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智慧的心髓▪P3

  ..续本文上一页

  涅槃妙心的第二“有”是法身。人有一个身体,即使你证得菩萨,成了佛,也有一个身体,因为有心就有身。你想从肉体或者物质现象里面抽出一个灵魂,或者一个纯粹的精神是不可能的。西方科学家从几百年前就用各种办法来研究,想从身体里面提炼出或者抽出一个纯粹的灵魂,这件事情不可能。因为灵魂跟肉体永远结合在一起,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肉体也不可以分离灵魂,一但没有灵魂,肉体马上死亡。用物质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发现、找到灵魂,应该是可以的,只是现在的科学手段还离得很远,或许几百年后人类可以攻克这一关,但是现在还差得太远。

  

  即使成佛以后也有身,佛的身就是法身,法身是以法界为身,以法性为身,以永恒不灭的宇宙体性为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当然是永恒不灭的,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超越一切条件。当你获得这样的身体,知道自己肉体虽然死亡但是法身不死亡的话,这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你对死亡的本能性畏惧就完全被解除了,会丝毫不害怕死亡,甚至认为死亡是一件好事情,永恒不灭的法身比肉体好得多。肉体有各种各样的不方便,各种各样的缺陷,法身一点缺陷也没有,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限制。禅宗把它悟到的法身叫做“素法身”,法身还有“荤”有“素”。素法身的意思是,它只有法身这个功能,没有其他的功能。

  

  涅槃妙心的第三“有”就是有涅槃,涅槃性质在《阿含经》里面解释成为“常”。因为世间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涅槃跟任何现象都相反,是常。它永恒如此,从来不生,所以永远不灭。

  

  再者,涅槃极乐,这种乐是什么乐?叫做无受之乐。我们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佛法都把它归到五蕴里面的受蕴。受的意思就是感受,身心两方面的感受,外界的某种刺激在内心生起一种感受。比如说你的事业成功了,所以内心感到非常喜悦,非常满足,这是一种受。但是这种受要借助一定的条件,而且是无常的。涅槃不一样,它的乐是无受之乐,不是因为受到某种刺激以后才产生,所以它不属于受蕴。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一种乐,这种乐因为跟常人所享受到的快乐比较相近,但是又完全不同,所以是没法描述的。《解深密经》中解释说,没有吃过石蜜(大概是矿石状的一种蜜)的人,你给他解释石蜜是什么味道,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解释的。有一次我去韩国出访,一个韩国学者听说四川的美食很出名,问我特点是什么?我说麻辣。他说辣可以理解,但是麻究竟是什么味道呢?他没有吃过麻,确实没有办法给他描述清楚麻是什么味道。但是麻的味道确实是有的,不能说没有。涅槃也是这样,享受到涅槃的人感到极乐。因为解决了无始以来的很多问题,他感受到极度的幸福和快乐,他的快乐又不像经过刺激的快乐,是很平静的,是非常清凉的。《涅槃经》描述有八种性质,主要的是清凉、解脱。总之比世间通过任何感官途径和意识途径所得来的快乐还要快乐,比在禅定里面所得到的任何快乐还快乐。佛经里面讲世间最大的快乐是第三禅的快乐,身心两个方面都快乐,身体清凉,感到十分快乐,内心也非常快乐。初禅具备身体层面的快乐,不具备心的快乐。二禅主要是心的快乐,不具备身体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也是无常的,只有入定时有,从禅定里出来就没有了。也不能保证可以永远保有这种快乐,因为进入禅定有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例如旁边有噪音干扰他就可能不能进入禅定,生病、身体不适也会影响禅定。所以禅定的快乐也是无常的,是要借助一定的条件。但是涅槃不需要任何条件,不需要禅堂,不需要寺庙,任何时候都可以是禅,走在路上可以,躺在被窝里也可以,熟练的人甚至看电视也可以,跟别人谈话也可以。它不需要任何的条件,只需要有“心”,只有完全熟睡以后不可以,但工夫好的人是不需要睡眠的。令人获得这么大利益的技术,当然是无价之宝。它的价值不是拿黄金、宝石可以衡量的。所以《金刚经》中讲到,拿多少七宝布施都不如听闻这部经的一四句偈的功德大。这是因为涅槃的性质截然不同。它是无为法,是永恒的。拿生灭、无常的价值跟它是没有办法相比,因此涅槃的价值是没有办法衡量的。

  

  当一个人证得涅槃妙心,具有这三种功德的时候,他的人生当然极其幸福,不虚此生。即使一分钟尝试到涅槃,也是极其幸福、极值得庆幸的事。涅槃这件事情,从理论来讲非常容易,因为这个智慧是人人本来具有的。对人来说,禅定不一定具有,神通不一定具有,但是证得涅槃的这种“涅槃智”是本来具有的。禅宗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叫做如来藏缘起说,这个理论最过硬的经典依据,就是《华严经·如来出现品》里记载的:如来成正觉时这样感叹,怎么这么奇怪啊?众生本来跟我一模一样,本来具有自然智、一切智、无碍智这三种智慧,只是被妄想遮蔽而不能显现。一旦离开妄想,这三种智慧便会自然显现。我认为这三种智慧是一种,即自然智、一切智。

  

  什么是妄想?就是不如实的、虚妄的认知。想,是认知和感知的意思。人类的感知其实不符合法性,不符合一切现象的真实本面。我们只是通过符号间接地认识世界。只要把我们习惯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把妄想、不如实的感知关闭了,或者是把它看破了,把为什么不如实的本性看破,看破到没有,当它完全没有的时候,一切智、自然智、涅槃智就显现,因为智慧本来就具有。佛经比喻就像阳光被乌云遮蔽才显现黑暗,并不是没有阳光,因为阳光并没有消失,只是被乌云遮蔽了。一旦把乌云拨开,阳光自然显现。涅槃是本来具有的,不是修成的,只是被妄想遮蔽了。

  

  人心具有自己调节心理活动的本能,拿这种本能来调节自己心理,从理论上来讲非常容易,不需要什么,任何条件都不需要,不需要你坐在那里,站着也可以,走在路上也可以;不需要你有什么身份,只要你活着,脑袋清醒,不需要你多高的文化,文化高了,知识多了反而形成障碍。这件事情从理论说来虽然非常容易,但是做起来,特别就现代人来说,非常难。大量佛经记载,当时的人只要见到佛,诚心地皈依,佛给你说几句道理,说完以后很多人证阿罗汉果,最下等的是得法眼净。法眼净,更确切的说,应该称作慧眼净,就是能够直接地看到法性、看到涅槃的这种智慧。好像眼睛一样可以看见,就是慧眼打开,对“涅槃”确信无疑了。然后再通过推理,对于别人拿这个方法证得涅槃,修到阿罗汉果,甚至成佛,确实无疑,对自己也能证得阿罗汉果确信无疑,才能算信仰佛教。只有自己见到法性,体会到涅槃之后,才能算真正的信仰,在这之前肯定会怀疑。

  

  信仰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再怎么修也解决了,因为怎么调心达到这种状态,是不可言说的诀窍,很难说。但是你证到以后就体会到了,下次还是这样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渐渐达到知道它本来就在那里,用不着修,所有的烦恼自然不起了,就证得阿罗汉果。从心理学、哲学来讲,这应是非常实在的事情,不像其他的宗教信仰,你永远理解不了那个“神”。佛教则完全不一样,例如《杂阿含经》记载,一个婆罗门教的弟子跟佛的一个阿罗汉弟子交谈,婆罗门讲:我们追求的是死了之后灵魂上升到梵天,跟大梵永远在一起。佛弟子就说你这叫做“非时乐”。非时乐是什么意思?非时,就是不正当的时候、不正确的时候。佛教戒律有一个叫做非时食,规定出家人用餐一天只能早午两餐,过了午时就不能吃饭,若吃就是非时食。追求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也是非时,死了以后谁能证明你去哪里?你凭什么确信不疑?很可能就是迷信。佛法不同,叫做求“现法乐”,所追求的永恒幸福、快乐的涅槃,是可以马上证到的,现在证到,现在享受,这叫现法乐。它的性质跟感情上信仰某种主宰命运之“神”的宗教截然不同。

  

  20世纪的初期,学术界、佛教界掀起过“佛教是不是宗教”的讨论,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拿宗教的定义去界定佛教的时候,发现佛教的核心教义跟所谓的“宗教”的定义并不符合。所以他们认为佛教不是宗教。恩格斯在《自然辩论法》里归纳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时候,把宗教列为一类,佛教另列为一类,说明恩格斯认为佛教跟其他宗教不是一类的。当然从寺庙、僧团来看,佛教显然具有宗教的性质,跟其他宗教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佛教的心髓是佛法,最高信仰是三宝里面的“法宝”。法宝的心髓就是涅槃智,就这点来讲它是超越宗教,甚至也超越“佛教”的,甚至超越“佛”。因为佛也是皈依法,是如实知见本来就具有的真理——法,与之相应而成佛的,所以佛也皈依法。

  

  曾经有一个伊斯兰教的领袖跟我讲:“我们的宗教跟佛教不一样,我们信仰的是一个神,你们信仰的是智慧。”我说:“你非常了解佛教。”确实,佛教的最高信仰就是信仰智慧。你可以说成是宗教,也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哲学,甚至比哲学高明,因为佛教可以实证,哲学不一定能够实证。佛法的性质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从性质来看,所有的宗教都可能消亡,但是佛法不一定消亡,因为它有超越宗教的一面。

  

如何证得涅槃智

  

  下面我讲讲佛教是怎么教人证得涅槃智的。佛教法门特别多,常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有三乘或者五乘。“乘”是到达涅槃彼岸的交通工具,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合称小乘,菩萨乘、佛乘合称大…

《禅——智慧的心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