讲:陈兵
主持:箫逸女士
感谢禅基地的邀请,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听我在这里瞎说。这个题目应该说是研究基地给我定的,我就客随主便,就这个题目大体讲一些相关内容。
慧与智
首先解释一下题目中“智慧的心髓”中的“智慧”。在佛学里,“智慧”是梵语翻译过来的,跟汉语的“智慧”含义并不完全一样。“智”跟“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慧”的解释是抉择,能够分辨清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这种能力是众生第六意识本来具有的功能,佛教称之为“识”——“识”的解释是了别,就像电脑辨认信息的功能,这是人心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它的运作程序跟电脑的操作程序一样,非常复杂,通过大脑里复杂的程序运作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方面,佛学的“慧”跟世俗讲的“慧”基本上是一致的。
佛学中的“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指学习佛法教理之后,完全理解了它。闻慧在修行上可以用,但是不得力,尤其是对治烦恼的时候是不得力的。即使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也不一定就能完全被接受。例如研究佛教的学者、学生,即便可以看懂佛教的经典,明白佛法的教理,但是不一定认为它是完全是正确的,如果其理解准确,也可以算作闻慧。
思慧,是指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再加上修行的体会,得到领悟,把道理完全弄清楚了,变成自己的一种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思慧既包含逻辑思维,又超越逻辑思维,可以用来指导修行,但是也不大得力。嘴上讲得很好,内心也认为应该如此,但在行动的时候不一定管用。
第三种修慧,是经过修行得到实证的智慧,这种智慧既是“慧”,也是“智”。
“智”的梵语是“般若”,可以翻译成智慧,但是佛法里面的“般若”跟世俗的“智慧”含义不一样。佛法里面“智”和“识”内涵不同,很多大乘经典里有过论述。“智”和“识”的区别是什么?“智”是什么?没有证到“智”的人很难了解。智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认识,但是与世俗的认识能力完全不同,它是不需要经过推理的一种很直接的智慧。“智”里面肯定有“慧”,但是“慧”里面不一定有“智”。“智”非常难以用语言表达,即使讲出来也很难被人理解,因此只有经过修行证悟,才能完全明白。
“智”在佛法里面,尤其在《阿含经》里分为两种,一种是“法住智”,一种是“涅槃智”。法住智在大乘经里又称世俗智或者世俗谛,就是世俗意义上的真理。这个真理主要研究的是世间现象中理性所能认识的真理。这个真理的基本原理就是佛教的“缘起法”,相当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任何现象都是一定条件的暂时性的组合,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法住智就是从现象里面归纳出普遍的规律,适用于我们的生活,甚至可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以及世俗事务的处理。法住智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因果在自然科学里面也是普遍规律,任何物质现象都是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来运作的。不过,人的思想、行为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运作,人的命运是不是受因果规律的控制?世俗学问基本上都不研究这个问题,而佛法则着重研究这个问题。佛法认为,人只要心一动,就是一种运动,讲话及行为更是运动,名为“业”(“造作”之义)。同一切物质运动一样,人所造的“业”也遵循严格的因果法则,也就是佛教通常讲的因果报应。这种智慧能帮助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从事各项事业,乃至从事任何科学研究的时候都可以使用,是处理世俗事务成功的关键。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定条件暂时性的组合,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弄清楚成功所需的条件。自然科学更是这样,需要严密的数学计算和成因分析,稍微差一点就不会成功。
但是,佛法的心髓并不是“法住智”,“法住智”也不是佛法所独有。其他宗教及儒家、道家,也都有这方面的思想,虽然与佛法不完全一样,但重合之处很多。佛法超越其他文化、学问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涅槃智”,它也是佛法智慧的心髓。
涅槃智
什么是涅槃智?涅槃智就是禅宗讲的涅槃妙心,所需开悟、了悟的内容,是通过修行证得涅槃所获得的智慧,既是佛法的出发点,也是佛法的归宿。大家都知道,佛法的出发点,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证悟或大觉,证悟的内容主要是涅槃智。涅槃智是普通人的经验、知识里都从来没有的。人互相交流思想的时候都是以语言等信号为工具,语言的基础则是个人的感知经验。而涅槃,是一般人从来没有经验过的,所以就无法用现有的语言来描述清楚,也就无法交流。
所以,悉达多太子在觉悟以后思考了很久,他认为自己所证得的智慧甚深难解,说给大众,别人不能理解,也很难相信,因为它纯粹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体验。所以释迦摩尼打算不说法就走,他已经获得生死自在,可以想走就走。据佛经记载,是大梵天王劝请他慈悲众生,住世说法,于是他才在菩提树下坐了49天,思考怎么跟世人解说涅槃智。
涅槃智了知的是宇宙人生的真实,最本来的真理。本来具有的真理不是用人类现有的认识方式,用通常的认识能力所能认识的。我们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各种符号,就是用我们的六种感官接收到六种信息符号,用它间接地认识世界。我在《佛教心理学》里面把人的知识体系比喻为地图,我们可以用地图上各种符号表示大地,但是符号并不等同于大地的实体。我们按照地图可以按图索骥指导交通,指导建筑,但它并不是大地的本身。也就是说,人类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到地图,不能认识到本原。我们的身体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它的真相我们认识不到。当你认识到的时候就能证入涅槃,这就是佛法的心髓。一旦如实知见到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特别人心的真实本面,即“心性”,那你就获得了涅槃智,也就达到了人类一切认识所努力追求的最终目标。
我们所有的努力,包括为生存而从事生产、竞争,有的找钱,有的找权,有的找学问、找知识,最终目的是什么?佛法发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内心的幸福和快乐。如果没有心,就没有享受幸福、快乐的功能,这个世界就没有意义,任何努力都没有意义,世间的本来面目怎么样也没有意义,用不着去研究。我们研究、努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但是,我们通过努力达到的幸福和快乐都是暂时性的,无常的。它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呢?佛法很严肃地考察了这个问题,认为作为地球人,我们的生活是苦乐兼半。有的人幸福可能稍微多一些,有的人痛苦多一些。但是再痛苦也有一定的快乐,再幸福的人也有一定的痛苦。即使你是幸福到极点,这种幸福也是非常短暂、无常的,而且需要借助于各种条件才能得到、保持,但终究又会失去。
更为可悲的问题,就是享受幸福需要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应该从生到死永远不变,但是我们内心找不到这个主体。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不断生灭变化的进程,我们的肉体更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生物活动过程。从身心两方面,都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从生下来就是如此、到死亡也是如此的实体。在世间通过各种努力、各种拼搏获得了幸福,但找不到承受幸福的主体,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要解决人类文明、文化的根本问题,最大的智慧,就是指导人怎样获得永恒的安乐和幸福,找到一个能享受永恒安乐幸福的主体——真正的自我。安乐和幸福包括很多方面,不单是内心幸福的体验,也包括了无所不知的智慧,还有绝对的自由,也就是佛法所谓的“得大自在”,还有永恒的生命。如果你只有短短几十年就死亡了,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也是非常可悲的。真正的幸福是永恒自在的安乐幸福。这种永恒的安乐和永恒的幸福,佛法把它叫做“涅槃”。
涅槃的本意解释有40多个,甚至有100多个,包括不死、常生不死药,还有无病、无苦、无恼等,最根本的是不生不灭。因为只有从来不生的东西才不会消灭。但是现实世界当中,从物质现象、心理现象到精神现象,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处于不断地生灭变化当中。怎么从不断生灭变化中找到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涅槃呢?这就是释迦牟尼佛通过他的修行实践所研究的问题。实际上他做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科学实验,他拿自己的心去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当然在他之前也有很多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在今天同样还有很多仁人志士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大部分都失败了。只有释迦牟尼佛自己充满成功的自信,所以当他从山里走出来的时候,别人问他:“你究竟是什么,是人还是仙?”他回答说:“我既不是人,也不是仙。我是佛陀。”“佛陀”是大觉的意思,即完全如实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本相的大智慧者。“涅槃”究竟是什么?非常难以言说,所有解释“涅槃”的言说最终都是错的,所以禅宗讲“开口便错”。所有的描述和解释都是不得已的说法,跟涅槃是不一样的。
如果要解释的话,第一点就是不可言说。不可言说并…
《禅——智慧的心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