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介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哲學佛教學(釋自度)

  介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哲學佛教學

  中國人民大學第二期愛國宗教人士研修班 釋自度

  關鍵詞:哲學乃是某種借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東西(英國哲學家羅素)。科學是在經驗基礎上構成邏輯的、可以重複的東西;神學以信仰、情感體會、思想觀念、感悟爲內涵;哲學有科學的成分,但不能就是科學,提示也可以是信仰。借乎科學與神學獲得感覺的同時,提示否定不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一、關于哲學的定義問題。二、佛教與宇宙觀。叁、佛教的人生觀。四、佛教的認識論、方法論。

  有人說:“宗教學是最大的學問,其他學問都是宗教學的分支,宗教學把弄懂了的東西交給科學去實踐研究,把稍微弄懂了還沒有完全弄懂的東西交給了哲學去思考,把弄不懂、還沒有弄懂的東西留給了自己。”科學要産生哲學問題,産生宗教問題,要想生活好就要有工業,工業是個實踐的體現,農業文明轉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必然,是所有民族都要走的路,只有科學才能掌握物質生産的規律,從理論原則出發看實踐,又從實踐出發看理論。人怎麼樣認識世界,在認識的過程中,科學就産生了,超出了科學的界限,哲學的方法就産生作用,世界的總規律,科學解決不了。數學回答不了社會的發展規律,生産實踐就是人對自然界的改造,人與自然界是個什麼關系?人能不能創造物質?科學産生這個問題,但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勞力者和勞心者是什麼關系?人與人究竟是一個什麼關系?應該的關系怎麼來,不是科學産生的。隨著科學文明的發展,關系也更加複雜了,這也是哲學對宗教的涉獵和思考。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哲學不與宗教相聯系就産生不了哲學的用處,很多問題哲學是解決不了的。科學、哲學解決不了人的最初,經驗以外,哲學只是一個猜想,人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哲學的界限,哲學就解釋不了這個問題。人生的意義,哲學、科學解決不了,死亡也是這樣,當哲學涉及到深層的問題,宗教就出場了。

  哲學的答案不是最終的,哲學沒有最終的答案。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什麼規律?還有集郵的心理需要?爬山的心理需要等,哲學沒有回答。對人與人的關系、人生的哲學認識,作爲哲學家可以保持平靜,是因爲有了哲學對自身的修養,對于處理人的煩惱,對于物質關系有了一個境界,過去的否定宗教,是哲學科學的偏見。愛思考、愛捉摸問題的人很容易與宗教産生共鳴,辯證法把唯物與唯心之間劃條線,長期以來誰也沒有駁倒誰,難不住就讓他去鬥,“這是人類智慧的恥辱”。世界觀的指導,方法論的指導變爲人的一種境界、一種修養。

  宗教的中心是人的問題,對于人的理解,很早就有思考。有人寫了西方哲學人學觀念史,把人的觀念演化作了梳理,把人的關系分成了九種,再加上馬克思主義對人的理解共有十種:1、宗教人,從宗教的角度理解人。2、文化人,從文化的角度理解人。3、自然人,處于自由狀態的那種人。4、理性人,迷信科學,迷信理性,單向度化。5、生物人,主要是從達爾文的演化、生存理解人。6、文明人,西方卡西爾認爲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是符號的動物,有了人、山、水的符號,大家就可以看,想真實的東西。7、行爲人,從人的行爲上、從心理的刺激反映上研究人。8、心理人,對人的認識又深入了一步。心理學家認爲人的需要層次,當低級的問題解決了以後,,就會由生理的需要升到安全(因爲有刑罪,還有社會生活,得到後的失去問題)的需要,再上升到歸屬與愛的需要,上升到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但出現問題後,又會從自我實現放棄到生理需要的層次。9、存在人,從人的角度對人加以研究,主要是精神上的一種存在。10、馬克思主義對人的理解,帶有生物人、自然人、行爲人、存在人、自由人的聯合體。哲學人學的主要問題是人性問題和人的存在問題,對人性的分析,哲學問題往往上升到宗教的高度。人的本性就是自由,俄羅斯利用“自由”做了好事,也做了壞事,所以自由問題對俄羅斯學者是個難以承受之輕的沈重負擔。爲什麼?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就是這個問題,就是給人“自由”,結果垮了,上臺的是葉利欽(就像宗教大法官與耶稣基督之間)。在14、15世紀的西歐,宗教大法官爲什麼能安排“她們”生孩子、生活及各種活動,就是因爲給了“面包”,神性和動物在食色面前,神性是軟弱無力的,哲學家到現在爲止還各說一端。什麼是好的生活?什麼是善的行爲?由于人性的複雜,哲學史兩千年都沒有很好的回答,倫理學研究的道德很複雜,倫理不存在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永恒真理,過去、現在、未來時代的不同,區別善惡的表現看法就不一樣。

  人生問題是一門大學問,尤其是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課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二千多年前佛陀證悟的正是解開這兩大謎題的真理。了悟真理的佛陀,告訴我們如何安住身心,和諧群我、去除煩惱、超越輪回,指導我們規範生活、認識自己、透視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們圓滿完成自己。

  一、關于哲學的定義問題

  什麼是哲學?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觀認爲,哲學是對自然、社會、思維的概括和總結,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總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領域裏的起主導作用和領導作用的意識形態。但當今對哲學本身的認識,五花八門,也有互相沖突的,沒有認可基本定義,古往今來世界上沒有一個哲學家對哲學的理解能夠得到廣大哲學家的普遍認同,到現在爲止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不同哲學家有不同的回答,按西方哲學家的標准(中國過去沒有哲學,沒有哲學家,中國只有哲人的哲學思想)。哲學要講世界的本體是什麼?人是怎麼認識世界的,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概念。孔子的思想對世界,尤其是對亞洲、對中國的影響這麼大,但孔子的思想沒有什麼概念,《論語》沒有概念,仁的明確定義沒有,沒有邏輯推理的完整體系。哲學在傳統上包括了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研究。這些學科試圖回答對于世界的起源,知識如何獲得,以及善惡等觀念的問題。基本上,哲學的基本方法是運用理性對于這些問題提出論證。但是,哲學的實際範疇與定義不確定。哲學一詞,原於西文而譯自日本。日本從文部省令,提倡研究西洋學說後,即有了這個名稱。究其哲學的意義,原同於中國『明哲』『聖哲』之例,不過,直譯西文之義,應爲『愛智學』。歐洲哲學,本於希臘,在希臘初究哲學時代,原爲渴望真理,得償所欲。累日窮年,孜孜不倦,益加以承平之際,生活問題已經寬裕,人民又達其充滿和愛之境,處處都資以樂趣與團結,也就流爲一種專究學理者的哲學派。此雅典諸國所由群居諸哲學者,荟萃一堂。日本尋於宇宙如何解析,萬物若何起源,以成其爲哲學上之愛智階級,與尋常謀衣食住叁端之徒回然不同。就中國之周秦諸子,與六朝所稱叁玄──易老莊及宋明理學、道學等,並與之哲學相類。印度之數、勝、尼牙耶、吠檀陀諸論,及五明之內明學,外道六十二見、九十六見之見學,與西洋所究的哲學,也大體相仿。故會以方言,哲學一名,得有愛智、玄、理、道、明、見等種種異稱。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于信仰的研究,同時還有理性對人與自然規律的總結。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于它能對于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于這些問題的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因是這些都可能禁锢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爲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釋迦牟尼的時代,從世界文化曆史的角度來說,在這個階段,先後不出一個世紀,東方西方的曆史演變,雖然都是一片紊亂,但卻哲人輩出,蔚爲奇觀,中國有老子、孔子等人;印度有釋迦牟尼的哲人僧團;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都是影響後來人類文化垂數千年之久的人。

  二、佛教與宇宙觀

  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其內容包含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與空間上的四維上下;蘊含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關于宇宙的問題,佛陀于不同時地作過說明,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使得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廣闊,學派林立。佛教對宇宙的說明是多方面的,從宇宙的系統形狀來說,是世間論;從成立要素來分析,有萬法論;從宇宙的轉動研究,有因果論;從現象來談,有緣起論;從實相說,有本體論(指不壞假名而說實相)。由以上諸說可知佛教對宇宙的觀察和了解,已超越現代科學家,這些立論實爲人類欲探討宇宙奧秘的寶貴資料。對于大千世界的組成(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叁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爲“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科學家說銀河系之上是星雲團,這個星雲團有一百個銀河系,難怪佛教講到世界都是說無量無邊;說到衆生,就是無數無盡不可說。對于有情世間(宇宙世界在佛教大可分爲“器世間”與“有情世間”),以須彌世界而言,有情衆生所存在的處所,有所謂[叁界]之說,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對于世界的成、住、壞、空,佛教講無常,是因爲洞悉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不斷經過成、住、壞、空四劫,無時無刻都在變異之中,生滅循環不已。對此佛教有詳盡的說明,實非目前科技所能證知的。對于十方國土,佛教講說的佛國淨土,在時間上是[豎窮叁際],在空間上則橫偏十方的。對于色空不二的宇宙觀,佛教認爲宇宙是[無始無終]的,沒有起點與終點,因此無所謂宇宙的起源與創造之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在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中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有心不可執無色,無色不可執有心,在辯證法…

《介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哲學佛教學(釋自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