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罪人,陰司少一個餓鬼。多一個人念佛,國內多一個善人,西方多一個佛種。聽說皈依大師之弟子,有十余萬之多,敢說這班人,決入不了劫冊,即或在劫冊者,亦是勾銷除名。以此看來,應世救劫的菩薩,身心雖受痛苦,若論度人的數目,可是比應運者多得多。佛教本來是普度的,念佛的人既多,而蓮宗初祖,必定開顔含笑,賀淨土宗之繼續有人。
印光大師所以度的人數多者,乃是賢愚貴賤一齊接引,無揀選,無愛憎,所以鄉村市鎮之佛徒,未有不知印光大師者,可見大師居第十叁位淨土宗祖師,決無可疑的了。在叁世諸佛,是決不願斷佛種的,愈有多數人接應愈妙,而印光大師當然也願意有人接應淨土宗了。顯亮亦是念佛一份子,我也沒有何種心,報答他老人家的恩,只有接應他傳淨土宗,設法開荒,尤其注力推廣下層工作,接引中下二根,使念佛法門普及一切有情而已。
《印光大師嘉言錄》當翻印普贈
劉顯亮
《嘉言錄》系李圓淨居士發願編述,書分十篇叁十八章,系由大師《文鈔》節錄,乃提要鈎元分類而訂,揀選安插,頗費苦心。凡已皈依大師爲弟子者,皆受過慈恩,各當量力捐資推廣翻印此書,普贈初學佛子。此書不但弘揚淨土,且將佛教內部及外道利弊,一概宣布,乃光老一生著作之菁華也。其文章平易近實,言淺義深,並不難懂,足可稱是叁根普利之書。
此書較過去之淨土諸書,又別開生面。契理應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凡已皈依佛教者,皆當悉心熟讀也。光老之心願,是願佛法普及的,是願有多數人宣傳淨土的。所有大師之皈依弟子,皆當秉大師之素願而行,果願遵其遺訓而行,只有推廣翻印印光大師之《嘉言錄》。
如何紀念印光大師
鍾慧成
印光大師,弘揚淨土,身體力行者六十年,南瞻部洲衆生,因大師之教誨而得度者,其數無量。今大師應化圓滿,于古曆十一月初四日卯時,在蘇州靈岩山寺,合掌念佛,安詳坐化。此在大師而言,舍娑婆而就極樂,斷生死而就涅槃,自屬可喜。但爲五濁惡世之苦惱衆生言,則從此喪一導師,失一明燈,則又不能不使吾人深恨無福無慧,不能勸請大師在娑婆永轉*輪也!
爲衆生故,于大師之圓寂,固深惋惜,但大師之所以教人者,皆已著之于《文鈔》及其《文鈔續編》,若有見者,能展轉勸化,則亦與大師住世時何異!昔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之時,謂弟子曰:“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悉皆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今大師之圓寂,當亦如是。徒衆學人,若能推衍大師教法,以利世間,則與大師常住在世何異!
不特此也,大師之教化衆生,志在導衆生歸于極樂。若能一心念佛,造次不離,求生極樂,則大師雖圓寂,亦如常相晤對,何曾有離。若懈怠失念,犯諸毀禁,則大師雖永住世間,亦如違遠永隔,不得相見。知此,則吾等後學,當知所以紀念之道矣!
印光大師是否抑禅揚淨
百煉居士
印光大師生西,薄海同悲,大師道德之高,知見之正,在當代僧衆中,首屈一指,爲蓮池大師後第一人。大師生前,獨弘淨宗,頗有人微議爲抑禅揚淨太過者。其實大師早年參學,禅淨雙融,慧眼獨具,余最佩大師年前《致五臺山廣慧和尚書》,末後有一段,略謂(原文不能記憶,但述其大意):“宗下開示人,不論問者如何問法,答語總是指歸本分,不能當作實話看。如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此亦指歸本分語,非實語也。祖師說指歸本分語,但教人開悟而已。而釋尊金口誠言,教人念佛,則能了生死。今人把祖師教人開悟之指歸本分語,當作實話看,不肯念佛,而忘卻佛之金口誠言,豈非大錯!”大師此段話,見得到,說得出,精辟已極。夫末世鈍根衆生,欲其參禅開悟則難,令其念佛生西了生死則易,大師之抑彼揚此,實出于度生真切之大悲心耳!
跋印光大師自述
葉青眼
本師自述,一一無非悲心流露,雖曰自述,實所以化人。如其中所言:“無論在家出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爲事”。如此,何有一個不盡職的人?且各盡職分,任何都無窒礙,可以普攝一切人入佛學。人道一點無虧,然後進求佛道,然後可望感應道交,超凡入聖,往生西方,掃除一切躐等空泛無實大毛病。本師教義如是,此本師之所以爲大也!
又“每日量己之力念佛”,此一句話,實爲大開方便法門,尤望大家特別注意。蓋吾人日在生活隊裏掙紮,縱使曉得佛理是好,無如實際上做不到,因佛學深廣故也。大師知之,曰:“每日量己之力念佛”。謂之“量力”,千百句好,數十句也無不好,因念一句佛,八識田中即種下一光明種子,同時也滅卻八萬四千煩惱之一部分,又極方便,無礙做生活。吾同僑有意進修乎?對于此一層語,應莫再說困難,請加特別注意。吾人每以本師生平弘化足迹不及閩粵,何況南洋爲憾。今自得大師法語,苟能體而行之,亦無異得見大師也。
印光大師示寂記書後
喬恂如
世俗之人,忙碌一世,以至壽終,頓覺前途茫茫,不知何往,可悲可痛!而印光大師,勸人深信切願,求生淨土,承其教而往生者,蓋不知凡幾。今也大師亦示疾生西,明明了了,如入禅定,雖有微疾,毫無痛苦,豈非大解脫乎?或雲:前人往生,有預知時至者,大師則如何?曰:觀于爲妙真師升座事,詹初九,則雲太遲;改初四,仍雲遲;決定初一,乃于初四日五時生西,不亦預知乎?特不明白宣示耳!又生西後二七日,爲彌陀聖誕,五七爲釋迦世尊成道日,明年釋尊涅槃日荼毗,又適圓百日。夫大師在常寂光中,固不在日期上著相,而在世俗眼光視之,亦一希有事也!
關于印光大師之名稱
陳立鳌
出家人有法派,亦如俗人之有輩分。如印光大師之“印”字,弘一法師之“弘”字,凡共一法派出家者,其法名之上一字胥得相同,如弘傘法師、弘如法師與弘一法師同一法派是也。今人崇尚簡稱,如“印老”、“印公”、“弘師”、“弘公”之類,固屬尊稱前輩,然下走重思之,似尊之未盡其道。幸印光大師之同門未嘗出名,否則如盡雲“印公”“印師”,安知其何所指?猶之如僅雲“弘公”或“弘師”,其稱弘一法師耶?抑指弘傘法師耶?或爲弘如法師耶?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世稱遠公,未聞有人稱其爲慧公也。且遠公同門有慧永、慧持諸大師,若稱慧公,其指誰耶?故凡簡稱前輩,應以下一字爲妥。又蓮池、紫柏、憨山、蕅益,世稱明季四大師,四師在日,世人佥以法師、禅師稱之,迨其入寂,乃尊爲大師。印光法師,一代龍象,正其名稱,應作印光大師,斯名正而言順矣。
擬尊靈岩大師爲蓮宗第十叁祖議
楊石荪
蓮宗自省庵、徹悟諸祖以降,日漸式微。貢高我慢者,或薄其平易。一知半解者,至目爲小乘。甚且藐視修持之人,鄙爲愚夫愚婦。致至直捷至圓頓至簡易至穩當之念佛法門,潛光韬彩,言之痛心!印光大師,宿承佛囑,乘願再來,登高一呼,海內翕然,爲苦海慈筏,濁世明燈,宗風丕振,普度衆生。所著《文鈔》,刊行達十余萬部。創弘化社,印送經籍,先後計數百萬冊。皈依者數十萬衆,上自公卿,下迨庶販,村夫野老,僻壤重澤(如南洋各處),罔不廣被仁風,深沐法雨。洎晚近學佛者,靡不持彌陀爲日課,以極樂爲指歸,潛移默化,伊誰之功?緬溯廬山,殆相仿佛,猗欤盛哉!弘一上人嘗稱:大德如印光法師者,叁百年來一人而已。確論也。荪宿業深重,聞法也晚,而生長南服,親炙無緣,早年偶讀師《文鈔》,覺其平易無奇,雖不敢妄肆謗謾,顧未甚措意。比年以來,涉世稍深,重展《文鈔》,如獲瑰寶,每讀一遍,便得一分利益,彌佩大師爲不可及。蓋唯其平淡,愈堪尋味;唯其淺易,愈見功力。所言不外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實則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非菩薩再來,何能如是!謹按其行誼,以繼蓮宗諸祖,直無遜色。至其自行之笃,弘法之殷,尤與雲棲八祖相近似。爲追崇先德,勖勵來茲,示以典型,奉爲圭臬計,擬尊大師爲蓮宗第十叁祖以繼徹悟大師之後。再者,吾夏習俗,諱名爲敬,如蓮池之尊爲雲棲大師,蕅益之稱爲靈峰大師者,不一而足。大師既示化靈岩,後之稱大師者,似宜遵援先例,尊爲靈岩大師,以表欽崇。茲因《覺有情半月刊》有紀念大師生西征文之舉,不揣冒昧,謬加僭擬。一得之愚,未知當否?四衆大德,幸辱教之。
〔編者按〕各宗諸祖,傳授衣缽,曆世相承,惟淨土一宗則否。宋石芝曉法師,嘗推自遠公以還,弘揚淨土最力者七人,曰蓮宗七祖。即今所傳廬山遠公以逮昭慶常公是(編者自注:石芝曉法師亦嘗立長蘆宗赜禅師爲蓮宗第八祖,後世否認之),爲蓮社之正宗,俾後世學者有所尊崇,意至善也。迨明代,衆推雲棲爲八祖。有清中葉,悟開法師推梵天爲九祖。光緒間,恩西法師複益以靈峰、紅螺二大師,以靈峰爲九祖,退梵天爲十祖。印光大師以截流策公,闡揚淨土,懇切少俦,應列祖位,推爲第十祖,複退梵天爲十一,以紅螺爲十二,作蓮宗十二祖贊頌,昭示天下。光公化覃,誠如範九居士所謂,舉世同心谥爲蓮宗之祖,石荪居士提議,吾知人無間言也。石荪閩侯人,攻經濟學,畢業于福建大學,蘊樸無華,皈依德森法師,專修淨土。曩居滬上,時相過從,今舉家已…
《印光大師永思集 悼文 贊詞 挽聯 詩偈 書簡 跋語 附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