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勸誘德文服毒,德文抗拒說:“佛之教,自殺者不複得人身。”于是就被用布團悶死。這是劉宋永初二年(421)的事。傳說德文是“深信浮屠道”的佛教信徒。(2)、幾乎就在同時,關于劉裕的第四子彭城王劉義康,也有這樣的傳說。義廉無視成爲是劉宋王朝第叁代的兄長文帝,向其誇耀權勢,元嘉二十八年(451)正月,文帝的使者攜藥而來,賜死義康。但是,義康拒不飲藥表示:“佛之教,自殺者無法二度轉世爲人,如何善後悉聽尊便。”終于被用布團悶死。
案:(二)、後延伸閱讀中介紹您看的《地獄變相圖》VCD,是很精彩的,而佛經當中述及地獄之名稱及受苦的相狀,即如佛教徒耳熟能詳的《地藏經》,又《正法念處經》中的《地獄品》、《餓鬼品》、《畜生品》等更詳述其因果差別,欲詳研者,可請來一閱即可知之。
又者,我們也常可于交通事故或社會新聞報導中,說某路段常發生車禍,或某地、潭常有人無故溺斃等(此等靈異事件,其實當警察、檢查官乃至葬儀社的人,常常可碰到,不能說烏虛有。)其實即爲所說“討替”—替死鬼。
《自殺是災難的開始》二七頁中,將清朝紀曉岚先生《閱微草堂筆記》其中一段譯爲白話:有一個姓聶的人,到西山深處掃墓,將返家時,因是晝短夜長的寒天,很快就天黑了,他怕山中有老虎出沒,就拼命地趕路。後來看到山腰有一座破廟,急忙地跑進廟裏,這時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于是就想在此暫住一宿。忽然聽到牆角有人說:“這裏不是人住的地方,你得趕快離開。”聶某問他爲何會待在此種暗處。對方回答:“我是個吊死鬼,在此等侯替身。”聶某聽後毛骨悚然,非常害怕。後來就說:“與其冒險出去被老虎吃了,甯可被鬼害死,我就跟您共宿吧!”鬼說:“不走也行,但是陰陽不同道,你抵不住陰氣的侵襲,我也會受不了陽氣,都會不得安定;我們各占一個角落,不要互相接近就好了。”
後來聶某問鬼爲什麼要找替身。鬼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希望人們自殺。像忠臣殉國、烈女殉夫,雖然是橫死,但與壽終正寢是一樣的,不必要找替身。而那些受環境逼迫到窮途末路,已無求生之路者,上天也會念其情非得已,于是量其平生善惡,讓他去投胎,也不用找替身。倘若還有一線主機,或因一點不平之事就忍受不了,或是想藉此抱累別人,就輕率地投缳自盡,違就是違背天地生辰萬物之心,所以必定會懲罰他等候替身。這種囚禁幽暗之處的時間,往往到上百年或上千年。”
聶某間鬼:“不是有誘人當替身的事情嗎?”鬼回答:“這種事情我是不忍心做的呀!凡是上吊的人,如果是爲了保全節義而死的,靈魂就從頭頂上升,死亡過程特別快。若是因忿怒嫉妒而死的,會從心髒以下出去,死亡過程會比較慢。在尚未斷氣那一刻,所有氣脈倒流,肌膚像要裂開一般,痛得有如刀割,胸膈腸胃中像烈火燒烤,難以忍受。經過了十幾刻鍾,靈魂才脫離肉體。想到這種劇苦,當我看到有人要上吊時,便會立刻阻止,怎忍心誘人來當替身呢?”聶某就對他說:“您存有這種善念,一定會生天的。”鬼說:“這個我不敢妄想,惟願一心念佛忏悔宿業罷了!”不久,天快亮了,再問已無回音,仔細一看,鬼已不見。後來聶其每次上墳祭拜時,也都會多帶一份供品與紙錢祭拜他,同時會有旋風回繞左右。一年之後,旋風就消失了。心想,定是一念之善使他脫離鬼道了。
死者是受如此之苦,而死後會有什麼後遺症呢?請續看下一科—
自殺後.留下的後遺症
此科據《完全不必自殺手冊》中以記者身份,節錄寫實的自殺“後遺症”二則,最令人感到心酸:
(一)、……上午六時許,當年十歲的姊姊,帶著年僅六歲的弟弟,起床後准備吃早餐上學時,發現餐桌上空無一物,媽媽並沒有准備早餐,此時姊姊還嘀咕了一下,就開始在透天別墅裏裏外外尋找,但是並無所獲。
最後姊姊靈機一動,想到媽媽會不會是到頂樓陽臺晾衣服?于是推開通往頂樓的大門。
沒想到映入眼簾正面相對的,竟是全身穿滿紅衣紅褲和紅鞋,並以紅繩子上吊自殺已經氣絕身亡、舌頭外吐的母親!
姊姊被眼前的景象給嚇了一大跳,連嘴都合不攏,沒想到更令已經嚇壞了的姊姊;更無法接受的,竟是年僅六歲的弟弟,竟然腳跟著姊姊一起上了陽臺,還不懂事的弟弟,還以爲媽媽是在開玩笑、玩遊戲。
結果姊姊因爲完全無法接受這一個殘酷的事實,大叫一聲之後就不支倒地,任憑弟弟怎麼拉、如何叫,姊姊都無法再順利站起身來。從此以後,她的女兒就再也不曾站起來過。可憐的孩子,因爲刹那間承受了遠超出內心負荷的壓力打擊,遭此重大刺激後,從此罹患肌肉萎縮症,除非奇迹出現,否則一輩子永遠沒有再站起身來的機會了。醫生說,小女生除了必須接受長期治療外,未來不能再遭到任何重大刺激,否則還可能有生命危險,爸爸只好將女兒送到鄉下,交由親友照顧。
因爲媽媽的一念之間,這一個家庭爲之破碎,並造成子女心中永遠無法彌平的傷痕。
(二)、民國八十一年八月十六日淩晨二時許,哥哥在華中橋上徘徊許久後,打電話向表姐表示,他活得很痛苦,准備跳華中橋自殺,當表姐急忙趕計程車前往華中橋上,卻在剛下計程車時,親眼看見表弟跨過橋上護欄,向橋下的新店溪一躍而下。
世界上最殘酷的事,就是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人在眼前逍逝,自已卻無力挽回對方的生命。
八月十八曰,在哥哥去世後二天,弟弟寫下了第一封遺書。遺書中寫著,當哥哥死的那一天,他萬念俱灰,原先地想跟著跳下去,可是回頭想起家中還有妹妹和外婆需要照顧,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
回想起哥哥,弟弟有百般不舍,在遺書中提起哥哥爲何留下他一個人,他好傷心,哥哥生前曾說要教他美工的功課,結果呢?哥哥竟選擇一走了之,他恨哥哥,丟下他這一個弟弟,沒有哥哥的親情,就算上了高中又何?沒有哥哥就沒有弟弟。
寫給女朋友的遺書中,則希望女友能夠了解他失去哥哥的感受,因爲哥哥最疼他,真的無法失去哥哥,好愛哥哥,好想哥哥,沒有哥哥後,完全失去了一切的精神支柱。而八月卅曰,弟弟選擇跳河處,正是半個月前哥哥跳河的同一位置上。
聽聽活著的人的苦悶
(一)、《完全不必自殺手冊》第一五0頁亦載一則殃及無辜的事實:在捷運站自殺者,不僅可能禍延家人,還可能殃及無辜。
有一位女性駕駛員,因爲一名女性在月臺上突然跳下軌道自殺,結果一次自殺事件,卻有二位送醫;原來這一位女駕駛,也因爲驚嚇過度,和自殺者一起被送醫治療。
另一位捷運駕駛,運氣更背、自殺者跳軌自殺當時,他驚覺到可能發生事情,沒想到當他透過駕駛窗往下查看時,竟然和仰躺在軌道上,已經氣絕身亡的自殺者四目相接,二人的眼神交會而過。
這一起太過震撼和血淋淋的遭遇,令這一位駕駛飽受驚嚇,不僅現場被嚇的無法言語,曆經多次心理治療後,仍然無法走出陰影,捷運局雖然安排他調職,希望能遠離可能喚起悲劇的傷心地,最後仍以離職收場。
(二)、接下來請看一個自殺未遂,事後其胞兄所寫下感言的片段,《向自殺Say NO!》:“走在蛋殼上的哥哥—一開始,我要說,在你情況最糟糕的那段時間,我對你真是愛恨交加、百感交集,一面極度地同情你,一面又感到哀傷,有時對你的苦難感到極其絕望,因爲我這些憐憫的感受已使你變得有點自憐的傾向。
因此,有時我對你的同情會受到考驗,每當我覺得你表現得一副“我有禍了,我一生痛苦不堪,你們全都得負責任”時,我就失去耐心。固然我了解一般有自殺念頭和憂郁症的人都會有這種專只顧自己問題的心態,但是我依舊輕忽這種理解,而認爲你是全世界唯一得解決人生各種不同問題的可憐蟲。就這一點而言,我想無論有人多麼愛護、照顧像你這樣的病人,他們的同情心都會像我一樣,在奮力養家、處理工作問題、支付一堆帳單等等苦惱中,對你的同情變得勉強、做作。
不幸的是,我已受苦到一個地步,就是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陪伴你度過這個黑暗的歲月,這令我相當難以承受,因爲過去我一直覺得我們有許多特質很相似,我也很懷念與你促膝長談、一同歡笑的日子。但是,當我在你身旁時,我總覺得自己“走在蛋殼上”,時時刻刻如履薄冰擔心會說錯什麼話傷害到你。因此,幹脆避免和你接觸爲妙。但是,這當然令我有罪惡感,就是患有“做也該死,沒做也該死”的症候群。”
(叁)、若已自殺成功所留下的是什麼?從我自己的經驗中,可確定“死亡造成雙方都—備受折磨。”考量要將俗家胞兄的事件放在此書,所以先征詢家人的意思如何;雖已事隔了十多年,在電話這端我向父親說:“我最近要寫一本書勸人不要自殺……”隔著電話那端,傳來父親心湖底下隱隱不平的動蕩回響:“那是不可能的事。”我急著叉開話題……。我不想多去揣測他人的心境,就舉一例,任由您們去構思那種鏡頭—一只不知名的鳥,在玄關的木架上築巢,並産下四顆蛋;約經半個月的孵化,四只小寶貝先後出生。某日,母鳥外出覓食,其中一只受到驚嚇而摔死,爲免其母鳥哀傷,我便私下將其埋葬。誰知母鳥也懂得算術(四減一等于叁),竟不斷四處奔竄地哀鳴四天,待余叁小兒皆成長留下空巢後,仍不時地在屋頂上探望,只期待那只“怎麼忽然消失”的心肝寶貝能再出現……。
自殺—在日本據統計推算,全國每天約有叁十個兒童因父親自殺而成爲孤兒,而“長腿育英會”這個日本民間非營利團體,正以援助父母親因自殺、疾病、災害、犯罪受害等非交通事故因素死亡,或是父母親因重度殘障無法工作的子女,提供他們獎學金及心靈上的關懷。該團體並無國界限製地于臺灣九二一大地震時,並將其關懷觸角也延及臺…
《等待黎明的時刻(修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