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哲学佛教学(释自度)▪P2

  ..续本文上一页上于对立而统一,于无尽的未来中物质不灭,精神亦不灭。

  三、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是辩证的,是合乎真理的,因此,佛教的人生观能引导人类走向和平幸福的境地。例如佛教的重要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非常科学的。

  1、诸行无常: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行行色色的事务。这些事务,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世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比喻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瓜瓜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致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换莫测。而宇宙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句话说,是世间上的存在而已,也可以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钧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再说宇宙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即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一朵花,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眼来观察,则知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成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

  2、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是从纵的实践上讲,时间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从横的空间来说,时间上万有诸法,没有一样是独自存在的东西。人,都喜欢执我,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从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爱,和我所有物的境界爱。凡事都以我为主体,好像离开了这个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佛法对诸法做理性的透视则说无我,在一切诸法中,没有一个常住不变,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为可以称为我的,必须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变的、自在的四个定义。但是,现在被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数十寒暑,从生而老,无时不在生灭递嬗,哪里是恒常固定不变呢?身体是四大所聚,、五蕴结合而成,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哪里是自主的呢?身体众苦所聚,生理上有饥、冷、疾病、疲劳等苦,精神上有瞋怒、哀惧、失意等苦,当为众苦逼迫时,欲离而不能,哪里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诸法中,所谓的我是无法成立的,故说诸法无我。

  3、涅槃寂静:涅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以寂灭了一切的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人生,虽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却永远涅槃寂静。

  依量子论的观点,我们也能体会到一切事物本性空寂、无有常性的真义。一切物质可以完全变化成能量,储藏于空间中;同样的,空间中弥漫的能量经过聚集后,也会形成物质。犹如水遇热,蒸发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又变成冰,水、水蒸气、冰三者的外在表现不一样,但其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因此,我们知道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变换,在转变中,质量并没有丝毫消灭,也没有丝毫成长,只是方式上的转变。

  人是有生命的的物质,因此和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转变成另一形式的存在,但这转变并不代表断灭,如佛教所说六道轮回,即是说明此理。所以,在现象上,人与畜牲是不同的,但本体上则完全平等,诚如明代陶望龄[戒杀诗]云:“物我从来本一真,幻形分处不分神。”由此可见,佛教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是符合人生实际情况的,它可以引导我们圆满无上的佛果,佛教不但为现实所需要,更是未来一切众生的希望。无常无我是自然界的现象,缘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则,地水火风是自然界的元素,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体,如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有一个灵明不昧,能与大自然感应的真如自性,若能与大自然界的人、事、物和谐交融,便能离苦得乐

  四、佛教的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创立,开始于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之后的觉悟,他悟到了作为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成佛),有了这种对“涅槃”境界的直觉,就会伴生出对涅槃成佛的景仰、渴慕和追求;为了进入这种境界,佛陀逐渐形成了“四圣帝、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摄六度”、“四法印”等一整套止观并行、定慧双修的传道修行法门。初转*轮进行传道后,有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随之而结成僧伽团体。有了一个社会化的集体,自然要求集体成员奉行共同的教义,执行共同的纪律,实行共同的行为规范,佛教的戒律规定由之产生。总之,随着佛教信仰者的组织化,形成了佛教哲理的教义化,涅槃悟道的目的化、宗教生活的戒律化、宗教行为的规范化的一个体制化的佛教。

  如果对后来佛教哲学做较为深入地研究,给人的第一映像就是,以原始佛教为基础在印度——以及后来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佛教哲学体系是极其繁多和错综复杂的。经过许多代人以及一大批哲人思想家的共同努力,佛教思想中产生了逐渐完善的并有着细微差别的丰富的理论体系。佛教学说指出了两条获得彻底解脱(涅槃)的途径:一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思维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不断攀升的阶梯;二是坚持不懈地实行严格的修正(冥想)。关于第一条途径,权威人士认为有四个体系在佛教中最具有代表性,其它许多体系都是由这四个体系派生出来的。关于第二条途径,那就是禅宗的印证。

  否定的逻辑——在佛陀看来,无明是所有人生烦恼的初始原因,痛苦的根源就是盲目的生命意志。佛教哲人们发展出一种奇特的方法,一种否定的逻辑。印度南部的龙树菩萨使这一方法得以完善,他的逻辑探讨主要表现为四种理论,在所有这四种理论中,否定的逻辑占据着中心地位。

  1、在整个后期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二谛学说就是源自龙树,他把谛(真理)分为数谛和真谛。认为,佛陀为那些被无明所覆盖的凡夫俗子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当他为那些已经能够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就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只有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

  A=俗谛 B=真谛

  对普通的理智来说是真实的东西,而达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再看它时,它可能就是不真实的了,原来的真谛这时就会变成俗谛:

  AB=俗谛 C=真谛

  依此类推:

  ABC=俗谛 D=真谛

  就这样以一种不断上升的阶梯形式越来越接近更高一级的普通真理(这一点容易使人想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

  2、龙树的第二个理论就是所谓的四重推论法。任意一个需要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都可以用变通的方式给以回答,既可以直接回答“是”,也可以直接回答“否”。或者回答“是且否”,或者“既非是由非否”。他把最高真实称为“空”,认为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3、在龙树提出的所谓“八不”理论中,“既不也不”的否定概念也被用于人生诸种现象,他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就是说,最高真实是隐藏于这一切现象背后的。

  4、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真理就是“中道”,龙树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它们本身没有一种独立的实体性。这就是所谓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只有排除了这些因缘关系和假借的名相,我们才能获得最高真理,获得“中道”。

  佛教的四种主要体系,在佛陀的格言中,既有“一切皆有”,又有反复出现的“一切皆无”、“四大皆空”的词句。自佛灭后公元一世纪期间,有些学派选择了第一种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形而上学;其它学派选择了第二种观点,并发展出一种“虚无主义”的否定存在的体系。

  禅宗不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它没有一套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也不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宗教。虽然禅宗起源于印度,但是,它的真正特征却是形成于中国——禅宗在中国特别是日本一直保持到今天,在整个佛教历史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和传播最广的教派之一,作为佛教思想的反映,它既倾向于静思冥想,又不排斥实践应用,显然与上述四个体系的逻辑辩证方法有区别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无与伦比地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世界观体系——不仅仅是佛教。禅宗在信徒的观点里,只有深入体悟“禅”,才能对它有所了解。对局外人来说,禅宗是很难理解的,比纯粹的哲学意义上的佛教要难理解得多。禅宗拒绝哲学原理和宗教信条的共同原因在于,禅宗信徒认为,捆缚在语词、概念、固定的原理或严格的行为规范之中会阻碍他们认识真理,这也同样适用于佛陀自己的学说。佛陀悟道后是在一种静默心会中把他的思想传给弟子的,然后再由这个弟子通过一个不间断的链条把它传之久远。这表明了禅宗的基本原则:“我此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心者:“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性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静思冥想的禅宗信徒都是面向现实生活的人,因为禅宗教义要求信徒把他们获得的真知灼见直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生活本身就是思想,“行、住、坐、卧”就是神圣的思想。只要人的心里还满是有于无、生与死、相对与绝对、原因与结果这样的观念,他就会被语言和概念束缚住,因而会远离真理。只有当他不再是个旁观者、批评者、热衷于思想者、空谈家和逻辑家,而是直接面对生活的现实,那么他就会预见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真理。

  

《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哲学佛教学(释自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