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自性面面觀(定智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以爲前有流水。(叁)夢境喻,謂外在器世間之愛、非愛之受用差別,猶如夢中本無男、女等種種外境,而起愛、非愛境界之受用。(四)鏡像喻,謂諸法無實體,以善惡之思業爲緣,而生愛、非愛之果,此果虛幻,猶如鏡中所現之影像。(五)光影喻,謂諸法本無實體,而因諸識之轉起,猶如由弄影而起種種之影像。(六)谷響喻,謂諸法本無實體,而轉起種種言說戲論之相,猶如空谷回響,無實音聲。(七)水月喻,謂諸法所緣之境無實體,而定心能起如實知、如實見之心法,恰如水中之月非實存,然因其性澄清乃能顯現月相。(八)變化喻,謂遍計所執之有情雖無,然證真之諸菩薩爲哀愍利樂依他所起之諸有情類而受生其中,恰如變化實不存,而能成一切事。

  (3)二種依他起性

  《成唯識論》卷八雲︰“分別緣所生者,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這裏說依他起性又可分爲染分、淨分二種:(一)染分依他,指依虛妄分別之緣而生起的有漏雜染之諸法。(二)淨分依他,指依聖智之緣而生起的無漏純淨之法。也可以稱爲圓成實,如佛的四智菩提。十力無畏等。

  3.圓成實性

  (1)圓成實定義

  關于圓成實的定義,《成唯識論》第八卷曰:“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虛謬。簡自共相虛空我等。”關于圓成實名字,又可作圓成實相、圓成自性、第一義谛體性、真如,即是諸法所依之體性。略稱爲圓成實,具有圓滿、成就、真實等叁種性質,即:(一)圓滿,依他起諸法之相僅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體,不通余處;相對于此,真如之妙理則可周遍一切處。(二)成就,諸法具有空、無常、無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實體常住,無生滅作用。(叁)真實,諸法之體虛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2)圓成實自性

  《辯中邊論》中卷四頁雲:“此圓成實、總有二種。無爲有爲有差別故。無爲總攝真如涅槃。無變異故;名圓成實。有爲總攝一切聖道。于境無倒故;亦名圓成實。”這裏說明圓成實有兩種:一無爲圓成實,二有爲圓成實。無爲圓成實總攝真如涅槃。無變異故,即是聖智所緣之真如境界;有爲圓成實總攝一切聖道。于境無有顛倒,即是一切聖智的功能,四智菩提、十力、四無所畏等;正如《瑜伽師地論》七十叁卷十叁頁所說:“雲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淨,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粗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雖然圓成實可以分成無爲有爲二種,其實本質並沒有什麼差別。 如《顯揚聖教論》六卷五頁中所說:“問:圓成實自性、有幾種?答:圓成實性、于一切處一味故;不可建立差別。”因此圓成實即是二空所顯真如,同時又是四智菩提。《成唯識論》第八卷曰:“無漏有爲。離倒究竟。勝用周遍。亦得此名。” 這裏“無漏有爲”即淨分依他。所謂四智菩提等。“離倒”。亦可名爲實。“究竟”。亦可名爲成。“勝用周遍”。亦可名爲圓。四智菩提即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爲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3)圓成實與依他起的關系

  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非一非異,圓成實在依他起的基礎上,常遠離遍計所執,以二空所顯真如爲性。在百法中的六種無爲,便是圓成實性。依他起指,一切色心依正,迷悟染淨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現起的如幻假有 ,但波由水起,繩依麻存,所以依他也有其實體,這就是圓成實的真如法性。依他起是如幻之有,實體卻是一相平等,常住不變的無爲不生滅法,二者是相依不離的,這是其一。依他起的實性,並不是由依他衆緣所施設的圓成實名相,圓成實的顯義也不離衆緣所生的依他起自性,這是其二。所以《唯識叁十論》說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 依他起性通于染淨,而圓成實唯淨而不染。又圓成實性是勝義谛,依他起性是世俗谛。二谛相待而有,不能分割,不能合並,所以是不一不異。如同波與水,繩與麻等譬喻。

  (二)叁自性義類相攝

  1.叁自性與六無爲的關系

  《成唯識論》第八卷曰:“虛空。擇滅。非擇滅等。何性攝耶。叁皆容攝。心 等變似虛空等相。隨心生故。依他起攝。愚夫于中妄執實有。此即遍計所執性攝。若于真如假施設有虛空等義。圓成實攝。有漏心等。定屬依他。無漏心等。容二性攝。衆緣生故。攝屬依他。無顛倒故。圓成實攝。”這裏意思是說六無爲法與叁自性相互容攝,從心心所等變現出如幻的山河大地等相,萬法仗因托緣而生起,隨心所生皆屬于依他起攝;假如愚夫無知妄執爲這些相中有實我實法可得,即是遍計所執性攝;若于真如假施設有虛空等義,則是圓成實攝。凡是有漏心等所緣六無爲法。定屬依他起所攝。若是無漏心等所緣六無爲法,容依他圓成二性所攝。衆緣生故,攝屬依他,以無漏心故無顛倒,圓成實攝。

  2.二與七真如相攝

  《成唯識論》第八卷曰:“如是叁性。與七真如雲何相攝。七真如者。一流轉真如。謂有爲法流轉實性。二實相真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叁唯識真如。謂染淨法唯識實性。四安立真如。謂苦實性。五邪行真如。謂集實性。六清淨真如。謂滅實性。七正行真如。謂道實性。此七實性。圓成實攝。根本後得二智境故。隨相攝者。流轉苦集叁。前二性攝。妄執雜染故。余四皆是圓成實攝。”以上是叁自性與七真如的關系,文義可見,雖然有稱爲七真如,其實都是同一真如,皆是圓成實所攝。此真如離一切名言相,只有根本智才能親證的境界。但約義差別來說七種名,若是依後得智而建立的真如,都是圓成實所攝。或者是本來于無流轉的真如中妄執而成流轉,于本來是無苦集的真如中妄執而成苦集。即是遍計性所攝。又真如不變隨緣,舉體而爲流轉苦集諸雜染法,即是依他性所攝。

  3. 叁自性與六法相攝

  《成唯識論》第八卷曰:“叁性六法。相攝雲何。彼六法中。皆具叁性。色受想行識及無爲。皆有妄執緣生理故。”這裏的“六法”即是五蘊及無爲法。凡是妄執此六法,皆屬于遍計性。凡是緣生的六法,皆屬于依他性。若是六法所依之理,皆屬于圓成實性。

  4. 叁自性與五事相攝

  五事即是指五法,一相、二名、叁分別、四正智、五真如(如如)與叁自性的關系,《成唯識論》第八卷曰:“叁性五事相攝雲何?諸聖教說。相攝不定。謂或有處。說依他起。攝彼相名分別正智。圓成實性。攝彼真如。遍計所執。不攝五事。”意思是說聖教相攝法不一致,有的說依他起。攝彼相、名、分別、正智四事,圓成實性攝彼真如一事,而遍計所執則五事都不攝。《成唯識論》接著又列舉叁種不同,諸聖教中所說的五事。從文看來稍有不同,而義理卻無相違背。都與第一種說法沒有差別,不相雜亂,如需廣知,請看《瑜伽師地論》。

  5.叁自性與五相相攝

  所謂五相即是:一所诠相、二能诠相、叁二相屬相、四被執著相、五不執著相與叁自性的關系,《成唯識論》第八卷曰:“又聖教中說有五相。與此叁性相攝雲何。所诠能诠。各具叁性。謂妄所計。屬初性攝。相名分別。隨其所應。所诠能诠。屬依他起。真如正智。隨其所應。所诠能诠。屬圓成實。後得變似能诠相故。二相屬相。唯初性攝。妄執義名。定相屬故。被執著相。爲依他起。虛妄分別爲自性故。不執著相。唯圓成實。無漏智等爲自性故。”意思是說所诠相、能诠相這二種相各自具有叁性,若是虛妄所計,則屬于遍計所執性攝。若是相、名、分別隨其所應所诠能诠。屬于依他起自性。若是真如、正智,隨其所應、所诠、能诠,則屬于圓成實。二相屬相爲遍計執所攝,被執著相爲依他起所攝,不執著相只爲圓成實所攝。

  6.叁自性與四真實相攝

  所謂四真實就是指:一世間所成真實、二道理所成真實、叁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此四真實與叁自性的關系,如《成唯識論》第八卷說:“又聖教中說四真實。與此叁性相攝雲何。世間道理所成真實。依他起攝。叁事攝故。二障淨智所行真實。圓成實攝。二事攝故。辯中邊論說初真實。唯初性攝。共所執故。第二真實。通屬叁性。理通執無執雜染清淨故。後二真實。唯屬第叁。”這裏有二種答案,玄奘大師認爲世間所成真實和道理所成真實,前二種真實屬依他起所攝;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和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後二種真實是屬圓成實所攝。而《辯中邊論》認爲世間所成真實屬于遍計執性所攝,第二道理所成真實通屬于叁自性,因爲道理沒有執無執染汙和清淨之分。執理則屬遍計,無執則屬依圓。雜染屬依他,後二種真實只屬于圓成實所攝。

  7. 叁自性與四谛相攝

  叁自性與苦、集、滅、道四谛的關系,《成唯識論》第八卷原文較長不引,只是把原意直白地列出來,如四谛中一一皆具叁性。先是苦谛中有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行觀。每一種行觀各有叁性。無常觀有叁自性相攝:一無性無常,性常無故。所以屬遍計所攝。二起盡無常,有生滅故,所以屬依他所攝。叁垢淨無常,位轉變故,所以屬圓成所攝。苦觀有叁自性相攝:一所取苦,我法二執所依取故,所以屬于遍計所攝。二事相苦,以是叁苦之事相故,屬于依他所攝。叁和合苦,謂真如法與苦和合故,即屬圓成所攝。空觀有叁自性相攝,一無性空,謂遍計所執,性非有故。二異性空,謂依他起法與妄所執自性有異故。叁自性空,謂圓成實以二空所顯真如爲自性故。無我叁觀有叁自性相攝,一無相無我,謂遍計所執,我相無故。二異相無我,謂與妄所執之我相異故,所以屬依他所攝。叁自相無我,二無我所顯真如爲自相故,屬于圓成實所攝。集谛有叁自性相攝,一習氣集,所執自性執之習氣,即屬遍計所攝。二等起集,謂業與煩惱,即依他性所攝…

《唯識叁自性面面觀(定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