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堂講座的核心點:般若的見地與修道。我們分五點說明:
(一)用般若智透視人類心靈問題
佛陀講經說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解決人類心靈的問題。
只要有人在,就有煩惱在,就需要佛法。無量無邊的衆生沈沒在生死海中,這個世間如此的不安,衆生病在何處
其實,人類雖然有很多的問題,小到每個人心靈的不健康,大到這個世界的戰爭與毀滅,若從般若智慧的角度來看,這麼多病究其根源,不出我、法二執。有了我執就産生了煩惱障,有了法執就産生了所知障,斷我執證涅槃,斷法執證菩提。
(二)如何修學般若波羅蜜
般若既然那麼重要,那到底我們要怎樣去學
首先一點,還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般若波羅蜜這樣一個法門,你沒有辦法修。
《金剛經》裏講到,“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解深密經》裏也講到“唯爲發趣修大乘者說”。所有大乘的般若法,都是爲菩薩而講,發大乘心者就是菩薩。有了堅固的菩提心,可以面對所有的一切。發了菩提心以後,具體要如何修習這個般若
在《發菩提心論》般若品裏講到有二十個方面,有二十種發心:
這二十種實際上可以總結爲六點:
第一點發菩提心。第二點要親近善知識。佛法講,萬善根本從師出,我們想要獲得般若智,你同樣要親近善知識。這裏面主要講的是師徒傳承的問題。
第叁點是多聞法義,多聽聞佛法。人的一生好多的煩惱,都是來自于自我的無明跟無知。有人跟我說他掉了東西、把花瓶摔破了,說這個不好可怎麼辦呢
我就跟他講:“你生命的當下少了觀照,就會發生很多的事情,沒有觀照的生命之下所發生的事情,你都會感到很奇怪。”很多學佛的人都變得神經質,就是因爲少聽聞佛法的原因。不聞佛法呀,你就不了解佛法在講什麼,然後把佛教神秘化、鬼神化。其實很多的問題,都是來自于我們的無知。在經典裏面講,“多聞舍無益,多聞得涅槃”。(《瑜伽師地論》卷十九)你經常來寺廟來上我們培訓的課程,上完兩期我看你還有沒有,有的話,你再過來跟我講。
第四點,如理作意。聽聞到法以後,還要如理思惟。很多人學了佛以後,覺得佛法特別好,但好在哪裏他講不出來,這就是缺乏思惟的原因。通過思惟,我們把佛法進行貫穿、系統,在思惟的過程中轉變我們的內心世界,轉化我們內在的種子,時常思惟,佛法的力量就會發生作用。
第五點就叫恒常現觀。如理思惟以後,進入實踐的階段,在你的生活當中,時刻要將佛法的這種觀照精神落實在生命的每一個時刻,不斷地去起觀照。首先,煩惱起來的時候起觀照,第一時間覺察到煩惱的生起,體認煩惱的存在;其次你要如實觀察煩惱生起、滅去的感受,你只要觀察它就會發現,煩惱的力量不斷地在削弱、削弱、削弱……一觀察煩惱就沒了,修行有時候就是這麼一點點地下功夫。所以佛陀在經典裏面講,“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覆輪回”。(《心地觀經》)
第六點證真實相:在禅宗裏面講頓悟,在刹那之間,觀察、洞照生命的真實,所謂的明心見性,是明了本心,見自本性,在刹那之間,而這個刹那之間境界的呈現,是來自于你恒常修持般若的觀照,你才有可能證得究竟的諸法實相。到時候就不需要講了,相視一笑,就好像佛陀拈花示衆,只有大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佛法是傳遞生命覺醒的信息,你生命覺醒了,聖者跟你示笑一下,這個信息傳出去,你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假如你的生命是暗鈍的,他怎麼傳,這個無線電波都達不到你那裏。所以你必須要有親證,要有修行,自己有修持以後,這個法傳出去,你馬上就可以接收得到,原來佛法如此而已。
(叁)證真實以脫生死
我們修這個般若智慧要解決什麼問題
第一證真實以脫生死。衆生因爲無明,執這個五蘊的色身爲自我,起惑造業,輪回生死。那麼如何來突破這個生死的輪回
《心經》裏面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要觀照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虛妄性、不真實性,它是屬于生滅緣起的。
我執是怎麼産生的
貪欲是怎麼産生的
我執的産生,就是執著這個色身爲我、執著感受爲我、執著思想爲我、執著“我的東西”爲我,這就叫執著色、受、想、行、識五法爲我,實際上五蘊裏面哪裏有所謂的我呢
你所謂的我,都是你的意識流裏面創造出來的;同時這也是人類共同的無明,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到今天,我們的問題都一樣。你之所以有生死輪回,就是執著五蘊的色身爲我,一旦執著了以後,你就要有占有、欲望等等五欲、六塵所有的東西都出來了,所以你會執著,流浪于生死。般若智慧的觀照就是要突破原有的這種虛妄執著,讓五蘊呈現出它真實的面貌,你所有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四)導萬行以入智海
第二是導萬行以入智海。這裏面就涉及一個菩薩行處的問題了。
大乘的般若,不僅是爲個人的解脫而服務,同時是側重于利他的萬行。般若綜合了智行與悲行,以空慧得解脫,以大悲爲本的無所得爲方便,策導萬行、普度衆生,以此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佛果。要通達法性空,方能攝導所修的大行而成佛。這裏面就告訴我們,菩薩道任何的修持,都必須以般若作爲指導,沒有般若的指導,其他的五度就不能夠到彼岸,這在《大智度論》講沒有般若的攝持只能成爲福田,有了般若的攝持跟指導,其他的五度才有可能到波羅蜜。
拿布施波羅蜜來講,沒有般若智慧的觀照,我們布施供養的任何一點點,都會執著“這是我的,我要供養某個人,這是我在供養”,有執著就會有痛苦、不究竟。信徒有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蠻嚴重的:他經常會來寺廟裏面供養,對法師特別好。但這樣的人有時候有情執,一開始他是出于法、出于尊重來供養你,接觸你久了以後,他就會産生一種執著。然後有一天當他發現你旁邊有一個其他信徒在的時候,他就會排擠。有的時候你對他不關心,他又會怨恨。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你來寺院修供養、修布施,不要帶有任何的情執,帶著情執來你會痛苦的,因爲你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五)得十種大自在
依般若智慧指導五度的修持可得十種殊勝自在果報,佛陀在《華嚴經》、《菩薩璎珞本業經》、《十善業道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還有《顯揚聖教論》等很多的經論都提到,依據般若來修持六度就可以獲得十種自在。
所謂命自在,就是壽命可以自由的延續長短。根據佛經裏面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壽命,可以久住世間一個大劫,他之所以八十歲的時候就離開,是因爲他已經觀察到能夠度化的衆生已經都度化了,其他未度的都已經種下了得度的因緣,他繼續留在這個世間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因此他就離開了。
所謂的心自在,就是他的生死可以來去自由,可以進入甚深的禅昧。《法華經》裏面經常有講,諸佛菩薩一下子就進入種種叁昧,這就是心自在。其他的自在,因爲時間的原因,我們就不一一的解釋,大家可以去讀其他的經論。
五、結語
我們做一個結語:諸佛菩薩,知諸法空無所得,不厭不離,而恒修菩薩行;知無有衆生可度,而恒行大悲心;雖恒常行菩薩道,而不執著二邊,如空中映像,水中顯月,隨緣應現,湛然不動。
這就是實相般若智慧的一個究竟呈現,雖然知道衆生不可得、不可度,但還是發起了大悲心;雖然知道六度萬行是空不可得,但還是要發起菩提心行菩薩道,來實踐菩薩行,度化衆生,成就自他的圓滿。這個就是般若。
輪回是戰場,菩薩是勇士。在這個生死輪回的戰場上,你想成爲勇士,還是繼續輪回
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是這個輪回戰場中的一名勇士,可以突破我們的無明、可以莊嚴我們的生命、可以成就我們的聖道,同時也可以將佛法自利利他的智慧散播于人間。
最後,我就用這兩句來與大家共勉——“願持一片光明種,散作人間無盡燈”。
《度向究竟彼岸的智慧(定明法師)》全文閱讀結束。