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智慧的心髓

  

禅——智慧的心髓

  

時間:2012年12月29日

  地點: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主講:陳兵

  主持:箫逸女士   

  

  感謝禅基地的邀請,感謝大家抽出寶貴的時間聽我在這裏瞎說。這個題目應該說是研究基地給我定的,我就客隨主便,就這個題目大體講一些相關內容。

  

慧與智

  

  首先解釋一下題目中“智慧的心髓”中的“智慧”。在佛學裏,“智慧”是梵語翻譯過來的,跟漢語的“智慧”含義並不完全一樣。“智”跟“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慧”的解釋是抉擇,能夠分辨清楚是正確的還是錯誤,這種能力是衆生第六意識本來具有的功能,佛教稱之爲“識”——“識”的解釋是了別,就像電腦辨認信息的功能,這是人心所具備的最基本的功能。它的運作程序跟電腦的操作程序一樣,非常複雜,通過大腦裏複雜的程序運作最後得出結論。在這方面,佛學的“慧”跟世俗講的“慧”基本上是一致的。

  

  佛學中的“慧”分爲叁種: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指學習佛法教理之後,完全理解了它。聞慧在修行上可以用,但是不得力,尤其是對治煩惱的時候是不得力的。即使作爲世界觀、人生觀,也不一定就能完全被接受。例如研究佛教的學者、學生,即便可以看懂佛教的經典,明白佛法的教理,但是不一定認爲它是完全是正確的,如果其理解准確,也可以算作聞慧。

  

  思慧,是指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再加上修行的體會,得到領悟,把道理完全弄清楚了,變成自己的一種哲學觀、世界觀、人生觀。思慧既包含邏輯思維,又超越邏輯思維,可以用來指導修行,但是也不大得力。嘴上講得很好,內心也認爲應該如此,但在行動的時候不一定管用。

  

  第叁種修慧,是經過修行得到實證的智慧,這種智慧既是“慧”,也是“智”。

  

  “智”的梵語是“般若”,可以翻譯成智慧,但是佛法裏面的“般若”跟世俗的“智慧”含義不一樣。佛法裏面“智”和“識”內涵不同,很多大乘經典裏有過論述。“智”和“識”的區別是什麼?“智”是什麼?沒有證到“智”的人很難了解。智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認識,但是與世俗的認識能力完全不同,它是不需要經過推理的一種很直接的智慧。“智”裏面肯定有“慧”,但是“慧”裏面不一定有“智”。“智”非常難以用語言表達,即使講出來也很難被人理解,因此只有經過修行證悟,才能完全明白。

  

  “智”在佛法裏面,尤其在《阿含經》裏分爲兩種,一種是“法住智”,一種是“涅槃智”。法住智在大乘經裏又稱世俗智或者世俗谛,就是世俗意義上的真理。這個真理主要研究的是世間現象中理性所能認識的真理。這個真理的基本原理就是佛教的“緣起法”,相當于古代樸素的辯證法。任何現象都是一定條件的暫時性的組合,需要各種各樣的條件。法住智就是從現象裏面歸納出普遍的規律,適用于我們的生活,甚至可適用于一切科學研究,以及世俗事務的處理。法住智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因果在自然科學裏面也是普遍規律,任何物質現象都是遵循一定的因果規律來運作的。不過,人的思想、行爲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因果規律運作,人的命運是不是受因果規律的控製?世俗學問基本上都不研究這個問題,而佛法則著重研究這個問題。佛法認爲,人只要心一動,就是一種運動,講話及行爲更是運動,名爲“業”(“造作”之義)。同一切物質運動一樣,人所造的“業”也遵循嚴格的因果法則,也就是佛教通常講的因果報應。這種智慧能幫助我們處理日常生活,從事各項事業,乃至從事任何科學研究的時候都可以使用,是處理世俗事務成功的關鍵。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定條件暫時性的組合,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要弄清楚成功所需的條件。自然科學更是這樣,需要嚴密的數學計算和成因分析,稍微差一點就不會成功。

  

  但是,佛法的心髓並不是“法住智”,“法住智”也不是佛法所獨有。其他宗教及儒家、道家,也都有這方面的思想,雖然與佛法不完全一樣,但重合之處很多。佛法超越其他文化、學問的智慧,主要表現在“涅槃智”,它也是佛法智慧的心髓。

  

涅槃智

  

  什麼是涅槃智?涅槃智就是禅宗講的涅槃妙心,所需開悟、了悟的內容,是通過修行證得涅槃所獲得的智慧,既是佛法的出發點,也是佛法的歸宿。大家都知道,佛法的出發點,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證悟或大覺,證悟的內容主要是涅槃智。涅槃智是普通人的經驗、知識裏都從來沒有的。人互相交流思想的時候都是以語言等信號爲工具,語言的基礎則是個人的感知經驗。而涅槃,是一般人從來沒有經驗過的,所以就無法用現有的語言來描述清楚,也就無法交流。

  

  所以,悉達多太子在覺悟以後思考了很久,他認爲自己所證得的智慧甚深難解,說給大衆,別人不能理解,也很難相信,因爲它純粹是個人內心的一種體驗。所以釋迦摩尼打算不說法就走,他已經獲得生死自在,可以想走就走。據佛經記載,是大梵天王勸請他慈悲衆生,住世說法,于是他才在菩提樹下坐了49天,思考怎麼跟世人解說涅槃智。

  

  涅槃智了知的是宇宙人生的真實,最本來的真理。本來具有的真理不是用人類現有的認識方式,用通常的認識能力所能認識的。我們的認識大多是通過各種符號,就是用我們的六種感官接收到六種信息符號,用它間接地認識世界。我在《佛教心理學》裏面把人的知識體系比喻爲地圖,我們可以用地圖上各種符號表示大地,但是符號並不等同于大地的實體。我們按照地圖可以按圖索骥指導交通,指導建築,但它並不是大地的本身。也就是說,人類的認識能力只能認識到地圖,不能認識到本原。我們的身體究竟是什麼?我們的心究竟是什麼?它的真相我們認識不到。當你認識到的時候就能證入涅槃,這就是佛法的心髓。一旦如實知見到宇宙人生的真實本面,特別人心的真實本面,即“心性”,那你就獲得了涅槃智,也就達到了人類一切認識所努力追求的最終目標。

  

  我們所有的努力,包括爲生存而從事生産、競爭,有的找錢,有的找權,有的找學問、找知識,最終目的是什麼?佛法發現,最終的目的,是爲了內心的幸福和快樂。如果沒有心,就沒有享受幸福、快樂的功能,這個世界就沒有意義,任何努力都沒有意義,世間的本來面目怎麼樣也沒有意義,用不著去研究。我們研究、努力,就是爲了達到這個目的。

  

  但是,我們通過努力達到的幸福和快樂都是暫時性的,無常的。它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呢?佛法很嚴肅地考察了這個問題,認爲作爲地球人,我們的生活是苦樂兼半。有的人幸福可能稍微多一些,有的人痛苦多一些。但是再痛苦也有一定的快樂,再幸福的人也有一定的痛苦。即使你是幸福到極點,這種幸福也是非常短暫、無常的,而且需要借助于各種條件才能得到、保持,但終究又會失去。

  

  更爲可悲的問題,就是享受幸福需要一個主體。這個主體應該從生到死永遠不變,但是我們內心找不到這個主體。我們的心理活動是不斷生滅變化的進程,我們的肉體更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的生物活動過程。從身心兩方面,都找不到一個實實在在的、從生下來就是如此、到死亡也是如此的實體。在世間通過各種努力、各種拼搏獲得了幸福,但找不到承受幸福的主體,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要解決人類文明、文化的根本問題,最大的智慧,就是指導人怎樣獲得永恒的安樂和幸福,找到一個能享受永恒安樂幸福的主體——真正的自我。安樂和幸福包括很多方面,不單是內心幸福的體驗,也包括了無所不知的智慧,還有絕對的自由,也就是佛法所謂的“得大自在”,還有永恒的生命。如果你只有短短幾十年就死亡了,死後什麼都沒有了,這也是非常可悲的。真正的幸福是永恒自在的安樂幸福。這種永恒的安樂和永恒的幸福,佛法把它叫做“涅槃”。

  

  涅槃的本意解釋有40多個,甚至有100多個,包括不死、常生不死藥,還有無病、無苦、無惱等,最根本的是不生不滅。因爲只有從來不生的東西才不會消滅。但是現實世界當中,從物質現象、心理現象到精神現象,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處于不斷地生滅變化當中。怎麼從不斷生滅變化中找到不生不滅,永恒安樂的涅槃呢?這就是釋迦牟尼佛通過他的修行實踐所研究的問題。實際上他做了一個非常偉大的科學實驗,他拿自己的心去研究、探討這個問題。當然在他之前也有很多人探討過這個問題,在今天同樣還有很多仁人志士探討這個問題,但是大部分都失敗了。只有釋迦牟尼佛自己充滿成功的自信,所以當他從山裏走出來的時候,別人問他:“你究竟是什麼,是人還是仙?”他回答說:“我既不是人,也不是仙。我是佛陀。”“佛陀”是大覺的意思,即完全如實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本相的大智慧者。“涅槃”究竟是什麼?非常難以言說,所有解釋“涅槃”的言說最終都是錯的,所以禅宗講“開口便錯”。所有的描述和解釋都是不得已的說法,跟涅槃是不一樣的。

  

  如果要解釋的話,第一點就是不可言說。不可言說並…

《禅——智慧的心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