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介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哲學佛教學(釋自度)▪P2

  ..續本文上一頁上于對立而統一,于無盡的未來中物質不滅,精神亦不滅。

  叁、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的人生觀是科學的、是辯證的,是合乎真理的,因此,佛教的人生觀能引導人類走向和平幸福的境地。例如佛教的重要教義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非常科學的。

  1、諸行無常:諸行,是指世間上一切行行色色的事務。這些事務,若依佛法來觀察,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可以從兩個道理來說明:一、叁世遷流不住,所以無常;二、諸法因緣生,所以無常。什麼是叁世遷流?過去、現在、未來叫做叁世。一切法在世間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故說無常。何謂諸法因緣生是無常?因爲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因緣離散則消滅,因緣是無常的,由因緣所生之法,自然也是無常。比喻人生由過去的業識來投胎,到瓜瓜出世,由幼而成長,以致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後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叁世遷流不住,生命實實在在是無常的。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滅,刹那間變換莫測。而宇宙萬事萬物也是如此。一切現象是時時刻刻刹那生滅,刹那變化,換句話說,是世間上的存在而已,也可以說是永遠的過程而已。世界的生住異滅,氣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鈞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遠如此,都是流動變化的狀態。在流動之中,並無任何一個不變的東西。

  再說宇宙一切事物,依物理學來說,沒有一樣是靜止的,即都是動的,即是無常。如一朵花,以肉眼來看,它是靜的,若用佛眼來觀察,則知各種元素都是動的,且在遷流不息的新成代謝中。從各種元素的變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漸凋謝,它雖然也曾鮮豔一時,但終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們知道它是無常的。

  2、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是從縱的實踐上講,時間上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從橫的空間來說,時間上萬有諸法,沒有一樣是獨自存在的東西。人,都喜歡執我,都認爲有一個我的存在,我的頭,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兒女,從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愛,和我所有物的境界愛。凡事都以我爲主體,好像離開了這個我,就什麼都沒有了。而佛法對諸法做理性的透視則說無我,在一切諸法中,沒有一個常住不變,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爲可以稱爲我的,必須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變的、自在的四個定義。但是,現在被我們認爲是我的這個身體,數十寒暑,從生而老,無時不在生滅遞嬗,哪裏是恒常固定不變呢?身體是四大所聚,、五蘊結合而成,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哪裏是自主的呢?身體衆苦所聚,生理上有饑、冷、疾病、疲勞等苦,精神上有瞋怒、哀懼、失意等苦,當爲衆苦逼迫時,欲離而不能,哪裏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諸法中,所謂的我是無法成立的,故說諸法無我。

  3、涅槃寂靜:涅槃寂靜是說不論世間如何動亂,最後終歸于寂靜;不論萬法如何差別,最後終歸于平等。動亂歸于寂靜,差別歸于平等,寂靜、平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來說,達到涅槃的境界,以寂滅了一切的煩惱和生死,而到了離苦得樂的境地,亦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的果位。人生,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卻永遠涅槃寂靜。

  依量子論的觀點,我們也能體會到一切事物本性空寂、無有常性的真義。一切物質可以完全變化成能量,儲藏于空間中;同樣的,空間中彌漫的能量經過聚集後,也會形成物質。猶如水遇熱,蒸發水蒸氣,水蒸氣遇冷,凝結又變成冰,水、水蒸氣、冰叁者的外在表現不一樣,但其內在的本質是一樣的。因此,我們知道物質和能量的相互變換,在轉變中,質量並沒有絲毫消滅,也沒有絲毫成長,只是方式上的轉變。

  人是有生命的的物質,因此和其他物質一樣,可以轉變成另一形式的存在,但這轉變並不代表斷滅,如佛教所說六道輪回,即是說明此理。所以,在現象上,人與畜牲是不同的,但本體上則完全平等,誠如明代陶望齡[戒殺詩]雲:“物我從來本一真,幻形分處不分神。”由此可見,佛教的人生觀是科學的,是符合人生實際情況的,它可以引導我們圓滿無上的佛果,佛教不但爲現實所需要,更是未來一切衆生的希望。無常無我是自然界的現象,緣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則,地水火風是自然界的元素,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體,如是我們不要忘了,我們有一個靈明不昧,能與大自然感應的真如自性,若能與大自然界的人、事、物和諧交融,便能離苦得樂

  四、佛教的認識論、方法論

  佛教的創立,開始于佛陀在菩提樹下靜坐沈思之後的覺悟,他悟到了作爲最終解脫的涅槃境界(成佛),有了這種對“涅槃”境界的直覺,就會伴生出對涅槃成佛的景仰、渴慕和追求;爲了進入這種境界,佛陀逐漸形成了“四聖帝、八正道、十二因緣”,“四攝六度”、“四法印”等一整套止觀並行、定慧雙修的傳道修行法門。初轉*輪進行傳道後,有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隨之而結成僧伽團體。有了一個社會化的集體,自然要求集體成員奉行共同的教義,執行共同的紀律,實行共同的行爲規範,佛教的戒律規定由之産生。總之,隨著佛教信仰者的組織化,形成了佛教哲理的教義化,涅槃悟道的目的化、宗教生活的戒律化、宗教行爲的規範化的一個體製化的佛教。

  如果對後來佛教哲學做較爲深入地研究,給人的第一映像就是,以原始佛教爲基礎在印度——以及後來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佛教哲學體系是極其繁多和錯綜複雜的。經過許多代人以及一大批哲人思想家的共同努力,佛教思想中産生了逐漸完善的並有著細微差別的豐富的理論體系。佛教學說指出了兩條獲得徹底解脫(涅槃)的途徑:一是通過合乎邏輯的思維獲得正確的認識,這是一個不斷攀升的階梯;二是堅持不懈地實行嚴格的修正(冥想)。關于第一條途徑,權威人士認爲有四個體系在佛教中最具有代表性,其它許多體系都是由這四個體系派生出來的。關于第二條途徑,那就是禅宗的印證。

  否定的邏輯——在佛陀看來,無明是所有人生煩惱的初始原因,痛苦的根源就是盲目的生命意志。佛教哲人們發展出一種奇特的方法,一種否定的邏輯。印度南部的龍樹菩薩使這一方法得以完善,他的邏輯探討主要表現爲四種理論,在所有這四種理論中,否定的邏輯占據著中心地位。

  1、在整個後期佛教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二谛學說就是源自龍樹,他把谛(真理)分爲數谛和真谛。認爲,佛陀爲那些被無明所覆蓋的凡夫俗子說法時,采用俗谛,承認世界和衆生的真實存在;當他爲那些已經能夠洞察真理的人說法時,就采用真谛,否認世界和衆生的真實性,只有從俗谛入手,才能達到真谛:

  A=俗谛 B=真谛

  對普通的理智來說是真實的東西,而達到一個更高的角度再看它時,它可能就是不真實的了,原來的真谛這時就會變成俗谛:

  AB=俗谛 C=真谛

  依此類推:

  ABC=俗谛 D=真谛

  就這樣以一種不斷上升的階梯形式越來越接近更高一級的普通真理(這一點容易使人想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

  2、龍樹的第二個理論就是所謂的四重推論法。任意一個需要用“是”或“否”回答的問題都可以用變通的方式給以回答,既可以直接回答“是”,也可以直接回答“否”。或者回答“是且否”,或者“既非是由非否”。他把最高真實稱爲“空”,認爲它“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

  3、在龍樹提出的所謂“八不”理論中,“既不也不”的否定概念也被用于人生諸種現象,他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就是說,最高真實是隱藏于這一切現象背後的。

  4、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真理就是“中道”,龍樹認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系,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它們本身沒有一種獨立的實體性。這就是所謂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只有排除了這些因緣關系和假借的名相,我們才能獲得最高真理,獲得“中道”。

  佛教的四種主要體系,在佛陀的格言中,既有“一切皆有”,又有反複出現的“一切皆無”、“四大皆空”的詞句。自佛滅後公元一世紀期間,有些學派選擇了第一種觀點,從而形成了一種“現實主義”的形而上學;其它學派選擇了第二種觀點,並發展出一種“虛無主義”的否定存在的體系。

  禅宗不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哲學,它沒有一套自成一體的思想體系,也不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宗教。雖然禅宗起源于印度,但是,它的真正特征卻是形成于中國——禅宗在中國特別是日本一直保持到今天,在整個佛教曆史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和傳播最廣的教派之一,作爲佛教思想的反映,它既傾向于靜思冥想,又不排斥實踐應用,顯然與上述四個體系的邏輯辯證方法有區別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它無與倫比地吸收了各個民族的世界觀體系——不僅僅是佛教。禅宗在信徒的觀點裏,只有深入體悟“禅”,才能對它有所了解。對局外人來說,禅宗是很難理解的,比純粹的哲學意義上的佛教要難理解得多。禅宗拒絕哲學原理和宗教信條的共同原因在于,禅宗信徒認爲,捆縛在語詞、概念、固定的原理或嚴格的行爲規範之中會阻礙他們認識真理,這也同樣適用于佛陀自己的學說。佛陀悟道後是在一種靜默心會中把他的思想傳給弟子的,然後再由這個弟子通過一個不間斷的鏈條把它傳之久遠。這表明了禅宗的基本原則:“我此禅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爲清淨法身。”心者:“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性者:“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靜思冥想的禅宗信徒都是面向現實生活的人,因爲禅宗教義要求信徒把他們獲得的真知灼見直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生活本身就是思想,“行、住、坐、臥”就是神聖的思想。只要人的心裏還滿是有于無、生與死、相對與絕對、原因與結果這樣的觀念,他就會被語言和概念束縛住,因而會遠離真理。只有當他不再是個旁觀者、批評者、熱衷于思想者、空談家和邏輯家,而是直接面對生活的現實,那麼他就會預見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真理。

  

《介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哲學佛教學(釋自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