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哲学佛教学
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期爱国宗教人士研修班 释自度
关键词:哲学乃是某种借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东西(英国哲学家罗素)。科学是在经验基础上构成逻辑的、可以重复的东西;神学以信仰、情感体会、思想观念、感悟为内涵;哲学有科学的成分,但不能就是科学,提示也可以是信仰。借乎科学与神学获得感觉的同时,提示否定不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关于哲学的定义问题。二、佛教与宇宙观。三、佛教的人生观。四、佛教的认识论、方法论。
有人说:“宗教学是最大的学问,其他学问都是宗教学的分支,宗教学把弄懂了的东西交给科学去实践研究,把稍微弄懂了还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交给了哲学去思考,把弄不懂、还没有弄懂的东西留给了自己。”科学要产生哲学问题,产生宗教问题,要想生活好就要有工业,工业是个实践的体现,农业文明转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然,是所有民族都要走的路,只有科学才能掌握物质生产的规律,从理论原则出发看实践,又从实践出发看理论。人怎么样认识世界,在认识的过程中,科学就产生了,超出了科学的界限,哲学的方法就产生作用,世界的总规律,科学解决不了。数学回答不了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实践就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人与自然界是个什么关系?人能不能创造物质?科学产生这个问题,但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劳力者和劳心者是什么关系?人与人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应该的关系怎么来,不是科学产生的。随着科学文明的发展,关系也更加复杂了,这也是哲学对宗教的涉猎和思考。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哲学不与宗教相联系就产生不了哲学的用处,很多问题哲学是解决不了的。科学、哲学解决不了人的最初,经验以外,哲学只是一个猜想,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哲学的界限,哲学就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哲学、科学解决不了,死亡也是这样,当哲学涉及到深层的问题,宗教就出场了。
哲学的答案不是最终的,哲学没有最终的答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什么规律?还有集邮的心理需要?爬山的心理需要等,哲学没有回答。对人与人的关系、人生的哲学认识,作为哲学家可以保持平静,是因为有了哲学对自身的修养,对于处理人的烦恼,对于物质关系有了一个境界,过去的否定宗教,是哲学科学的偏见。爱思考、爱捉摸问题的人很容易与宗教产生共鸣,辩证法把唯物与唯心之间划条线,长期以来谁也没有驳倒谁,难不住就让他去斗,“这是人类智慧的耻辱”。世界观的指导,方法论的指导变为人的一种境界、一种修养。
宗教的中心是人的问题,对于人的理解,很早就有思考。有人写了西方哲学人学观念史,把人的观念演化作了梳理,把人的关系分成了九种,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理解共有十种:1、宗教人,从宗教的角度理解人。2、文化人,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人。3、自然人,处于自由状态的那种人。4、理性人,迷信科学,迷信理性,单向度化。5、生物人,主要是从达尔文的演化、生存理解人。6、文明人,西方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是符号的动物,有了人、山、水的符号,大家就可以看,想真实的东西。7、行为人,从人的行为上、从心理的刺激反映上研究人。8、心理人,对人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需要层次,当低级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就会由生理的需要升到安全(因为有刑罪,还有社会生活,得到后的失去问题)的需要,再上升到归属与爱的需要,上升到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出现问题后,又会从自我实现放弃到生理需要的层次。9、存在人,从人的角度对人加以研究,主要是精神上的一种存在。10、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理解,带有生物人、自然人、行为人、存在人、自由人的联合体。哲学人学的主要问题是人性问题和人的存在问题,对人性的分析,哲学问题往往上升到宗教的高度。人的本性就是自由,俄罗斯利用“自由”做了好事,也做了坏事,所以自由问题对俄罗斯学者是个难以承受之轻的沉重负担。为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就是这个问题,就是给人“自由”,结果垮了,上台的是叶利钦(就像宗教大法官与耶稣基督之间)。在14、15世纪的西欧,宗教大法官为什么能安排“她们”生孩子、生活及各种活动,就是因为给了“面包”,神性和动物在食色面前,神性是软弱无力的,哲学家到现在为止还各说一端。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善的行为?由于人性的复杂,哲学史两千年都没有很好的回答,伦理学研究的道德很复杂,伦理不存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永恒真理,过去、现在、未来时代的不同,区别善恶的表现看法就不一样。
人生问题是一门大学问,尤其是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二千多年前佛陀证悟的正是解开这两大谜题的真理。了悟真理的佛陀,告诉我们如何安住身心,和谐群我、去除烦恼、超越轮回,指导我们规范生活、认识自己、透视人生的真相,帮助我们圆满完成自己。
一、关于哲学的定义问题
什么是哲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认为,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起主导作用和领导作用的意识形态。但当今对哲学本身的认识,五花八门,也有互相冲突的,没有认可基本定义,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能够得到广大哲学家的普遍认同,到现在为止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按西方哲学家的标准(中国过去没有哲学,没有哲学家,中国只有哲人的哲学思想)。哲学要讲世界的本体是什么?人是怎么认识世界的,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概念。孔子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亚洲、对中国的影响这么大,但孔子的思想没有什么概念,《论语》没有概念,仁的明确定义没有,没有逻辑推理的完整体系。哲学在传统上包括了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研究。这些学科试图回答对于世界的起源,知识如何获得,以及善恶等观念的问题。基本上,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运用理性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论证。但是,哲学的实际范畴与定义不确定。哲学一词,原於西文而译自日本。日本从文部省令,提倡研究西洋学说后,即有了这个名称。究其哲学的意义,原同於中国『明哲』『圣哲』之例,不过,直译西文之义,应为『爱智学』。欧洲哲学,本於希腊,在希腊初究哲学时代,原为渴望真理,得偿所欲。累日穷年,孜孜不倦,益加以承平之际,生活问题已经宽裕,人民又达其充满和爱之境,处处都资以乐趣与团结,也就流为一种专究学理者的哲学派。此雅典诸国所由群居诸哲学者,荟萃一堂。日本寻於宇宙如何解析,万物若何起源,以成其为哲学上之爱智阶级,与寻常谋衣食住三端之徒回然不同。就中国之周秦诸子,与六朝所称三玄──易老庄及宋明理学、道学等,并与之哲学相类。印度之数、胜、尼牙耶、吠檀陀诸论,及五明之内明学,外道六十二见、九十六见之见学,与西洋所究的哲学,也大体相仿。故会以方言,哲学一名,得有爱智、玄、理、道、明、见等种种异称。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因是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释迦牟尼的时代,从世界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说,在这个阶段,先后不出一个世纪,东方西方的历史演变,虽然都是一片紊乱,但却哲人辈出,蔚为奇观,中国有老子、孔子等人;印度有释迦牟尼的哲人僧团;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都是影响后来人类文化垂数千年之久的人。
二、佛教与宇宙观
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其内容包含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空间上的四维上下;蕴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无穷无际。关于宇宙的问题,佛陀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是世间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指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由以上诸说可知佛教对宇宙的观察和了解,已超越现代科学家,这些立论实为人类欲探讨宇宙奥秘的宝贵资料。对于大千世界的组成(在宇宙中存在着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科学家说银河系之上是星云团,这个星云团有一百个银河系,难怪佛教讲到世界都是说无量无边;说到众生,就是无数无尽不可说。对于有情世间(宇宙世界在佛教大可分为“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以须弥世界而言,有情众生所存在的处所,有所谓[三界]之说,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于世界的成、住、坏、空,佛教讲无常,是因为洞悉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不断经过成、住、坏、空四劫,无时无刻都在变异之中,生灭循环不已。对此佛教有详尽的说明,实非目前科技所能证知的。对于十方国土,佛教讲说的佛国净土,在时间上是[竖穷三际],在空间上则横偏十方的。对于色空不二的宇宙观,佛教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没有起点与终点,因此无所谓宇宙的起源与创造之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中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有心不可执无色,无色不可执有心,在辩证法…
《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哲学佛教学(释自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