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自性面面观(定智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以为前有流水。(三)梦境喻,谓外在器世间之爱、非爱之受用差别,犹如梦中本无男、女等种种外境,而起爱、非爱境界之受用。(四)镜像喻,谓诸法无实体,以善恶之思业为缘,而生爱、非爱之果,此果虚幻,犹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五)光影喻,谓诸法本无实体,而因诸识之转起,犹如由弄影而起种种之影像。(六)谷响喻,谓诸法本无实体,而转起种种言说戏论之相,犹如空谷回响,无实音声。(七)水月喻,谓诸法所缘之境无实体,而定心能起如实知、如实见之心法,恰如水中之月非实存,然因其性澄清乃能显现月相。(八)变化喻,谓遍计所执之有情虽无,然证真之诸菩萨为哀愍利乐依他所起之诸有情类而受生其中,恰如变化实不存,而能成一切事。

  (3)二种依他起性

  《成唯识论》卷八云︰“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这里说依他起性又可分为染分、净分二种:(一)染分依他,指依虚妄分别之缘而生起的有漏杂染之诸法。(二)净分依他,指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之法。也可以称为圆成实,如佛的四智菩提。十力无畏等。

  3.圆成实性

  (1)圆成实定义

  关于圆成实的定义,《成唯识论》第八卷曰:“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关于圆成实名字,又可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真如,即是诸法所依之体性。略称为圆成实,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即:(一)圆满,依他起诸法之相仅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一切处。(二)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三)真实,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2)圆成实自性

  《辩中边论》中卷四页云:“此圆成实、总有二种。无为有为有差别故。无为总摄真如涅槃。无变异故;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这里说明圆成实有两种:一无为圆成实,二有为圆成实。无为圆成实总摄真如涅槃。无变异故,即是圣智所缘之真如境界;有为圆成实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有颠倒,即是一切圣智的功能,四智菩提、十力、四无所畏等;正如《瑜伽师地论》七十三卷十三页所说:“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虽然圆成实可以分成无为有为二种,其实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 如《显扬圣教论》六卷五页中所说:“问:圆成实自性、有几种?答:圆成实性、于一切处一味故;不可建立差别。”因此圆成实即是二空所显真如,同时又是四智菩提。《成唯识论》第八卷曰:“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 这里“无漏有为”即净分依他。所谓四智菩提等。“离倒”。亦可名为实。“究竟”。亦可名为成。“胜用周遍”。亦可名为圆。四智菩提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3)圆成实与依他起的关系

  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圆成实在依他起的基础上,常远离遍计所执,以二空所显真如为性。在百法中的六种无为,便是圆成实性。依他起指,一切色心依正,迷悟染净诸法,都是仗因托缘而现起的如幻假有 ,但波由水起,绳依麻存,所以依他也有其实体,这就是圆成实的真如法性。依他起是如幻之有,实体却是一相平等,常住不变的无为不生灭法,二者是相依不离的,这是其一。依他起的实性,并不是由依他众缘所施设的圆成实名相,圆成实的显义也不离众缘所生的依他起自性,这是其二。所以《唯识三十论》说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依他起性通于染净,而圆成实唯净而不染。又圆成实性是胜义谛,依他起性是世俗谛。二谛相待而有,不能分割,不能合并,所以是不一不异。如同波与水,绳与麻等譬喻。

  (二)三自性义类相摄

  1.三自性与六无为的关系

  《成唯识论》第八卷曰:“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何性摄耶。三皆容摄。心 等变似虚空等相。随心生故。依他起摄。愚夫于中妄执实有。此即遍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圆成实摄。有漏心等。定属依他。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颠倒故。圆成实摄。”这里意思是说六无为法与三自性相互容摄,从心心所等变现出如幻的山河大地等相,万法仗因托缘而生起,随心所生皆属于依他起摄;假如愚夫无知妄执为这些相中有实我实法可得,即是遍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则是圆成实摄。凡是有漏心等所缘六无为法。定属依他起所摄。若是无漏心等所缘六无为法,容依他圆成二性所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以无漏心故无颠倒,圆成实摄。

  2.二与七真如相摄

  《成唯识论》第八卷曰:“如是三性。与七真如云何相摄。七真如者。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四安立真如。谓苦实性。五邪行真如。谓集实性。六清净真如。谓灭实性。七正行真如。谓道实性。此七实性。圆成实摄。根本后得二智境故。随相摄者。流转苦集三。前二性摄。妄执杂染故。余四皆是圆成实摄。”以上是三自性与七真如的关系,文义可见,虽然有称为七真如,其实都是同一真如,皆是圆成实所摄。此真如离一切名言相,只有根本智才能亲证的境界。但约义差别来说七种名,若是依后得智而建立的真如,都是圆成实所摄。或者是本来于无流转的真如中妄执而成流转,于本来是无苦集的真如中妄执而成苦集。即是遍计性所摄。又真如不变随缘,举体而为流转苦集诸杂染法,即是依他性所摄。

  3. 三自性与六法相摄

  《成唯识论》第八卷曰:“三性六法。相摄云何。彼六法中。皆具三性。色受想行识及无为。皆有妄执缘生理故。”这里的“六法”即是五蕴及无为法。凡是妄执此六法,皆属于遍计性。凡是缘生的六法,皆属于依他性。若是六法所依之理,皆属于圆成实性。

  4. 三自性与五事相摄

  五事即是指五法,一相、二名、三分别、四正智、五真如(如如)与三自性的关系,《成唯识论》第八卷曰:“三性五事相摄云何?诸圣教说。相摄不定。谓或有处。说依他起。摄彼相名分别正智。圆成实性。摄彼真如。遍计所执。不摄五事。”意思是说圣教相摄法不一致,有的说依他起。摄彼相、名、分别、正智四事,圆成实性摄彼真如一事,而遍计所执则五事都不摄。《成唯识论》接着又列举三种不同,诸圣教中所说的五事。从文看来稍有不同,而义理却无相违背。都与第一种说法没有差别,不相杂乱,如需广知,请看《瑜伽师地论》。

  5.三自性与五相相摄

  所谓五相即是:一所诠相、二能诠相、三二相属相、四被执着相、五不执着相与三自性的关系,《成唯识论》第八卷曰:“又圣教中说有五相。与此三性相摄云何。所诠能诠。各具三性。谓妄所计。属初性摄。相名分别。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依他起。真如正智。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圆成实。后得变似能诠相故。二相属相。唯初性摄。妄执义名。定相属故。被执着相。为依他起。虚妄分别为自性故。不执着相。唯圆成实。无漏智等为自性故。”意思是说所诠相、能诠相这二种相各自具有三性,若是虚妄所计,则属于遍计所执性摄。若是相、名、分别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于依他起自性。若是真如、正智,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则属于圆成实。二相属相为遍计执所摄,被执着相为依他起所摄,不执着相只为圆成实所摄。

  6.三自性与四真实相摄

  所谓四真实就是指:一世间所成真实、二道理所成真实、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四真实与三自性的关系,如《成唯识论》第八卷说:“又圣教中说四真实。与此三性相摄云何。世间道理所成真实。依他起摄。三事摄故。二障净智所行真实。圆成实摄。二事摄故。辩中边论说初真实。唯初性摄。共所执故。第二真实。通属三性。理通执无执杂染清净故。后二真实。唯属第三。”这里有二种答案,玄奘大师认为世间所成真实和道理所成真实,前二种真实属依他起所摄;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和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后二种真实是属圆成实所摄。而《辩中边论》认为世间所成真实属于遍计执性所摄,第二道理所成真实通属于三自性,因为道理没有执无执染污和清净之分。执理则属遍计,无执则属依圆。杂染属依他,后二种真实只属于圆成实所摄。

  7. 三自性与四谛相摄

  三自性与苦、集、灭、道四谛的关系,《成唯识论》第八卷原文较长不引,只是把原意直白地列出来,如四谛中一一皆具三性。先是苦谛中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行观。每一种行观各有三性。无常观有三自性相摄:一无性无常,性常无故。所以属遍计所摄。二起尽无常,有生灭故,所以属依他所摄。三垢净无常,位转变故,所以属圆成所摄。苦观有三自性相摄:一所取苦,我法二执所依取故,所以属于遍计所摄。二事相苦,以是三苦之事相故,属于依他所摄。三和合苦,谓真如法与苦和合故,即属圆成所摄。空观有三自性相摄,一无性空,谓遍计所执,性非有故。二异性空,谓依他起法与妄所执自性有异故。三自性空,谓圆成实以二空所显真如为自性故。无我三观有三自性相摄,一无相无我,谓遍计所执,我相无故。二异相无我,谓与妄所执之我相异故,所以属依他所摄。三自相无我,二无我所显真如为自相故,属于圆成实所摄。集谛有三自性相摄,一习气集,所执自性执之习气,即属遍计所摄。二等起集,谓业与烦恼,即依他性所摄…

《唯识三自性面面观(定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